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普法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当前普法模式或机制难以应对和满足新的普法形势要求。大众传播是普法传播的发展之路。普法传播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普法主渠道的作用,将大众传媒纳入普法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普法主管部门与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界“合力”的普法机制。  相似文献   

2.
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当今一个传播形式的新特点就是,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移深入,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以往媒介文化有所不同的新媒介文化。对于当前的新媒介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机制极其规律的探索,必将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组织传播策略,依靠文件、开会、口号和广播等路径,将国家意志传递到乡村,从而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国家整合乡村社会、开展乡村治理的主要策略.相对于组织传播而言,大众传播是一种“软性”治理策略,并且建构了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三角”关系,容易形成乡村社会博弈力量的均衡,有利于趋向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既有密切的关联,又有迥然不同的地方。本文从传播技术和手段、社会功能、媒介发展等三个角度作了系统分析,说明网络传播的整合性和创新性。网络传播既包含了大众传播的特性,又包含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的特点和形式。网络传播是对以往各种传播方式的汇聚融合和创新,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在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时代,大众传播活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大众传播活动主体的媒介,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对于实现其文化传播功能起着怎样的作用,而这一功能优势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本文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在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时代,大众传播活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大众传播活动主体的媒介,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对于实现其文化传播功能起着怎样的作用,而这一功能优势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本文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众传播对文学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传播要素的变化上:作家明星化、读者受众化、作品商品化。这种变化与当代社会对多元信息的需求、中国当代大众传播“洗牌”的特定阶段、大众传媒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文学的感性体验的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90年代 ,随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的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表现在传播者、媒介、受众等几方面 :以线性传播研究为主的旧框架让位于以交互传播为主的新框架 ;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黄越 《云梦学刊》2010,31(3):146-148
影视翻译参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因而大众传播理论给影视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研究视角。从影视翻译的过程模式图分析影视翻译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译者是影视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子而受众也处于此过程的核心地位.这就为影视对白的翻译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社会的确立,人类进入了广义的大众传播社会。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前大众传播社会和由知识精英把持的狭义大众传播社会。公众一方面在消费文化产业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自身也在制造书写文化文本,以消费的方式和他人交流。消费社会符号和影响无处不在。在广义的大众传播社会里,庶民和草根第一次获得了近乎平等的话语权,我们能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蓝本,平等的创造,书写文本。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众型生态旅游及其适应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众型生态旅游追求多元目标,重视环境教育和当地居民的福利,从产品设计、服务方式到市场营销,都针对有特殊兴趣的小游客群进行。小众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西部地区尤其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尧中 《天府新论》2003,(2):124-125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对传播功能的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力图以传播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互动为理论出发点 ,理性审视在转型中国社会 ,处于信息商品化运行中的大众传播对个人的理性化成长 ,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及民族文化建设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结合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有关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网络受众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产生"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地区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始于2003年,迄今已走过十余年光景。通过对2003-2013年的文献梳理,从普及与应用、认知与现状等五个方面就该问题展开综述。文章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被不断拓展,关注度逐年提高,始终有多重学科界入。但总体上,它仍旧处于学科研究的边缘,相关研究未能深入展开。随着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部分学科逐步褪去研究热情,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责任与研究难度都将有所加大。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70—90年代,国人早期商业报刊的兴起,未尽然是感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达的时运,却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洋务强国的思想浪潮。随后,维新思潮推动中国民族报业攀上了第一个高峰。没有任何一个典型事例比维新运动中国人报刊的起伏跌宕更能说明社会思潮之于媒介兴衰的重大影响力了。而清末最后十年,启蒙、革命思潮则带来了白话报刊之崛起及口语传播的复兴。透过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媒介嬗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一种重要的推进力量,传播媒介与时代思潮相扶相长,社会思潮有时甚至可以促使传播媒介跨越客观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急速跃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众传播自身也发生了许多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一种以传播过程化为表征的范式转型正在逐步形成,并开始重构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媒介景观,它缘起于当代大众传播实践之中,并不断地从传播技巧和策略的意义层面,穿越到传播结构和体制的意义层面,进而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一系列曲折、复杂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播活动,它还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追求。大众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互动行为,既是传播道德的活动,又是道德的传播活动;既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发挥作用,又受到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大众传播的道德性离不开科学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优良的制度保障,同时更是所有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个体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8.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体的审美趣味因为"异质性"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小众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微小且生动""微观且深入""微物且庞杂",更具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并对社会总体审美趣味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个性特征,需要与生活诗学达成意旨上的关联,从深厚的传统美学中获得滋养,并且借助微平台的传播,这样才能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活力,使审美世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与法制建设同属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但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碰撞与影响。就大众传播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来看,可以说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但当中亦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结合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有关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网络受众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产生“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