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越“草昧蒙翳”辨胡牧一东越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巨人蝉蛇,……于越,姑妹珍……”的记载,据此,西周之初便已有了作为方国的东越存在。而《史记》有《东越列传》的篇名记载战国至秦汉间东匝与闽越之史事。《汉书吴王濞传》记吴王谋叛时,“南使...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中,荀况是第一个提出要“法后王”的。但是荀况的所谓“后王”究竟指的是谁?由于他没有给以明确的回答,所以历来争论很大。司马迁在谈到“法后王”时认为:“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史记·六国年表序》)唐人杨倞根据司马迁的“近己”之说,把“后王”解为“近时之王”(《非相》杨注)或“当今之王”(《不苟》杨注)。此后,虽然有人赞同这种说法,但也有表示异议的。清人刘台拱就认为:“后王谓文、武也,杨注非。”(《荀子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孟秋纪》的《论威》讲到专诸“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高诱的注说:“专诸一举而成阖闾为王,故曰吴王一成。成谓专诸能成吴王也。”杨树达氏提出不同看法,他以为文中所谓吴王,不应是阖闾,而是吴王僚。“吴王壹成”即是在专诸举剑之下,吴王僚被击而死。他从字义上作了解释,以为“成”当读”朾”。他以《说文·木部》“朾,撞也”为证,说“一成”犹云“一击”。(见杨树达  相似文献   

4.
墙盘新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曰古文王,初和于政”,从系从盩省之字,应为从系,盩声。陕西省周至县,盩音周。按:此字不见于商代之甲骨文及金文,当属王国维所指的“西土文字”,由读音及系旁寻求,相当于紬字。《汉书·谷永传》“燕见紬绎”,释紬,谓“引其端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金匮石室之藏”,紬缀,集也。另参见史颂簋“里君百姓帅埤周于成周”,谓里君与百姓都来集聚于成周,  相似文献   

5.
《楚辞·橘颂》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中伯夷,古今注者皆以为即《史记·伯夷列传》中之伯夷。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解。史传中的伯夷是古代所谓“岩穴之士”的代表,他们的行节是“独乐其志,不事于世”。(《庄子·让王》)而屈原则是古代所谓“庙堂之士”的代表,他们的行节是“竭忠  相似文献   

6.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7.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续博物志》:“[祝其]县东北独居山,南有渊水,即羽泉,俗谓此为惩父山。《元和志》同。”杨宽先生云:“俗谓羽山为惩父山,当必先有禹惩鲧之传说。”(《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七·下)案:鲧殛死。[清]刘梦鹏《屈子章句》曾疑《天问》“勤子屠母”暗指禹之“屠父”,虽非是,亦石破天惊之语矣。观《淮南子·修务训》及高注禹“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岂夏人传统巫术有以酋长或其替身祭神禳灾之习惯欤?禹之“惩父”或“殛父”,或因其治水不成,乃以其“替身”为牺(或以象征性之献祭仪式)以平息神怒、禳息洪祸,或如后代之“奠基祭”(Feundation  相似文献   

8.
《史记·管晏列传》中“上服度则六亲固”一句,古今学者有种种诠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两家:唐代尹知章《管子》注:“上行礼度,则六亲各得其所,故能感恩而结固之。”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坚固也。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该句出《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相似文献   

9.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史记》选本注称“霸上”为今陕西长安县与兰田县交界之白鹿原,似不大切实。 据《汉书·高祖纪》唐颜师古注:“灞上,即霸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霸城西十四里至霸头。”“汉城东十三里至霸头。”近年来西北历史研究所考古组对霸头地望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10.
孙子名武,春秋末齐国人。《史记》称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闔闾。闔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今传世的《孙子》十三篇,可能就是孙武持见吴王闔闾的《兵法》。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建立者。在孙武前虽有《司马法》,但它属政书之类,不是军事科学理论著作,《汉书·艺文志》入之礼家,是对的。至《六韬》等,则出于后人的依托,不可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一百三十篇,共分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均为人物传记。但这三种体例之间的区分界限是什么?太史公依据什么标准,分别对人物加以编排?譬如说,秦、秦始皇、吕太后为什么立本纪?孔子、陈涉、外戚为什么入世家?吴王濞、淮南、衡山王为什么编列传?等等,历来聚讼纷纭。或认为《史记》为体不纯,自坏家门;或认为作者在体例安排上自存褒贬,寓意深刻。两种意见,实际上都是对《史记》体例的否定。我们认为,《史记》体例的安排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其中对人物固然有褒有贬,但与体例编排无关,列于本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一百三十篇之标题,情况极为复杂。前入对此多有论说而未能使人疑惑尽释。本文试图对《史记》标题作较为系统的论析。一、《史记》标题类例《史记》标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曰约记其数。本纪称五帝,世家称五宗、三王,表称三代、十二诸侯、六国是也。二曰别其朝代。夏、殷、周、秦诸本纪是也。三曰明其国别。管蔡、陈杞、晋、楚、郑、赵、魏、韩、荆燕、淮南衡山、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是也。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燕召公、卫康叔、宋徽子、越王句践、楚元王、齐悼惠王、梁孝王、吴王濞等,国名后或加…  相似文献   

13.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少有人道及。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田齐之祖为陈完,为陈厉公之子,因陈内乱  相似文献   

14.
神女、游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注引《高唐赋》云: 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闻王来游,愿荐枕席。”另如《史记·周本纪》: 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史记·赵世家》: 王游大陵,他日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  相似文献   

15.
今天一提丧家狗,都知道是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丧读去声。据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黄山谷诗补注》中考证,此语原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狗”,据《史记集解》引王肃语及《韩诗外传》,本读平声,系指丧事人家之狗。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诗:“顾我今成丧家狗,期君早作济川舟。”  相似文献   

16.
刘泽华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第212页说:“秦昭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由司马错率兵攻占了巴、蜀。”此乃张冠李戴。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曰:‘蜀两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王“十四年,更为元年。……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击蜀,灭之。”《史记·秦本纪》也记载昭王事,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  相似文献   

17.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尚罕有人道及。 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  相似文献   

18.
《易·讼》九二爻辞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王弼的《周易注》和朱熹的《周易本义》都是这样的标点法。前两句好理解,就是说,争讼遭到失败,“归而逋”实际就是“逋而归”,意思是逃了回来。和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就不好处理了,难以表明其间有什么关系。《周易注》说:“若能以惧,归窜其邑,乃可以免灾。邑过三百,非为窜也,窜而据强,灾未免也。”《周易本义》据以推衍为:“邑人三百户,邑之小者,言自处卑约,以免灾患。”这样  相似文献   

19.
历代对于《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梳理与分析,以诗中的“有王”“郇伯”为切入点,并结合《左传》、《史记》等文献,认为“有王”应理解为“朝聘于天子”,“郇伯”应指文王之子(或文王的后人),而《下泉》为怀古伤今之作。  相似文献   

20.
读赋二题     
一、关于庄忌与他的《哀时命》 (一) 庄忌(后人因避汉明帝讳而改为严忌)《史》、《汉》无传,其行状散见于同时代的赋家传记中。据《汉书·邹阳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严助传》、《汉书·枚乘传》等史书零散记载,我们不难看出:①庄忌系会稽吴人(吴为会稽郡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庄忌的创作活动在景帝在位年间。庄忌先投吴王濞。吴王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谋叛,严忌在此之前即离吴。庄忌投奔梁孝王后,梁孝王于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病死,梁国一分为五,庄忌等即离散。庄忌从此销声匿迹。庄忌亦当于此后不久逝世。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