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弗罗斯特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表达其对现代生活的看法;借自然描写揭示社会认识;憧憬理想而又不乏现实;如此等等的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性在诗人的诗作中随处可见。弗罗斯特诗中的这种独特的双重性是其在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体手段,对威廉·布莱克的两首短诗从语言、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从而印证了关于诗歌是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的理论,阐明了布莱克独特的诗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文学团体。他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出对人类处境及命运的理性思考,以及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自然界是关丽的、具有个性、可以与之交流,但弗洛斯特则以为自然界具有毁灭性且冷漠无情;后达尔文主义诗人认为宇宙是永恒的,人类与其的斗争是徒劳的,可弗洛斯特则常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设置屏障,赞美人类与后者争斗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新形式主义"在美国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诸多诗歌流派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本文针对美国诗歌批评界对"新形式主义"的攻击,分析了这一颇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的起源,在对"新形式主义"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格律诗的比较的基础上,肯定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所具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审视了上帝、死亡、永生的关系。其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 ,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 ;对永生的期待 ,使人热爱人生 ;对上帝无情和冷漠的愤慨 ,显示了诗人热爱人类的崇高情怀  相似文献   

7.
以格律的回归为标志的“新形式主义”诗歌是美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本文拟对该诗派的主要理论进行介绍,对其对手所提出的所谓“新形式主义”诗歌是“右倾”的、“非美国”的观点进行批驳,并对逐渐堕落的自由诗的现状予以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横贯两大陆的特殊生活中 ,他发现欧洲代表一种文明 ,美国则代表另一种文明。美国人有很强的道德意识 ,尚未被虚伪诡诈、势利庸俗的世风所玷污 ,但他们诚实的背后却隐藏着无知 ;欧洲有灿烂的文化 ,所以 ,欧洲人有教养 ,有品味 ,但他们却道貌岸然 ,内心充满门第等级、虚荣傲慢等传统偏见。通过新旧两大陆文明的对比 ,詹姆斯试图发现并阐释一种新的文明社会 ,使人类能在更高层面上和谐相处。他对此理想文明社会的探索及追求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及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先驱派诗人.冰心是我国文学新一代的开拓者、文学家、翻译家和诗人.本文对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女诗人的诗学观点和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和意象.  相似文献   

10.
奥尔多·利奥波德土地伦理及其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开创了生态整体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影响非常深远。但是在义务论、自然主义和整体主义方面,它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诘难。义务论方面,它没有将人类价值放于优先位置,导致当出现多种义务时难于抉择的困境;自然主义方面,它直接从“是”推出了“应当”,抹杀了“是”与“应当”二者的区别;整体主义方面,由于把共同体的善置于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之上,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环境法西斯主义”。整体主义环境哲学杰出代表贝尔德·克里考特对利奥波德的理论进行了辩护与发展,提出了“同心圆”模型以及二阶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伦理的理论困境,生态整体主义也为环境问题打开了一个伦理探索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1.
莱特是澳大利亚当代诗人,她的诗歌一向深受好评.作为一位现代主义诗人,莱特的诗作反映了诗人对现代人生存问题的思考.莱特为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提供了解决方式.她对西方世界现实的深刻理解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土著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澳洲大陆,而来自英国的白人殖民主义者却无视这个事实,将澳洲作为无人之地占领.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杰出女作家,她的两篇散文<世世代代>和<为亡者哭泣>,通过描述她的祖辈们开拓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的经历,为澳洲历史洗清冤屈.  相似文献   

13.
格拉斯珀尔<琐事>中的主角明妮@赖特在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从一个妩媚动人、积极向上的少女蜕变成消极厌世、固步自封、心理压抑的人,最终杀害窒息着自己心灵的丈夫.她性格的巨大变化体现在她服装的变化、她那只被拧死的金丝雀和慌乱中未缝完的拼花被上.明妮@赖特的悲剧远远超越了剧本所承载的内涵,它向读者揭示了人们若缺失了真诚的友谊和伙伴关系,就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并酿成人生悲剧这一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环境遭受工业文明的重创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觉意义上的中国生态诗歌由萌芽、发展到迅速繁荣,逐渐形成了潜隐的乡土情结、浓郁的浪漫风韵和真切的现实关怀等独特的审美品质,彰显了诗歌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同时,文化因素内质审视的缺乏、重建和谐生态构想的浅表和创作内容的局限也是今后生态诗歌创作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有一些倾向,如宏观视野的缺乏、作家作品研究中对传统诗文评的过分倚重、对研究现状漠视而产生的偏见等,目前亟需对这些倾向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路向。旧体诗词研究需要打通古今、融会新旧的宏阔视野,需要把旧体诗词置于整个中国诗歌变迁的历程之中,置于现当代文学的整体之中,同时还需要批评观念与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学术力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本质的统一关系,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来自于社会历史领域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生态危机,极大地影响人们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造成生态危机甚嚣尘上大抵有四股思潮:忘却存在家园的"发展至上主义";迷失生命价值的"消费享乐主义";工具理性膨胀的"唯科学主义";僭越天人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佛教主要是作为一种调节世道人心的人间宗教,但其并不缺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事实上佛教"净土论"可以对"发展至上主义"进行纠偏,使得发展朝着建设美好家园方向前进;"佛性论"可以对治"唯科学主义"对世界的祛魅;"解脱论"可以对"消费享乐主义"进行有效遏制,让人们明白生命真正价值之所在;"缘起论"有助于扭转"人类中心主义"的僭越,让人与自然关系处于调适状态。在现代性视域下,汲取佛教生态智慧有利于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著名诗人朱迪思·赖特指出,澳大利亚欧裔白人对待澳大利亚土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把澳大利亚看作流放之地,另一种将澳大利亚视为希望之地。第一种心理导致移民无法欣赏澳洲的自然风物。赖特发现,澳大利亚诗歌中澳大利亚风物缺场,出场的反而是英国风光;有些作家将澳大利亚描写成与伊甸园形成鲜明对照的荒漠之城;还有很多作家极力渲染澳大利亚自然风物的怪异性。赖特认为,只有将澳洲视为希望之地,对其产生情感认同,并积极融入新环境,欧裔作家才能大力讴歌澳洲的物候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