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4.
郭东杰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70-80+157
过去四十年,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强制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前进的重要动力。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流动加剧,分层体系重塑。在渐进性制度变迁中,政府与市场或权力与经济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辅助以社会关系相调节,社会流动机制因时而变。渐进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造成累积性问题——超规模流动人口或农民工。条块分割的单项制度改革已无能为力,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性的改革方案来根除结构性障碍、趋向公平正义;发挥制度优势,减轻先赋性障碍。纠正市场失灵,缩小收入差距,精准扶贫脱贫,打破资本垄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阶层创造平等的机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社会结构变迁是转型社会的核心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后果主要体现为社会结构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向度的变迁.其中结构的分化向结构的定型化过渡,从而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逐步朝着阶级化型塑.这些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断裂与失衡,逐渐成为了当今较为显见的碎片化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社会分层机制与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雄 《江汉论坛》2002,(12):80-84
本文首先使用“地位落差”和“地位差距”概念阐述了转型期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状况,认为这一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在分析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的原因时,本文认为,重塑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力量既不是单纯的权力因素,也不是单纯的市场因素,而是权力—市场混合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的变革。以韦伯关于“依仗命令”和“依仗利益”的两种统治权力的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本文区分了强制性命令权力和交易性权力两种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并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为基础,分析了上述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清 《江苏社会科学》2002,4(3):187-19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身份”、“单位”和“关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只有通过广泛的妥协和合作,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开放的和有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资源,才能使人们得以自由迁徙,在经济社会进步和法律发展过程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9.
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的稳定性、不彻底性和阶段性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城乡流动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农民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民流动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八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俊 《兰州学刊》2011,(10):56-62
文章首先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指出我国人口流动既符合一般规律,又有国情带来的特殊性,进而从人口的职业构成、地域分布和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民在流动中培养了个人现代性,而这必然会推动农村现代化,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农村经济、乡土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耿林 《浙江社会科学》2007,57(3):191-198
结构变迁是一种长期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真正持久性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经济学界对结构变迁这一长期现象的研究经历了由衰到兴的进化历程。本文在按时间顺序简略梳理有关结构变迁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关于结构变迁内生驱动机制理论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学历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学历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以及对作为地位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阐述,说明研究生教育在如今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对劣势阶层子弟替代优势社会阶层,底层精英向上流动,生存教育向地位教育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甘肃藏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表象及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囿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变化,藏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并且,这种变迁还在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对社会交往方式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市场经济社会 ,传统的人格信任必然向现代的系统信任转变。重建中国社会的社会信用系统 ,应确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规范政府行为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模式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分层模式变化与制度转型的关系。提出由于制度安排的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 ,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不仅受到经济机制逻辑的影响 ,而且还要受到政治、社会、群体利益、文化以及传统等各种逻辑的影响。制度环境和变革过程决定了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 ,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中 ,那些在变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集团 ,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仍然会处于主导地位。“再分配—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和现代化—功能主义的理论逻辑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农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演化有重大影响。纵观1978年以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历程,清晰呈现了国家对农村土地的放权和农民土地权利扩大同向进行的特征。在"农地改革-农村社会结构"互动分析框架下,将农地制度变革、人口流动、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看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发现农地制度变迁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激活土地的财富效应,进而凸显农村的人口推拉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存量农民、农民工、农业规模经营者和下乡市民四类人群在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化改革进程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及后果,会引发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历史时间,社会结构变迁乃是历史时间的流动。在历史时间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单元。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着具体而丰富的表现形态,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具体化地表现为对历史前进承担着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急剧发生的时代,这个主体被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抽象的社会基本矛盾并不能引导发展具体问题的解决,对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表现为现存经济体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形态,在中国现阶段则表现为体制转型的具体运作。  相似文献   

19.
收入、职业、教育”是较为流行的社会分层基本参数,三者都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人力资本是与个体劳动者相联系的能增加劳动者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独特阐释改变了古典理论仅把资本的控制权限于资产阶级手中的中心取向,劳动者在人力资本视角下被看作了投资者。  相似文献   

20.
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效率优先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这也构成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基准点.1978年以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的方向演进,农民逐渐被赋予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交易权越来越自由、土地收益权越来越充分,这是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制度之源.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