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6):144-146
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更应该是文化的强大。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文化自觉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为此,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十分重要。当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对国家文化安全也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但也存在着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弱化、文化自主性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坚守,体现了我们党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基本态度,凸显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反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导向,适应综合创新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文化建设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自信中独立、在传承中发展、在服务人民中创新、在交流中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绵延至今而历久弥坚,是因为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首先,多元一体的文化观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始终内蕴着统一的核心形态的价值理念,其特征为内在的嵌合性、普遍的包容性、高度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其次,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方法论,它反映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次,变中求新的发展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它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创新精神,穷变通久的变易思想,阴阳变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和不法常可、与时俱行的制度创新引领中华民族前进。并且,整体主义、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广泛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上成为一种以求善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经济合作,已经从学术讨论中作为“热点”的理论问题,逐步发展为举世关注并付诸实施的现实问题。在这种经济合作当中,作为该地区发达国家的日本,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牵引车”与“制动器”日本,经过战后四十余年的努力,一跃成为具有强大实力的经济发达国家。毫无疑问,这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在亚洲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以日本作为唯一发达国家的东北亚经济合作来说,日本正在起着一种“牵引车”的作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8,(3):10-14
一个国家的本来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完善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更好地把握良好机遇,顺应文化潮流,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借鉴、文化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角度入手来加以分析,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超越西方主流文化,显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秦开凤 《唐都学刊》2013,29(3):88-92
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地位独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复兴需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陕西文化对助推中华文化复兴具有独特优势。陕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构筑了中华文化的主脉,光辉的红色文化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新时期,陕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使文化大省变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强省,在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西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了一个学者瞩目、市民关注的问题:如何对待西安的文化发展。一、是否需要研讨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在西安的文化发展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像我们西安这样的大城市要不要有个高瞻远瞩而又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西安作为我国西北的中  相似文献   

8.
于丽 《青岛画报》2006,(7):8-1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更是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特色.它涵盖面宽,辐射力强,产出投入比高,对于活跃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向世界全面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风采,都有无可代替的时代功能.  相似文献   

9.
试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权 《日本研究》2004,1(1):64-69
日本民族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日本从古代开始就吸收中华文化,正因如此,日本民族文化处处都印着中华文明的烙印,而且使中华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运动。陕西是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本文考察了西安爆发的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和哥老会领导的起义的全部过程,并对其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价。由于西安在西北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特殊地位,西安起义的成功对陕西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各种文化理想、文化冲突中的一种选择与整合 ,其现代性也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总体的比较中确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时间上大体上一致 ,但并不是遵循同一逻辑理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剧烈的冲突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文学 ,它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却又变动不居 ,其稳定与秩序充满张力 ,因而具有创造的活力和繁荣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strongly anti-traditional in expression, this does not sever the ties of blood that link it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though it advocates a Western humanistic spirit, it does not install Western literature’s aesthetic values. Due to the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 was never possible for the New Literature to become totally “Westernized” and turn its back on the mother culture.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s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o its operating strategy of attac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aking use of it, instead of insisting on its inevitable ties with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The New Literature is after all “Chinese” new literature; no matter how many external factors intervene or are involved, they cannot change its cultural attributes or iden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premier precondi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of New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4.
董德福 《求是学刊》2002,29(2):114-117
蒋梦麟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 ,主张引进西方文化 ,建构亦中亦西的文化体系 ,热情讴歌五四新文化运动 ,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追求个性自由的现代教育理念 ,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对五四的缺点进行了理性的反省 ,为后人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媒妁起源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龚世俊 《学术交流》2001,(3):118-124
媒妁文化在中国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上源远流长且殊具特色.媒妁的缘起,是为适应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产生的,而不仅局限于经济因素.媒妁的肇始当在对偶婚向专偶婚过渡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而非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形成之后.其起源阶段在考古学文化中大致相当于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夏文化早期,即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1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6.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imed to criticize feudal despotism, and reach the goal of rebuilding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culture by clearing away dre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i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id not hold a totally negative attitude; instead, it emphasized totake a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a modern system for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t broke with the tradition of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国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面临着从传统的自发性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自觉性文化的转变,如果没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的彻底革命,现代化是不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西安历史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文明首创精神、智慧深邃的长治久安之计及不断发展的开放包容气度。要把西安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既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有形遗产,又要着力透过有形遗产去揭示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北京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聚焦了全球的关注,因此成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6,22(1):131-135
中华始祖轩辕黄帝与西安市辖区之故土有无关系?今人没有专门论述。其实黄帝与西安有密切关系。首先,据载黄帝时开始冶炼,铸铜鼎象征国家权力,“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在西安市阎良区荆山原南。鼎在此,此即当时国家的中心地区。其次,黄帝仙逝之地,汉武帝修建鼎湖延寿宫,其地在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再次,黄帝梦游华胥氏国,其地在今蓝田县华胥镇一带。复次,黄帝的史官苍颉创造文字,古代修了纪念性建筑——造书(字)台,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长里村。最后,黄帝时的文明创造:如作宫室、劝蚕稼、做冠冕衣裳、制陶器瓦甑等,在西安的半坡、姜寨等古遗址中多有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