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基于统一框架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理论刻画,并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展开定量评估。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收入分配失衡的重要驱动因素,老龄化显著扩大了收入不平等;从整体来看,发展不均衡、支出规模偏低等因素限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其再分配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存在交互效应,随着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提高,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弱化。因此,要逐步扭转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造成的负面冲击,应在强化共济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的财政平衡方法,即经常收入+债务收入-当年支出=结余或赤字,实际是用虚假平衡繁殖长期赤字的方法,弊端甚多.作者建议把债务收入从财政收入中剔出,即经常收入-当年支出=结余或赤字,结余或赤字+债务收入=平衡结果,这样来确定财政平衡,以利于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财政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经验教训,来理顺和改变财政收支关系。财政问题说到底支出与收入的矛盾是个主要问题。支出的需要量大于收入的供应量的不平衡状况,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突出。对此,人们习惯地认为财政只要有了收入应付支出便完事大吉,相沿成风,无形中形成了“收入决定论”。这种传统理论禁  相似文献   

5.
税收特征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税收基本特征中存在的强制性与自愿性、无偿性收入与有偿性支出、固定性与可变性的三对矛盾。分析认为,在诸矛盾中,强制性与自愿性是主要矛盾。强制性是税收个别无偿性与整体有偿性实现的前提;为防止强制征收中的随意性,要求征税标准相对固定。当无偿性收入和有偿性支出各自达到一定数量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纠正对税收特征传统认识的同时,提出通过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完善法律和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等方法来提高公民纳税自觉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影响的SVA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界争论的焦点。基于1978—2009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动态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不同,短期看,财政支农支出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但对农村居民消费则具有挤出效应;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无论是税收制度还是转移支出机制,均存在性别盲视的缺陷,看似中性的政策措施,背后存在着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再分配政策,应考虑不同政策手段可能产生的不同性别影响,关键是让自然附着成本由女性为主承担转变为由男女两性共同分担。家庭—社区—政府联动是这一目标的实现模式,税收与转移支出政策均应支持家庭和社区共同提供照顾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财政赤字弥补战略与宏观经济效应胡祖六一引言虽然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增长,公共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规模相对缩小,中国的财政不平衡却呈恶化趋势。由于政府收入没有应有的增加,支出政策没能做根本性调整,导致了国家连年的预算赤字。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现时的...  相似文献   

9.
外汇收支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它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具有战略性意义,对国际经济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效应,从理论上弄清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很有必要。外汇收支与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资金(价值)和物质(使用价值)两种运动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借助于资金的流转和运动来进行的。国民经济各种经济过程的继续运动,资金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转化,是不断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  相似文献   

10.
缩小收入差距与不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数据和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2013年数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着重考察了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显著减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存在动态性,有利于从长期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减小。人力资本积累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减小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从不同财政支农支出类型看,农业支出对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其次为林业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女性户主家庭和干部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减小其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更显著影响。相比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东部地区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和减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近年来帮扶农村增收减贫的重要方略,其实施也有效促进了财政支农支出在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ELES模型,对2000-2010年的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进行模型估计,得出收入和消费的依赖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规模;城镇居民中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在农村这一滞后性表现得相对微弱。在此基础上估计出各类消费品的支出及其构成,并求得边际消费倾向、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价格弹性等。最后提出,应该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以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作为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变量引入到传统消费函数中来,实证分析我国1979~2010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密度和农村金融规模都显著影响农民的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影响农民消费支出最主要的因素。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密度和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体现为长期的持续效应。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主要体现为短期效应,长期内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外部不平衡调整方法分为收入法、弹性法和混合法三类。通过对全球45个国家外部再平衡历史案例的总结分析发现:在矫正外部赤字时,弹性法(本币贬值)成本最小,混合法成本最高,采用收入法的样本国付出的经济代价低于混合调整,但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在矫正外部盈余时,混合调整的效果相对显著,付出的经济代价较少。在可持续的调整中,经济周期的自我外部不平衡调节最具可持续性,同时收入法调整的持续性好,弹性法也是可以选择的方案。总体上,盈余国调整成本远小于赤字国调整成本,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愿意保持贸易顺差的原因。从外部再平衡政策看,调整外部赤字要规避混合法和收入法,调整外部盈余则同时采用经济上扬(收入法)和货币升值(弹性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居民能源价格响应情况分析,对于制定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以激励用户进行响应来保证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的相对平衡及节能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基本理论,运用2006—2010年北京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用能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对北京市居民的用能消费结构、能源价格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各能源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总体较小,表现为互补关系,但电力和汽油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相对较大,表现出较强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5.
依据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宏观外汇管理可分为近期和远期方针。近期方针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继续加强外汇集中管理;远期方针是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之后,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外汇管理的最终目标,外汇宏观政策措施应主要针对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作用,是搞好外汇宏观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确立中央银行在外汇宏观管理中的领导地位,运用计划、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强化中央银行对外汇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6.
在相对收入假说框架下,基于消费者“有限理性”与个体自我约束,研究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居民理性预期的修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不平等使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发生相反变动,显著扩大城乡消费差距,而居民理性预期的修正作用使得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进一步划分消费结构后,研究发现城乡收入不平等促进城镇居民生存型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抑制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居民理性预期则修正城镇与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的偏离,也促进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以上研究不仅为全面理解城乡收入不平等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提供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对消费性服务支出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文章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支出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消费结构也有了一定升级,但是总体来说比例还不平衡。基于全国30个地区1997—2011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具有消费刚性,前期的消费性服务支出与当期消费性服务支出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个人可支配收入能在较大程度上显著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支出;服务价格指数提高会带来消费性服务支出的增加,同时服务的绝对消费量也有所提高;收入差距的增加,会降低消费性服务支出的整体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则与增加居民的消费性服务支出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性别预算不仅成为国际社会的实际行动,而且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框架与评估分析工具,且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就性别预算的策略框架而言,其内在体系与结构包括:三向分类法、五步法、对预算周期的阶段性分析框架,以及性别预算三阶段分析过程。而性别预算的评估工具则包括支出的分析与收入的分析。对支出的分析工具包括:DianeElson开发的六个工具,即“六维分析法”、BASS研究法、成本计算方法与能力方法。对收入的分析工具相对较少.主要包括:直接税的分析、间接税的分析、使用费分析以及其他收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政府预算收支原则 ,是政府组织预算收入 ,按排预算支出的指导思想。平衡原则是我国预算收支的支配性原则。本文辩证的分析了非均衡原则的缺陷 ,平衡原则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及存在的局限性 ,从理念论述了政府预算平衡应选择的辩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中国1978年至2009年政府卫生支出与GDP等相关数据,对政府卫生支出的性质、最优规模及实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卫生支出是生产性支出;目前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不足,其最优规模应占GDP的11.9%;政府卫生支出的边际产出随其规模负向变动;当年人均GDP与上年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对当年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笔者在最优取向增长模型中预测了2011年至2020年各年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希望为动态实现政府卫生支出最优规模提供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