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有的学者的观点,指出《切韵》去声的“祭,泰,夬、废”四韵无平上声相配是上古音发展到中古的结果,并不能暗示它们至《切韵》仍带辅音韵尾;相反,各种材料都证明它们在《切韵》中乃至《切韵》以前已是-i尾韵。  相似文献   

2.
《切韵》成书于隋,入唐奉为功令,于是增益、补订者甚多,遂形成《切韵》系韵书系列。《切韵》系韵书反切音读向来作为中古语音的材料受到重视。唐写本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作为该系列韵书中的一种,对于研究《切韵》系韵书,甚至中国韵书史、中国音韵学史都具有相当价值。此书虽题名"刊谬补缺切韵",被学界称为《王二》,但卷首录王序与长孙序,并题王仁呴、长孙讷言、裴务齐三人名。它的平声东冬前七韵、阳唐及平声其他部分、上声、去声各部分体例,均不一致。历来学者如王国维、厉鼎煃、蒋经邦、陆志韦、魏建功、周祖谟都认定它是一个不纯的"拼凑体"。可见,此书同其他韵书的同构型相比,它的异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从文本出发,从注释体例和避讳两方面论证了其异质性。裴本现存部分,至少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上平声前七韵。第二类:上平声"阳唐"、下平声。第三类:去声、入声。第四类:上声。虽然去入声与上平声"阳唐"、下平声注释体例非常接近,下平声和去声还都有"又音某"的又读表达方式。但从小韵收字来看,去入声字往往少于《王三》,而上平声"阳唐"和"下平声"多于《王三》,这是它们之间"质"的区别,两类来源应有不同。裴本作者兼取各家所长,努力在字形、注音、...  相似文献   

3.
开县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中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开县话没有入声韵,中古入声字今全读舒声韵。与普通话相比较,中古入声字在今开县话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在徽语中古开合相混、寒桓韵主元音不对等的材料探讨《广韵》分韵而设的原因,认为《切韵》时期原本开合相配、主元音对等的格局发展到了《广韵》,其韵部内部主元音发生了变化,这是u介音同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6.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王三》、《广韵》的反切,有助于全面认识《切韵》、《广韵》音系的继承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特殊反切,有助于观察到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现象,有助于更为合理地整理其他典籍中的语音系统,因而对中古语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9.
研究韵母对音,必须首先明确日语与《切韵指掌图》的各自韵系特点,然后分析日本人在接受与改制汉字音时所作的努力。 总的来说,日语韵系要比汉语韶系简单。日语韶母的数量比汉语少,单元音只有五个(a i u e o),单元音韵母和复合元音韵母合起来总共也只有三十四个。而《切韵指掌图》所反映的汉语韶系要复杂得多。《指掌图》共二十图(基本与中古十六摄相当),二百零六韵,只是平声韵就有五十二个(日语无类似汉语的声调特征,中古汉语互相匹配的平上去韵,在日语汉字音中彼此完全相同。所以本文下面所谈平声韵均包括了与之相配的上声与去声),入声韵有三十五个,平声与入声加起来共有八十七韵,超过日译汉字韵母总数一倍多。这样,日本人在对译汉语韵母音时,必然要合并音位或复合韵母单元音化,形成了一个日语韵母对译几个汉语韵母的语音面貌。从音理上讲,音位的合并要有合并的条件,复韵母单元音化也必然要符合汉、日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二、1998-2003年中古音研究概述(一)声母研究1、关于《切韵》声母系统研究主要论文有: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7-51),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373-431),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  相似文献   

11.
<正> 说到《切韵》,人们历来对它的认识往往只限于把它看作是一部代表中古音系的韵书,而其中的训诂材料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实际上,《切韵》一书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中古音韵系统,还表现在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训诂专著的发展情况。《切韵》产生的时代是古人在语义和语音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隋唐时期,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魏晋到隋唐时期训诂和音韵研究工作所取得成就的总结。《切韵·残卷三》的诂训材料《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原书已散佚,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本子是唐代长  相似文献   

12.
中古汉语的清入声在北京话里的对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古汉语的入声在北京话里的对应规律,对于全浊字和次浊字是很清楚的:中古全浊入声字在北京话里照例变为阳平(少数文言字变去声);次浊入声字照例变为去声,很少例外。但对于全清和次清的入声字,向来认为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可循,因为  相似文献   

13.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樊腾凤《五方元音》是明清时期一部韵书韵图相配合的等韵化韵书,是研究明清语音的重要资料。《五方元音》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从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对此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着眼,重新审视了《五方元音》入声的性质,认为《五方元音》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正> 入声是舒声之外的一种调类。入声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六朝人沈约开始提出平、上、去、入四声之说。“入声”这一名词沿用至今。古代的入声确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前人只留下了一些文字描述。唐释处忠在他的《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玉钥匙门法歌诀》里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清代音韵  相似文献   

16.
“廿”字《新华字典》注音为nian,释义为二十。在“念”字条下的第三个义项是:“廿”的大写。(见1971年修订重排本315页)可见“廿”字也可以写作“念”字,这只不过是由于二字同音罢了。“廿”是个合音词,是由“二十”缩合而成的。这样说是无法从现代北京音的二十[(?)~(51)sl~(35)]来理解的。这个合音词不是现代形成的。“廿”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怎样形成的呢?“廿”字《切韵》时代已见,《广韵》收于入声二十六缉韵,人执切,日母。注云,说文云二十并也,今作廿,直以为二十字。中古拟  相似文献   

17.
也谈《切韵》音系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撰写的一部韵书,虽已亡佚,但其语音系统却靠宋代的《广韵》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自《切韵》问世以来,历代官修的韵书,如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集韵》等,多是在它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语音系统是一脉相承的。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占据着韵书的正统地位,其影响之大是其他韵书无可比拟的。因此,它所  相似文献   

18.
中古三等韵十介音的前移和保留黄笑山1.0本文所说的“中古”包括《切韵》时代和中唐一五代两个阶段。《切韵》成书于隋代,但并不能代表隋代长安音,它的语音系统是以六朝以来形成的文学语音作基础的。齐梁陈以来的诗歌用韵的情况跟《切韵》音系相当接近,直到初唐玄应...  相似文献   

19.
入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入声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汉语史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价值。入声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广韵》处于汉语语音史“上推古音、下启今音”的重要地位,所以《广韵》入声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广韵》入声的认识,语言学界还不够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广韵》的入声是不足一个独立的声调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广韵》入声不但在韵尾上有一套清口塞音的韵尾,而且在声调上也有自己独立的调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20.
《广韵》的韵类,如果按等韵学上的划分,可以分为“一、二、三、四”四等。这四类韵之中,以三等韵的韵数为最多。其与声母结合的形式也最为复杂,因而在等韵图上的表现也最为纷繁多样。《广韵》音系和等韵学上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多与三等韵有关。汉语语音的演变,从古到今的时代变化,从南到北的地域变迁,也以三等韵的变异为最大。因此,三等韵的探究,成为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打算就中古时期《广韵》音系中三等韵的若干问题作一个比较仔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