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革命已经胜利,新的时期开始了.他说:"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因此,他踌躇满志,积极活动,以"政党内阁"、"议会政治"为武器,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短短的一年半中,宋教仁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作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宋教仁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政治体制非常佩服,他的政治理想,就是通过两党在宪法范围内的自由竞争,由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出面组织责任内阁,掌握政权,从而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以很大的精力从事政党的建设,力图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他认为有了一个强大的好的政党,就能建立一个好的政府.他说,"一国之政治,恒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即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在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看到了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贫...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法制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依法治国原则而产生的,是指如何运用法的形式确定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离的法治原则,实现国家统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意识、观念.中国近代法制思想是在西方近代法制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拟对辛亥革命前后西方法制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影响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政局变化,作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实践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以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为立法原则,将制定新法与批判、沿用旧律相结合,仿效资产阶级国家主要的法律形式和民主原则拟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令、章程,以期积极建设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南京临时政府以其颁布的大量立法在中国法律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其立法实践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可贵探索与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法律思想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研究黄遵宪,认为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丰富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政治人物,他在引进西方民主、法律思想及在法律实践方面的活动,对促进中国封建法制向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建立起了大汉贵州军政府,由此开始了贵州从专制主义到民主共和的法制进程。贵州资产阶级创建民主共和法制的努力所遭受的挫折与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仿照西方民主构建法制的愿望是难以变成现实的。尤其在贵州这样的西部民族省区,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脆弱,加上封建势力、保守势力盘根错节,隶属于革命派的军事力量又极度衰微,这就留给了军绅政治人物建立独裁统治很大的空间,其后,贵州陷入地方军阀的统治长达23年之久都与这些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放弃武装斗争,转而与袁世凯妥协的结果,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则是袁世凯破坏共和、坚持独裁、实行武力统一的结果.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的最终分裂。在这一年中资产阶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宋教仁诞辰105周年。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宋教仁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不拟对宋教仁的一生进行评价,而仅仅从接触到的有关材料,就宋教仁研究本身谈些个人浅见。一。  相似文献   

9.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之一。与孙中山、黄兴相比较,他不同于“实行家”和武装起义领导者黄兴,是积极的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也有异于革命“三民主义”的缔创者孙中山,是当时有名的“二民主义者”。当袁世凯窃取政权,孙、黄下野以后,他企图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来拯救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失败了。本文拟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些粗浅的介绍和探讨,这对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性,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重读宋教仁     
宋教仁只活了32岁。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史上怎么也甩不掉,无论是支持民主,还是反对民主的人,都绕不开宋教仁这个名字。他在20世纪初那个昙花一现的瞬间所掀起的民主旋风,至今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一道最壮丽的风景线。宋教仁的话题是有关中国民主化的一个聚焦,袁世凯暗杀宋教仁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袁世凯和宋教仁也成了中国的象征。袁代表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专制势力,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 袁世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最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陶季邑所著《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一书.这本内分7章、近32万字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在多年锲而不舍地研究中外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勤苦研究的又一成果.作者以20世纪开始以来的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年、五四时期、大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等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孙中山、朱执信、黄兴、宋教仁、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柳亚子、陈友仁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为纬线,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派因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努力探索中国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国内学术界中对此课题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研究的首创之作.  相似文献   

12.
试论陈天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天华,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家、活动家。他在二十世纪初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中起了重要作用。 陈天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用革命的言行为自己写出了一部光荣的历史,成了当时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陈天华的著作,曾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在当时的新军中广为流传;他的思想与革命精神,启发、教育、动员了资产阶级革命分子起来,向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斗争。他的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辛亥革命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民主革命派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孙中山、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一课题,指出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轨迹●任灵兰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挽救民族危机这一爱国主题而来的,但由于宣传者的阶级特性和思想局限性,西方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后却表现为“民权”、“民主”两种不同的思想。从资产阶...  相似文献   

15.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16.
宋教仁议会迷病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史学界在充分肯定宋教仁的历史功绩时,往往倾向于否认宋教仁在政治上患有议会迷的病症。诚然,抓住宋教仁的妥协倾向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妥当的;把宋教仁称之为民国第一罪人,是国民党同仁的偏激之词;至于那种把宋教仁和修正主义相提并论,批之为投降派的作法,则是极左思潮的产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作为否认宋教仁患有议会迷病的根据。而且我们研究宋教仁的议会迷病,主要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考察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事实上,宋教仁的议会迷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软弱性在政治上的客观反映。而本文在考察宋教仁的议会迷病的时候,也不仅仅局限于宋教仁其人。一、关于议会迷的病症首先,我们要说明一点,主张议会民主并不就是议会迷。现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议会民主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启迪民智、开通风气、反对封建思想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提高到社会变革本原的高度,为此进行了大量启蒙宣传活动,从而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辛亥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风雷的震荡,中国铲除掉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建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民初之际,相继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南京临时参议院、北京临时参议院、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几个代议机关,从而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得以实践。民初议会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追求、奋斗得来的,它的出现符合时代潮流。 那么,民初议会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从它传入到传播,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在向西方学习时接触到社会主义;革命派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过程中介绍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二、一九一九年前后,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其他赞成社会主义的人们为主的介绍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并开始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的留学热潮中 ,赴日本留学者就多达 4万余人。日本在清末成为中国维新人士、革命先锋、民族精英留学和活动的最主要地区之一。本文就清末 (190 0~ 1911年间 )留日学生几次重大的爱国活动研究 ,进一步探索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发展轨迹。清末留日学生爱国活动有 :一、拒绝沙俄驻兵东三省。二、抗议日本大阪博览会歧视华人。三、开展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集会、结社活动。四、创办报刊杂志 ,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共和的思想。五、抗议日本政府限制中国学生留日 ,呼吁“办学爱国”。六、关心国事、心系故乡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