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太平军有无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目标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攻占武汉后,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是否正确;其二,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的确定时间。关于太平军定都南京的军事战略是否正确,史学界存在正确、错误及得失参半三种认知。  相似文献   

2.
石达开从青年时期就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为这次农民战争的准备与金田起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后南征北战成为太平天国的先锋主将,被清军称为“石敢当”,被天王号为“翼王”,为太平天国建都金陵和达到鼎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整体看,石达开被忌负气出走对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釜底抽薪”的损失。危害了农民革命的整体利益,是农民阶级属性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所造成的。史实证明,石达开所走的道路是完全错误的。在残酷的斗争中,任何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和幻想都会给统一的农民运动带来巨大的损失。总的看石达开既不像我们想象的农民英雄那样完美无暇,也不像有些人所评论的那样,为个人利益而卑鄙无耻。在石达开的一生中既有光彩照人的业绩,又有使人称道的性格。但时代环境和农民阶级的属性,使石达开的结局造成我们不甚满意的结果。这都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石达开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  相似文献   

3.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领袖之一,对他的评价史学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来不同意见的讨论对于提高学术水平是有益处的,但“四人帮”搞的影射史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则是根据他们的政治需要出发,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全盘肯定,美化为白玉无瑕;或一笔抹煞,丑化得一无是处。他们对石达开的评价也是如此,不作具体分析,全盘予以否定。为了拨乱反正,我们对石达开的评价,必须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加以分析。特别是关于石达开的出走和被俘问题,是评价石达开的关键,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叙述了太平天国时期,湘军与石达开部对峙时,湘军运用各种途径搜集石达开部活动的情报,为镇压大平天国起义奠定了基础,从而说明搜集情报在战争中胜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同治元年,石达开带兵入川,清廷破格擢拔牛树梅任四川按察使。为什么清廷要重起赋闲在家的牛树梅呢?牛树梅对阻击、擒审石达开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石达开入川时,总是根据骆秉章、刘蓉的奏稿,只字不提时任四川按察使的牛树梅。根据牛树梅《省斋全集》的记载和其他一些佐证材料判断,牛树梅是挽救四川危局的关键人物,是清军在大渡河前线的主将。清廷能够成功阻击、擒审石达开,是离不开牛树梅这个关键人物的。  相似文献   

6.
石达开等题壁诗在今广西宜山县(原庆远)北山白龙洞。诗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序文,接着是“翼王题”的落款与和诗,以及元宰张遂谋、地台右宰辅石蔡亲、户部大中丞肖寿鐄、礼部大中丞周竹歧、兵部大中丞李遇隆、吏部尚书孔之昭、户部尚书李岚谷、礼部尚书陈宝森诸大员的和章;第二部分江右李岚谷古风一篇;第三部分工部大中丞吕玉衡和精忠大柱国朱衣点的和章及附录楚南刘云青原韵。石达开所题原诗:“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白龙洞诗刻是研究太平天国后期石达开思想、活动的珍贵史料。诗刻序文的落款明确地刻上“翼王题”三字。翼王是洪秀全在1851年永安封王时给石达开的封号。石达开承认这一封号也就是仍然承认洪秀全的领袖地位。另从诗刻仍用太平天国正朔、遵天国礼制等,说明石达开仍打太平天国旗号,坚持反清斗争,大节无亏。在石达开的诗中还重申了“毁佛崇天帝(即天父上帝),移民复古风”的主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  相似文献   

7.
8.
从顾炎武开始离析唐韵以来,对上古韵的研究渐趋科学.孔广森第一个提出将"冬部"独立出来.但"冬部"的独立与否,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各家对于"东"、"冬"、"侵"各部的意见是很复杂的,不仅是各部独立与否的问题,更复杂的是个别字的归属问题.本文针对各家意见(特别是清代以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十六岁接受拜上帝教,十九岁毁家纾难,率领一支三千多人的汉、壮队伍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参加团营,成为金田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鉴于他对起义所作的贡献和突出的组织才能,起义不久,洪秀全便封他为左军主将、翼王、五千岁。从广西到南京的进军途中,他始终担负着“开通前路”的艰巨任务,太平军“自永安趋湖南,攻长沙,破岳州、汉阳、武昌,经安徽而下金陵,与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月,重庆市博物馆和有关单位对本市名胜古迹进行普查,在南岸涂山老君庙一带发现了有关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军西征经过重庆郊区的摹岩石刻和木刻各一处。石刻在老君洞(正洞)与仙源洞之间的石壁上,楷书。因年久风化,有的字迹难认,又有半截尚埋在土内,仅能抄下两个残句,即“因咸丰十一年长发入境”与“贼不入境”。木刻在老君庙的墙板上,文字是:“同治元年二月,发逆扰乱,大兵临境,本山四围俱扎大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