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28日是谭嗣同烈士殉难100周年。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激进派,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以他比肩于林则徐。孙中山、鲁迅等人,视为我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1865年3月10日生于北京城南。少年时代,他在测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的指导下读王船山著作,同时向当时北方有名的“义侠”王五(正谊)求教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青年时代,他博览群书,特别是刑墨子》、《船山遗书》及龚自珍、魏源  相似文献   

2.
<正>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风雨如晦,杀气阴森。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  相似文献   

3.
自谭嗣同在北京就义以后,对他的研究就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此后始终没有间断,而且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50年更是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仅对近50年谭嗣同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4.
法律问答     
《社区》2007,(3)
我是否可以在北京向单位索要我的工资?北京一位读者来信咨询:我于2005年1月就职于南京某外资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在北京的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2005年12月,总公司与我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1年(从2005年12月10日~2006年12月10日),工作地点在北京,职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生于 1865 年(同治四年),比孙中山大一岁,比康有为小七岁。这时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一年-外国列强加紧侵略,清政府被迫赔款割地,丧失主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主义的热潮,希望挽救中国,振兴民族。谭嗣同怀抱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心,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救亡图存,必须维新变法,必须反对封建主义。他猛烈批…  相似文献   

6.
曾见过三本谭嗣同的集子:一是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的<谭嗣同全集>,二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刘玉来的<谭嗣同诗选>,三是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李一飞编注的<谭嗣同诗全编>(下简称<全编>).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宋志明1997年8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中华仁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华仁学会方面出席会议的代表17人,来自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成...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祖父谭学琴是个破落地主,父亲谭继洵,由赐进士出身而任户部员外郎,甘肃布政使,最后升为湖北巡抚。母亲徐五缘,“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又常用过去的艰苦生活教育子女,她虽已成了贵夫人,但仍“衣裙勤陋,补绽重复”、“纺车轧轧,夜彻于外。”(见《谭嗣同全集》54页)。她的一言一行对嗣同的勤奋好学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地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杂志社联手北京钓鱼台国际旅行社,于今年4月启动旅游交流活动。6月10日,来自北京不同社区的三十余名中老年人组成"新天地旅游团"乘海陆空不同交通工具出游韩国,这群团员平均年龄53岁,最年长的73岁。这组照片摄于北京—仁川的邮轮上。(本版图片杜雪云潘卫东/摄影)  相似文献   

10.
佚名 《21世纪》2010,(8):75-76
中共最杰出的秘密情报员之一沈安娜女士追悼会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6月16日,沈安娜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出生于江苏泰兴(今泰州)的沈安娜,20岁从上海到达杭州参加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中央特科,潜伏在国民党内从事秘密情报工作长达15年。  相似文献   

11.
许英辉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96年中日青年绘画联展(日本东京)2003年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巴黎)2006年新书写画展(北京三月画廊)2008年水墨联展(北京斯德画廊)2009年后文人:中国水墨双年展(上海多伦美术馆,北京尚元素艺术中心,林州现代碑林博物馆)2010年来自中国的新水墨(美国迈阿密艺术博览会)2011年历史新宋庄(北京宋庄尚尚美术馆)2012年东渡墨象:传统与蜕变——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日本东京都美术馆)2012年神之格思——许英辉彩墨艺术个展(北京798)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谭嗣同之死众说纷纭,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近代史上的谭嗣同之死,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谭嗣同本人的生死观实际上决定了这种必然性。谭嗣同的生死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灵魂不灭、无生无死和天命兆世。他认为生命轮回不。死,无生无死,以死为生,并深感于佛教中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之言。这些都与谭嗣同本人的特殊经历及其深受佛教影响不无密切的关联。研究谭嗣同的生死观或许能为澄清谭氏之死提供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2006年6月8日至12日,国际电子工业协会(IEEE)、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ICME)理事长吴景龙教授一行来到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与邓玉林院长及相关领导共同商讨“第二届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术大会”移师中国北京的重要事宜并对北京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最终,专家们一致通过,决定“第二届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术大会”于2007年5月23日至27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京丰宾馆两会指定宾馆)举办。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术大会为目前全球复合医学工程学术领域最高层次会议。2005年5月15日至18日,全球复合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家、学者近400人…  相似文献   

14.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9月15日的福建省中部尤溪县,逝世于1200年(庆元六年)3月9日的建阳县,享年70岁。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作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当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这本杂文集一九二七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刘和珍(一九○五——一九二六),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刘和珍从少年时代起就积极参加革命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16.
风云变幻的时代,常有变幻风云的人物。当谭嗣同以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向漫长而腐败的中国封建制度宣战的时候,这位“戊戌变法”的巨子,成了“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在我国近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作为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作为伟大的诗人,他把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情感,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写成具有浓烈战斗气息的诗篇,催人醒悟,鼓人斗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测阳人,生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四年遇害,享年三十四岁。著有《莽苍苍斋诗》。  相似文献   

17.
新闻制造者     
逝世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2日2时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黄菊生于1938年9月,浙江嘉善人,1966年3月入党。1963年5月参加工作。曾历任十五届、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6月5日,黄菊遗体在北京火化。  相似文献   

18.
袁枚与《袁枚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历三月二日诞生于钱塘东园大树巷,嘉庆二年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随园。(按:嘉庆二年为1797年,但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已为1798年1月3日,袁枚卒年应为1798。)综观袁枚一生行状,可大略分为三个时期: 一、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四年(1716——1739)为求学与求仕时期。袁枚5岁时开始受孀姑沈夫人家庭教育,7岁正式受业于杭州史玉瓒先生,读《论语》、《大学》,9岁始自学古诗词赋。雍正五年(1727)12岁为秀才,从学于学使王交河先生。雍正十二年(1734)19岁  相似文献   

19.
也许我们永远不该轻谈霍克思与杨宪益之译本孰优孰劣。当我们多少了解了一些译者的命运时,就更不该妄加评判。11月23日,95岁的杨宪益病故于北京;此前的7月31日,86岁的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在牛津去世。短短5个月内,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红楼梦》英译者先后亡故。  相似文献   

20.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梁,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