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学巨著<史记>中熔铸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对<史记>反映这一内容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重点论述,这四种表现手段与<史记>所表达的激荡淋漓的生命情绪和宏阔豪迈的生命体验互为融合,使<史记>的生命主题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供了一系列从春秋到西汉中叶间士人的传记,他在其中重点描述这些士人的生活轨迹.本文概括地分析了司马迁的叙述和那些士人的思想间的关系,回答了与中国古代士人早期历史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汉武帝太始四年和征和二年两说.徐朔方先生赞同王国维太始四年说并驳斥程金造<从报任安书商榷司马迁的卒年>有关征和二年的观点.分析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徐先生由于在一些地方误读文献,加之忽略了一些历史和生活常识,故而其<补说>并不能够证明<报任安书>写于太始四年,因此赵翼和程金造关于<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的观点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侠者的影响、儒学的教育、道家的熏陶使司马迁侠 (分言为义、奇 )的人格特征早在其少年时代就已基本形成 ;青年时代的壮游之举不仅使司马迁坚信了自己的信仰 ,也磨练了意志 ,宏阔了胸襟 ,陶冶了情操 ;中年时的入狱和受刑 ,使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更加透彻 ,友情观与荣辱观最终形成 ;晚年著成的《史记》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格。《史记》是一座高耸云天的人格美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5.
陈静 《江淮论坛》2005,(2):94-99
西汉初年的"除挟书律"正式废止了自西周以后延续了约九百多年的官书垄断禁令,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在"除挟书律"后的一百来年间,先秦官书能够被人们公开收藏并进而在公众间流通;司马迁写出了第一部以社会公众为读者的史书--<史记>,书籍著作领域出现了面向公众传播的明确观念.中国书籍从此进入了公众传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徽州(今黄山市)黟县和歙县的建立,可以说是与中国郡县制的产生同步的。史志界据司马迁《史记&#183;秦本纪六》,把这个日子定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于县名的由来,新编《黟县志》和《歙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孔子修<春秋>,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唐代以后,论"良史"者多在"三长"之上略作增益而已,如胡应麟的"三长"、"二善",章学诚的"才、学、识、德".近现代撰写文学史者多沿此发展,但他们都不及当代郭预衡<中国文学史>"才、学、识、胆"的提法新颖、准确、深刻、通俗.  相似文献   

8.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更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又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维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应纳入科普法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没有明确包含"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这不仅使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同时也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缺乏法制保障,影响了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应该尽快修改<科普法>,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纳入<科普法>.这是使社会科学本身"合法化"的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把党对社会科学的主张经过法律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关于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的需要;是改变社科普及工作现状,使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183;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娅 《学术探索》2004,(5):122-125
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在"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中,用超现实的象征寓意手法,构建与阐释了二战德国的黑色历史寓言,使文本富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张宗涛  王雅莉 《人文杂志》2001,1(5):155-157
鲁迅先生取材于现实的小说<药>,与取材于神话的小说<补天>,前者以"庸众"的目光观照"英雄",后者以"英雄"的目光审视"庸众",这种艺术视角的有意味转换,使夏瑜与女娲的形象,夏瑜的生存境况与女娲的生存境况,均跨越了历史的定位,在释读者审美心象上造成一种"意象的互补"效应,导引人们去揣摩"具象"之外的更深"意味",从而使<药>与<补天>这两篇小说的审美意象,具有了跨文本互补的艺术构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以周公、孔子文化事业的继承者自居,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伟业。扬名后世的荣誉感使司马迁甘于忍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最终成就了“立言”的不朽伟业。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是笔者就读《史记》时所札录的一些文献材料中所反映的若干具体观点。对与司马迁政治思想有关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它涉及了如下的三个问题:(1)司马迁继承了哪些思想资料;(2)司马迁的主要的政治思想观点;(3)司马迁与汉武帝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之后曾一度遭到封建婚姻观念的强烈抵制,并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后果.直到1953年3月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贯彻<婚姻法>运动,才使封建婚姻观念大大削弱,使新民主主义的婚姻观念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形态.群众运动是推动新婚姻观念确立的直接动因,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则是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6.
《汉书》虽为司马迁设传,但对司马迁的生卒年及死因均无明确记载。而《司马迁传》前后的《张骞李广利传》和《武五子传》等篇对于他们的卒年记载多较明确,为何对司马迁生卒年及死因略而不书 ?窃以为,当是由于缺乏材料,难以确定所致。对此,可以从司马迁在当时的处境、统治者对司马迁的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推断论证。 一、司马迁的境遇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追述了祖上的辉煌,然自秦以来,司马氏家族仕途渐落。司马迁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尚为名将,至其高祖司马昌则为铁官。入汉,司马迁曾祖司马无泽为汉长安市长…  相似文献   

17.
<私人生活>使陈染成为一名以个人化写作为标志的女性作家.<私人生活>着重书写女性的精神之旅,体现了陈染的超性别意识,此外西方的文学、哲学对陈染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陈染小说个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蔡红武 《理论界》2005,19(6):27-28
本文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证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实现由革命的主题向建设的主题转变,在"生产力"学说、"所有制"学说和"目标论"学说三个方面,对<宣言>的新发展.目的在于使人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宣言>,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