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剑华  杨姿 《求是学刊》2006,33(5):101-106
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相似文献   

2.
京剧表演中的男扮女装现象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中常见的演员与行当的性别置换现象,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除了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外,更带给女性主义发展以全新的启示,女性主义研究视域下的男扮女装,是第二性理论的延伸与拓展,是女性主义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最新认识的一个剪影.  相似文献   

3.
魏山石 《学术交流》2012,(3):99-102
阿尔都塞提出问题式或症候阅读的方法是将"看不见的"与"看得见的"联系起来的阅读方式,即将文本中的表面内涵与隐藏在文本表面之外的隐含问题相互结合起来。以这种阅读方式看待女性问题,女性问题以及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似乎也存在一些看不见的问题,如何谓女性、何谓女性主义、何谓女性问题,运用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方式将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看不见的问题与看得见的问题结合起来,即把女性问题放在总问题中看待,将其隐藏的含义"读"出来,真正实现个体性与总体性、女性问题与人类性问题的统一,是解决女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叶德兰 《浙江学刊》2005,(6):203-206
战争中及战争后侵害女性的直接暴力行为,不过是现存社会中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的一环而已,也正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所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本文将回顾当前学者对和平及暴力内涵的讨论,并透过联合国于新世纪伊始所倡之"和平文化"与女性主义社会改革的愿景比较,来探索女性主义与和平进程的关连.  相似文献   

5.
周兴杰 《探求》2004,(5):73-76
以女性之躯为灵媒也许是陈染这样的作家不得不然的选择.她以纷繁的叙述构造了一则知识女性神话,延展出一条分裂、孤独而悬浮不定的女性意识曲线."超性别意识"是陈染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6.
高红霞 《社科纵横》2002,17(6):63-63
美国早期的数位女喜剧作家 ,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一批争取自由平等、追求自主婚姻、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全新的美国妇女形象。这些形象是“合众国之母”的雏形 ,她们不仅为美国妇女的日常生活树立了典范 ,而且是美国文艺思想的源泉 ,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女性主义思想在美国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7.
妇女史、口述历史与女性主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祥银 《浙江学刊》2004,(3):210-214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妇女一直以来都是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述的"缺席者"与"失语者".而口述历史正是我们试图将那些被忽视的妇女的生活、经历与情感融入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理解与反思的基本手段.倾听妇女自己的声音,不仅有助于弥补以男性为主体的历史的缺憾,更有助于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重新审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女性意识是反映女性地位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其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却较为复杂,并在深层次上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女大学生在女性意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错位,并对其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大力关注这一现实问题,积极营造健康的女性意识氛围,促进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
身体写作是法国女性主义写作理论的核心,强调女性身体语言在文学里的独特作用。受其影响,中国"70年代后"女性作家卫慧、棉棉等人的创作正视女性身体生存权,用无理性物欲和情欲主宰文本叙事,质疑传统社会对女性权利的界定。使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既带有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特色,又具有后殖民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多元的、复杂的、有差异的生态文化.它起源于西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与发展来到东方,东方生态女性主义在移植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重建,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前景.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已经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对各国的女性运动和环境保护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发展中的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必将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李东晓 《社科纵横》2013,(7):146-148
女性主义电影观众理论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者借助于精神分析等理论对女性观众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对女性观影位置的忽视到女性观影位置在两性之间摇摆,再到多重主体位置之间游移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反抗性阅读,这些理论都丰富了女性主义电影观众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凭借其"无畏扩张怀疑批判对象"、"大胆革新怀疑批判方法"、"多元分散怀疑批判立场"的独特手法,在人类既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制造出一场效应强劲的颠覆狂潮.在与后现代主义交锋对话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反二元对立与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了积极援引与有效契合,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而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一种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基础之上,鼓励"叛逆"和"另类",推崇多元和差异,带有抵制、抗争哲学思想与自我、不羁浪漫情怀的后现代女性生存方式越来越成为"真实的现实",并为女性在实践上合法终结现代父权社会的旧传统创造出一片新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妇女在妻子、女儿、母亲、工作者等诸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极为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本文认为,争作“女强人”并不是妇女人格独立的唯一途径,更主要的是要求摆脱性别的岐视和社会的偏见,学会“弹钢琴”,从而寻找到角色的最佳归宿。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锐导演中的女性导演,李玉在女性作品创作中流露出不同凡响的女性意识,极力展现男权主义却从不批判;于情色欲望的窥视机制中,层层剥离性权力的外延内涵,并给予人文关怀.一次次超越,一次次转型,由女性到男性,由对峙到和解,风险社会与两性、生命的交织或悖离带来的终是两性和解之结局,这是导演的愿望,亦是中国式"性别场"的特色.从性别出发,女性电影和女性导演带给中国电影市场的绝不仅仅是奇异、细腻的镜像故事,银幕之外,在男权文化的社会规约中我们更应看到电影创作的使命与真谛.  相似文献   

15.
何嵩昱 《社科纵横》2008,23(5):109-110
在影视文本中,影片叙事策略的运用和叙事类型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影片制作人把握世界的力量和操纵权威的信心.通过对新时期女性电影叙事类型的考察,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电影制作者们尚缺乏把握世界的力量和操纵权威的信心,中国女性要想获得权威的表达、建构有力的"女性叙事话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结合笔者所做的山东省沂源县缠足女性质性调查研究和以往相关文献及研究经验,论证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三大特点:1.更加注重自我与主流价值期待的一致性;2.缺乏女性自觉意识,容易过分抑制自身合理的需求与欲望,甚至牺牲自身利益;3.容易忽视自我价值,缺乏挑战现有社会建制的认识和勇气。并阐释其对当前中国大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启示和意义。最后研究方法上,结合本次调查研究成果及经验,笔者阐释了"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9):117-121
中世纪女巫艺术形象是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丑陋的女巫,强健的老女巫,还是妖艳的年轻少女,这些形象都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惯常所见丑陋而又可怕的女巫形象体现了男权叙事对女性的丑恶化、妖魔化和欲望化。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男权叙事话语下所塑造的"性异类"。当下流行的女巫文化(如女巫电影)于无形中仍在强化自中世纪而来的男权叙事。  相似文献   

18.
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概念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宁 《学术交流》2003,(10):120-125
"社会性别"概念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后现代理论并不能克服女权主义理论及社会性别理论的局限性。而且,由于后现代理论自身的缺陷,它决不会引导女性走向最终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从波佚瓦对女人的理解、女权问题、女人在人类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女性神话"、女人一生中各阶段的考察等五个方面来看,她在<第二性>中的论述有不少真知灼见,敢于触及一些敏感的问题.一方面融合了以往在女性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更多地阐述了自己独特见地.因此,<第二性>在女性问题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少梅 《浙江学刊》2001,(3):129-131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社会的变化,高校收费上学、大学生自主择业,已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如何尽快地适应经济改革带来的市场变化,跟上校园改革的步伐,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中确立自己合适的位置,是每个大学生都在深刻思考的问题,他们纷纷走出校门参与勘工助学的实践活动.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选择做家教的比例比较高,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女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情感细腻、知识丰富的青年群体,她们在参与家教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及收获与困惑?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试图以女性视角、用女大学生自己的声音来回答这一问题,从而为女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一些思考和依据,并为高校家教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