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景华 《兰州学刊》2007,(10):181-184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这些共同的经历使得陶渊明对屈原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且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屈原诗歌的浪漫风格和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把酒与诗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的 ,陶渊明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的、重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 ,有些时候陶渊明通过酒来韬晦免祸 ,自我保护 ,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看法。第二 ,陶渊明时常借酒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第三 ,陶渊明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 ,并借酒寄傲养真。  相似文献   

4.
葛琳 《社会科学论坛》2007,4(16):183-18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关于陶诗的风格,历代皆相推许“平淡”与“豪放”.但除此之外,“忧愤”亦是陶诗中的重要内容,它缘于诗人的“忧生之嗟”和“于世未忘情”,而陶渊明常以议论的手法来表达其“忧愤”之情.而在这三种诗风之间,“忧愤”是现实苦难带给诗人的感受,“豪放”是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平淡”则是诗人以审美的眼光品味苦难中的甘甜.它们相互渗透与交织,显示出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陶渊明凭借着自由的意志,占据着精神的高度,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这也正是陶诗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白居易的人生偶像之一.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精神作了全面阐释,并以自己独到方式刻意学陶.白居易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引入"中隐"的生存方式之中,为吏隐之士找到一种学取陶渊明的独特方法,这也是白居易留给中国士人的一份特殊礼物.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以他独有的思想和人格一直在激励着历代的人们;以他的光辉艺术实践启迪着一代代作家。陶公的诗文为古今众多的读者所钟爱,致使陶渊明热经久不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思想的主旨是自然.道家哲学中,自然主义思想最彻底、最突出的是郭象哲学.通过对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陶渊明任运自然的人生态度深受郭象哲学影响.二者所讲的自然又有不同之处,陶渊明之自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庄子和郭象的继承与创新.从总的倾向来看,由自然而自由是陶渊明与郭象的共同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是精神生命的存在与演化状态.从精神生态的角度讲,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为对人生自然境界追求和"穷节"固守;表现为宦游仕子向平民诗人、田野农夫角色的精神转变;表现为对自然、对农民的亲近关爱;表现为胸中块垒爆发升华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这种追求、转变、关爱、向往、升华互融共生,从不同的层面创构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位格和完整体系,也构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田园诗精神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儒学的视野中,乐不同于一般的声、音,乃有德之音.乐的精神内核在于“生生”之“和”,其基础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完美的和谐在“无声之乐”的境界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然而,“无声之乐”并非心灵的虚无飘渺的念想与妄测.因此,并不是虚无的彼岸图景,而是实存于人的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的生命历程之中.通过个体生命的道德实践,“无声之乐”内化于主体的生命本质力量之中,修成儒家所追岽的理想人格.实践、人格与境界已然组合成“生生不息”的“圆融和合”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接受了玄学思想的影响,但他把玄学思想落实于现实人生和诗歌创作,他的日常生活与诗文创作都灌注了一种诗性精神.他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玄学义理,呈现了"诗化哲学"的思维方式;以"任真"的原则指导日常生活,形成了"诗化哲学"的行为方式;通过"写意"的诗歌创作原则,形成了"诗化哲学"的表现方式.陶渊明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方顺贵 《天府新论》2005,(Z1):267-269
回归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主题,它包括有机统一的三个层次显在的、隐在的、终极的.归是陶诗之骨从文化的角度阐释陶渊明回归的深层涵义.可以看出,只有对"屋"的双重的文化内涵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读出陶渊明归于其居的深层意味.陶渊明的回归是儒道互构的,是亦儒亦道的,使得晋人在人格精神上获得了某种同质.他们完成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统一人格美因自然美而显,自然美因人格美而彰,二者是一种同质异构的关系.魏晋时期既是人格自觉的时代,又是山水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不仅关注自然,更倾心于历史,这点深刻影响到他的诗文。在诸多为陶渊明输送养料的历史人物中,二疏(疏广、疏受)的地位不可替代。陶渊明田园诗中描述饮酒的习惯用语及其蕴含的历史深意,是受到"二疏散金"一事所体现的"放意余年"与"有子不留金"精神的影响。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表达回归主题的田园诗所开创与定型的"归去来"人生主题,也得益于他对二疏在辞官返乡中"知止"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岳进 《殷都学刊》2009,30(3):68-73
<诗归>是一部代表钟惺和谭元春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古诗归>选录陶渊明诗作数量最多,且评价极高.本文通过<诗归>对陶诗的选录与评点,以复古派对陶渊明的评价为背景,研讨钟、谭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马斯洛关于艺术家进行创作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这一理论 ,对陶渊明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新的诠释 ,认为陶渊明一直深藏着“著文章”以“自娱”、“赋诗”以“乐其志”的自觉 ,充分体现了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以诗文传世的思想和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造就了陶渊明 ,他正是这样以文学创作这种精神生产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从而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  相似文献   

18.
狄金森与陶渊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月增 《中州学刊》2004,(4):115-117
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传统截然不同,在对死亡的同一主题的描写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狄金森与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的死亡意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思想文化渊源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将儒、道、玄学思想和历代高士等的精神、人格经其"熔铸",形成了自己具有"唯一性"的思想和人格.从"私人领域"的视角来认识陶渊明,是把握其"唯一性"、进而深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