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7,23(1):124-128
吏隐与吏隐诗主要表达了吏隐者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历史上的吏隐者有提出朝隐的东方朔、提出大隐的王康琚、提出中隐的白居易以及实践吏隐的山涛、阮籍、谢、王维等著名文人。探讨白居易的吏隐诗,闲适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其闲适乃是官场公务之余的个人放松,或者休假时闲雅、悠闲、自足的情调,与传统意义上隐士彻底的“闲”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王士性的家世及其它梁光军明代临海人王土性(1547—1598),既是卓越的人文地理学家,又是出色的政治家和诗人。他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东湖志》及《吏隐堂集》。除《东湖志》外,其它著作一近年都已发掘出来,此外,还发现了一批他的佚...  相似文献   

3.
魏冬 《唐都学刊》2014,(1):21-27
韩邦奇指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辨析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且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注重"眼前造化之实"的认识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是张载美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  相似文献   

4.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5.
在清初康熙盛世诗坛上,山左诗人冯廷抛自觉远离王士稹主盟的神韵主流诗风,其诗歌创作独具风貌,具有清警绝俗,风格超峻的特色,显现了康熙盛世诗人的疏离心态,成为盛世诗坛中的变徵之音.冯氏卓异诗风的形成来自其转益多师的诗学崇尚,他上继建安、六朝,近学唐、宋诗人,融合唐宋,诗学思想敢于独标一格;其诗歌既有怀才不遇的嵌崎胸臆吐露,也充满了迈古骇今的奇情险语,而其中吏隐金门的山林清趣的抒发,则"嚼然出风埃之表",成为清初诗坛风格多样化的注释.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康熙盛世诗坛上,山左诗人冯廷櫆自觉远离王士禛主盟的神韵主流诗风,其诗歌创作独具风貌,具有清警绝俗,风格超峻的特色,显现了康熙盛世诗人的疏离心态,成为盛世诗坛中的变徵之音。冯氏卓异诗风的形成来自其转益多师的诗学崇尚,他上继建安、六朝,近学唐、宋诗人,融合唐宋,诗学思想敢于独标一格;其诗歌既有怀才不遇的嵚崎胸臆吐露,也充满了迈古骇今的奇情险语,而其中吏隐金门的山林清趣的抒发,则"皭然出风埃之表",成为清初诗坛风格多样化的注释。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2014,(22):20-21
花惠生依然很忙。除了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外,他还要忙活"青奥菜单"。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不时有人来花惠生的办公室询问或汇报菜品、厨师和食材的事宜,而花本人的电话也响个不停。  相似文献   

8.
李玲玲 《东西南北》2011,(15):40-41
宁高宁的名字有点奇怪,读完其名的效果就是"过嘴不忘"。 在企业家群体里,他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但这个山东汉子却拥有众多粉丝。从变革华润到空降中粮,他成为业界的典范,也顶上了"中国摩根"的光环。  相似文献   

9.
日本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入“关”的启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赵光瑞日本于1955年加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经济联合国"的一员。但其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市场则始于60年代的贸易、外汇自由化浪潮。1963年日本才成为IMF第8条(一般禁止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实行外...  相似文献   

10.
石福祁 《社科纵横》2009,24(3):111-113,148
卡西尔的知觉理论尤其是他的核心概念"符合性孕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个思想接受关系做出澄清。文章指出,二者之间的理论一致性表现在:卡西尔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中"孕义"(Pra-gnanz)一词并把它转化为一个哲学概念,并以此为契机锤炼出自己的"符合性孕义"概念;二者都把知觉意识当作一个意义整体,都把知觉中感性因素与意义因素的结合看作是一个"圆满"的统一性,都强调知觉中意义的构建和主导作用。文章最后也简要地指出了它们的思想差别。  相似文献   

11.
袁敏 《唐都学刊》2010,26(1):72-74
薛道衡历仕北齐、北周而入隋,进入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其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作于此时,为隋代文宗。然而其生平创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现存诗文作品与出土文物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围绕其生卒年、生平事迹补遗、重要作品系年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可以纠正以往文献的舛误。  相似文献   

12.
党晟 《唐都学刊》2010,26(1):64-67
存世的历史文献大都将曾仕南唐的著名画家董源载入宋代画史,但对其事迹的记述却极其简略。因此,关于董源的生卒年及其是否入宋任职等问题,就成了学术界颇费猜测的疑团。通过解读宋人著述中的相关史料,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比较明确的回答,并勾画出董源生平的大致梗概。  相似文献   

13.
夏仁虎是清末的京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政要 ,同时又精于诗词骈散 ,著作等身。这和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兼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本文对他的家世做了详尽的介绍 ,资料翔实 ,考证缜密 ,可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7,23(6):87-92
清初降臣孙承泽于明朝末年考中进士并授官,1644年3月在李自成军队进入北京后投降新政权,5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又投靠清政权。1654年因陈名夏案休致罢官。在退居后的二十余年间,孙承泽由于气节有亏,在学术上力尊程朱,结交了魏裔介、魏象枢、熊赐履、陆陇其和刁包等著名理学家。在与他们的论学往来中,孙承泽不仅将晚年生活沉浸在经史之中,而且也赢得了"老为经生"、"所学甚正"的口碑。  相似文献   

15.
付兴林 《唐都学刊》2004,20(5):38-42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两位著名的隐逸诗人,但由于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及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他们的隐逸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从隐逸的动机看,王朝隐以图自安,孟弃世以逞其志;从隐逸的形式看,王富贵山林、亦官亦隐,孟情寄山水、布衣终身;从隐后的心情看,王恬淡平和,孟怨怅愤懑。  相似文献   

16.
郭天祥 《唐都学刊》2012,28(1):102-104
黄永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目录文献学家、唐史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专家组成员。通过对在黄永年先生门下受教往昔的回忆,从一个侧面展现黄永年先生的大家风范、学术思想、卓然才华,以及他蜡炬成灰、倾心奉献,鼓励关爱学生,精心培养后学的高尚情怀。同时表现后学对前辈学人的深切缅怀和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7.
薛玉坤 《阅江学刊》2012,4(3):109-113,120
仇垛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人遭际的影响,词的情感内涵与审美风貌发生较大变化,显得更为清空、冷峻、峭拔,词境词心较接近宋末词人,诚不失为民国词坛一大作手。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入仕之初,曾监泰州西溪盐仓。他“虽乘田委吏之卑”,仍心忧社稷民生,屡次上书言政。特别是目睹潮水泛滥,殃及百姓,范仲淹建议并参与重修捍海堰。后人为纪念他的首倡之功而称此堰为“范公堤”。这一事件,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后世范公堤得到多次增修,范仲淹忧国忧民精神的感召应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12,28(3):9-17
王维一生绝大部分生活于长安,他的诗歌、绘画、音乐的才能又都体现于斯。在后盛唐大诗人中,获盛名早于李杜。从高华流美一面看盛唐诗,他应该是最理想的"一代文宗"。除了应制诗显示京华歌手宏亮华润的才能,其他的长安诗昭示了盛唐的青春气息,更广阔地展示了长安风采与盛唐气象。他以长安骄子的情怀,描绘了长安人生活各种方式,跳荡着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胡忆红 《唐都学刊》2011,27(2):82-85
刘蓉是晚清政治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其仕宦生涯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大有关系。他署理陕西巡抚期间,察吏安民,汰劣黜庸,政绩名声甚好,但由于性格刚直,与官场流俗相忤,先后与陕西按察使张集馨、继任巡抚乔松年发生交恶构怨,又遭到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内阁侍读学士陈廷经的诬告,最后罢职而去。从中可以看出湘系集团与清廷及其他地方势力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