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关于畲族“学师”问题的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秋云同志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期上发表了《浙江畲族传统的“学师”活动研究》一文,对于深入了解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和历史面貌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也需指出,其中论述的有些问题与事实有所出入。本人不惮浅陋,在此谈点管见,以为补正。  相似文献   

2.
闽粤赣交界地区原住民族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越人遗俗的“山都”是闽粤赣交界地区古代越人的后裔,与西汉初南海王织领地的越人一脉相承,是该区的原住民族。畲族与“山都”的文化习俗大别,不可能与“山都”同为本土越人的后裔,不是原住民族而是迁入民族。  相似文献   

3.
关于畲族的来源,到目前为止,大致有三说:一是通说,即认为来源于长沙武陵蛮;二是徐松石所持盘瓠神话源于东南越族说(见《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三是已故潘光旦教授所持畲族来源于“东夷”的“徐夷”说。潘教授指出盘瓠传说与徐偃故事有联系。但他没有论证。至于说畲族来源于山越、南蛮或广东土著,实可包含在一、二说之内。1982年上半年,受国家民委委托,我与其他同志一起到皖、浙、赣、粤、闽五省作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获得了一些新资料。本文拟就上古“东夷”民族的迁徙,考古文物和民族学资料对畲族源于“东夷”进行论证。一、从檠瓠传说的历史背景看畲族与“东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东是畲族的发祥地之一,潮州凤凰山是畲族传说中的始祖圣地,据1955、1963、1982年广东省数次较大规模的畲族调查。广东畲族主要散居于罗浮山、莲花山、凤凰山的迭嶂重峰中,人口仅3000余人(1987年)。近几年来,广东省民族学、人类学界注重对粤中、粤东地区民族走廊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其中铺开了对东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区,尤其是九连山地区畲族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粤东以九连山脉为中心的周边诸县,都有畲族的居民点,人口当有数万。就目前掌握的九连山畲族的文化资料,跟国内各地对畲族的调查所积储的材料相鉴别,九连山畲族保留和发展的畲族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深层意识与心理内涵,确实是一次禽族文化的全面突破。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珍异的“犬文化”民俗画卷,为再现畲族历史,研究这个悠久历史的民族的时空发展,添补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畲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每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及深层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创造了各有特色的体育文化。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畲族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其人口仅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7%。但是,畲族传统体育活动绚丽多彩,是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畲族传统体育作为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畲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并深受畲族人民酷爱的体育活动。在这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畲族传统体育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苑。  相似文献   

6.
过去,对于畲族的历史(包括民族起源、迁徒、经济生活、政治斗争、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虽则在清代的广东、福建、浙江一些地方志及以前少量汉文书笈记载中,有过只语片言附带的叙述,但谬误不少。凡此种种,都给研究畲族的来源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畲族的历史,和其他各民族一样,有着本民族起源、形成发展、迁徙的过程,它不是某个民族的“干支”。畲族人民世世代代口头流传下来的《高皇歌》(七言诗句)是  相似文献   

7.
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全国约36.8万多人,广东仅有3千多人,约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居住在福建等省的畲族同胞则流传着:“当初出朝在广东”,“广东路上有祖坟,进出蓝雷盘子孙”等历史故事和歌谣。因此,其它省的畲族同胞对广东畲族居住的地方,特别是粤东凤凰山怀有向往的心理,认为广东是他们远祖的发祥地。全国各地的畲族不分地域、不分姓氏,共同崇拜同一远祖,“盘瓠”(盘护或高  相似文献   

8.
广东有畲族3200人(1982年),占全国畲族人口的0.87%。广东畲族人口少,且居住分散,除粤中及粤东诸地有几处以乡或村为单位的聚居地外,大多散杂居在其他民族中。但广东畲族却被视为畲族中的老大哥。畲族族谱及民间相传,广东潮州市凤凰山是畲族始祖的居  相似文献   

9.
一、贵州畲族概述 贵州省畲族在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东家”这一名称,是当地汉人对东家人的称呼,认为“东家”人由东边来的,故以“东家”而得名。“东家”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人”,就是说“东家”是“客人”。相邻民族中,瑶族称“东家”为“哈朵”,苗族称“东家”为“嘎斗”,仫佬族称“东家’为“喏哈”,布依族称“东家”为“迥哈”(远客),古称为“东苗”或“佟苗”,还因为“东家”人善养鹅养鸭,汉族又称为“鸭崽苗”。“东家”人认为,他们的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东家”人各姓氏的族谱、碑文和口碑叙述记载,以及科学的历史考证,“东家”人的先祖入黔前,是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东家”人自赣入黔落贵定平伐一带,后迁居川黔各州府,遂越益分散。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部分东家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人数减少。解放后,东家人安居乐业,但长期的民族族称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有的申报为其它民族,以致东家人人数涨幅不大。  相似文献   

10.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属于“南蛮”各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的民族文学传统深厚。它是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等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反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根据浙江省丽水、云和、泰顺、文成等地区的初步调查,在畲族文学中,民歌是它的主要组成部份,有长篇叙事歌《高皇歌》、《盘古歌》、《封金山》以及反映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畲民斗争的《长毛歌》等等,其他民歌皆称“杂歌”。杂歌不仅数量多,并且富有艺术魅力,大部份是即兴创作,内容主要表现劳动、爱情和各种日常生活、礼仪等,文字有长有短,形式多样,如各种情歌、酒歌、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是反动阶级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历代剥削阶级总是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大肆宣扬“民族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反动的孔孟之道与宗教唯心说教,借以掩盖它们抹杀阶级阵线、破坏民族团结、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斗志、维护吃人的剥削制度的实质。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麻  相似文献   

12.
1995年8月23日,上海《文汇报》记者徐作生先生赴仙居韦羌山“考察”蝌蚪崖后,即于同月30日在该报发表《中国文化史一大悬案将被揭开——仙居发现蝌蚪文石刻》的报导,1995年11月1日,即徐“数次深入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畲家村寨”“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勘查”的两个月后,又在“福建省畲族风情习俗研讨会”上拿出论文《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据徐说,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反响”。确实,不久中新社即发表了《我国畲族文化遗迹首次在仙居发现》的消息,《人民日报》又作了《仙居发现远古畲族文化遗迹》(作者黄冬初)的报导。据说,海外报刊也进行了转载。对于这一“震聋发聩的观点”,引起了浙江省考古、历史、民族学界和民族管理部门及广大畲族干部群众的极大关注。我们也步尘徐学者,于1997年1月29日和2月10口两次赴仙居韦羌山勘查考察,觉得轰动一时的“韦羌山蝌蚪文为畲族远古文化遗迹”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人口指标是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传统型民族繁荣是人多力量大,现代型民族繁荣则以现代经济、人口素质等为指针。从明清时期进入定居农业时代以后,畲族人口以不断扩大人口基数的线性上升方式展示民族的繁荣。21世纪以来,畲族人口发展转向现代化演进,民族人口的结构得到优化,人口的质量有了极大改善,人口的寿命大大提高,全新的畲族人口发展趋势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14.
畲族发祥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闽浙赣深山峡谷中,居住着数十万畲族同胞。关于畲族最早的发祥地问题,民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大致上有蒋炳钊教授的“闽粤赣交界地区”说,施联朱教授和徐规教授的“湖南武陵地”说,费孝通教授和张崇根先生的“淮水流域说”,陈元煦教授的“福建土著”说,以及笔者的“潮州凤凰山”说,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一畲族是祖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員,主要分布在我國东南区的?ā⒄憬⒔鳌⒐愣不瘴迨〔糠稚角虬肷角H丝诩s有23万人。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他們和漢族雜居在一起,長期以來兩族劳动人民彼此交往非矯芮?从而形成为一种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整体。畲族人民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但是在解放前由于受着封建地主和國民党反动派的殘酷剝削,經济上非常貧困落后,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悲慘生活,在政治上反动統治階級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压迫政策,使畲族人民处于極端低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畲族民俗信仰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民俗信仰的道教色彩李健民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①畲族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历代封建王朝和周围汉族的强烈影响,与周边汉族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作为社会意识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回族兴业扶贫活动,是以丁宝臣为代表的回族先进知识分子,以及穆子光等回族先进实业家首倡。以王浩然为代表的先进宗教领袖们,由于其在回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对这一活动的持续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以“兴工艺厂”、“立半日学堂”为主要内容的清末民初回族兴业扶贫活动,是在排除回族社会内部两方面阻力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这两方面的阻力,一是来自一些“会念不识字”且“固执成见”的宗教职业人员,一是来自受非本源、非本质的陈章旧俗愚弄而又不自知的普通族(教)众。清末民初的回族兴业扶贫活动始终与振兴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并重,显示出那时回族人不等,不靠,不向外伸手的自强精神,人们将振兴本民族与拯救国家联系在一起,向世人昭示了回回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品格。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当继续发扬自力更生、兴业扶贫的优良传统,谱写出回族人民自重、自尊、自力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现代瑶族和畲族是我国古代越人发展而来的两个民族,在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族名来源、居住地域、历史文献等各个方面。都斑斑有迹可考。 苗族和瑶族在语言谱系上虽然同属一个语族,古代和现代也多半错居一地,但在汉族的文献上,“三苗”之名却与“百越”之称相对出现,说明有史以来他们就不属于一个族系。其次,苗族传说以伏羲和女娲为始祖,瑶族和畲族则以“槃瓠”为始祖(评后),二者在始祖传说上互不相涉。再次,苗族自己的历史传说中,只提到他们与九黎蚩尤的关系,后来还和楚国的先祖有过密切的关系,而古越人既与蚩尤异源。又不与楚人同流,故苗族同古越人及其后裔瑶族、畲族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畲族的来源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越人后裔说①。持此说者,有的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②。(二)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③。(三)“南蛮”说。持此说者仅仅根据盘瓠传说这一孤证材料,认为畲族源自古代“蛮”或“南蛮”,是广东的土著居民④,而这与畲族自称“山哈”(意即居住在山  相似文献   

20.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以歌咏物,以歌叙事,以歌传智,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伤心时以歌当哭,非常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从畲族民歌的题材、体裁、演唱特点、语言特色、咬字特点等方面阐述畲族民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