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文学小道”的分歧“人之初”、人类的婴儿时代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文学之路.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文学产生了,先是无名的后是有名的作家在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了一条路;再后来,文学之路越踩越宽,但走上或想走上文学之路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形之下,“文学大道”变成了“文学小道”。于是,有人惊呼“撞车”:道小人多难免不出“交通事故”;有人担心徒劳无功:这么多人拥挤在一条小路上,就是去淘金也未必人人能抓到金子,何况前面有什么还是未知数,只见耕耘不见收获大有人在。于是就有人好心地奉劝越来越多的初学写作者特别是文学青年赶快改弦易辙,及早从拥挤的“文学小道”退下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以免竹篮打水一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常见“立事”一辞,事字早期多作形,晚期多作形,有作当是形的缺刻。“立事”过去多读为“立使”或“立吏”,从有关卜辞看应读为“立事”。 《殷墟卜辞综述》谓“立吏云云,当指立使或莅事于侯伯”,又云“立吏的对象是侯伯”,是“与侯伯建立使者的关系”。有的认为商王与诸侯之间的这种使者之关系表示“王的宗主权和侯伯对这种宗主权的承认及服从”。也还有“立事就是派遣祭祀的使者,即是立使之意”的说法。我们查验了有关卜辞,认为“立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诗坛的飞鸟意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诗经》和《楚辞》的飞鸟比兴 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夫子曾说过,它除了所谓的“事君事父”作用外,至少还可以多识鸟兽草木。鸟在《诗经》里,简单就像飞翔在原始森林里的“极乐世界”,开篇的“关关睢鸠”,给中国人的印象,与熟知的鸳鸯很相像,似乎是它进化派生似的,尽管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模样。在人口稀少而植被丰茂的《诗经》时代,到处都飞翔着鸟儿。初民张口唱着那些简朴古老的歌时,就从歌声中飘飞出来。同是一个黄鸟,《邶风·凯风》用它的“好音”,表示“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儿子的自责心情;《周南·葛覃…  相似文献   

4.
多事四夷是唐玄宗的一贯思想,“伐叛怀服”是其思想的核心,“蛮夷戎狄,殊方异类,重译而至者”是其理想境界。与“伐叛”相比,“怀服”观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更有积极意义。当然,在唐玄宗时期,也不乏多事四夷思想的反对者,韦凑、姚崇和宋等人都或明或暗地反对过唐玄宗的多事四夷思想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5.
“意”概念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词语之一。区别于古典时代,严复以诠译方式对“意”概念的哲学内涵做了新阐发。其中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意我关系上强调“意”为心之主,并借此以“积意成我”的思想对“万物皆备于我”进行新阐发;二是针对意之运行过程,严复分别考察了觉、感、情、思、志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意识活动过程;三是对意志与行为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指明人之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合。志为行动之开展提供意义与方法,而事意味着行动得以开展的客观要素,完整的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一。严复对“意”的诠译激活了中国传统中“意”的概念,同时为中西哲学之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刘明山 《理论界》2008,(7):156-157
儒者屡谈君子而罕言大丈夫,盖君子温文尔雅,谦恭敦厚,大丈夫则刚毅果敢,锋芒毕露;君子安贫乐道,“无道则隐”;大丈夫则以天下为己任,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千古文人失之于“君子”者多矣,而大丈夫几人见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何为大?必有大气魄敢做事;必有大担当敢承事;必有大气量能容事;必有大能力能成事。何为丈夫?丈夫者必有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7.
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诗歌意象出现了更新气象 ,诗坛新变记录了近代文人的心路历程。这种现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转型 :既是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也是时代思想风貌的深刻反映。“箫”与“剑”的意象组合 ,寄寓着近代文人的新型人格理想 ;“轮船”等科技新事被营造为诗歌意象 ,表现了近代文人的求知热忱 ;“山”与“海”的意象组合 ,体现着开放意识和文化守成 ;“破钵芒鞋”意象则流露着近代文人的迷惘和寻觅。  相似文献   

8.
植树造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木。”这八个字道出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早在西周时候,就有“列树以表道”的记载。春秋时期,也有“桃李垂于街”的描写。可见,植树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事。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关于植树的佳话。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廉洁清正,生活俭朴,公务之余,喜欢植树。在他临终时给蜀汉后主的《遗表》中提到他家种有桑树八百株,这足见其种树之多。三国时代吴国有个医生名唤董奉。他精于医疗,名扬遐迩,但他从不收病者的任何财物,只要求重病得愈者为他栽杏树…  相似文献   

9.
冒志祥 《理论界》2007,(2):112-113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管理公务、临民治事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人’’的传统观念开始回归,用人的“逢进必考”、“学优”乃“仕”再次成为现实。这一转变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古代公文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墨家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墨子关于“尊天”、“事鬼”是恢复对神鬼信仰的宗教思想,值得商榷。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为墨家科技思想形成奠定了社会客观基础;墨家是“工肄之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墨家科技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源;《墨经》反映了后期墨家对早期墨家的技艺活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的中国诗歌因其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特别是其内在生命体验、思想意蕴和书写方式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古典诗歌极为不同的新质,故而被命名为新诗。这一命名,使得它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地被人提起。特别是以世界性眼光评说其特征与成就时,有人责难它因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而失去民族个性和汉语独特的张力,有人则认为它的现代性活力正是由于摆脱民族诗歌传统束缚后向外国学习的结果,也有人看到了它与民族诗歌精神之间难以言说的关联所带来的复杂性。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确实是考察、言说新诗最重要的角度与话语平台,然而,这一关系因长期以来许多言说者过于激动的情绪而一定程度地被扭曲或膨胀了。言说者个人的许多情绪性话语被阐释到了这一关系之中,不仅使这一关系在评说新诗时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关系本身也因情绪化阐释而变成了一个问题。 所谓对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的重审,就是要剥离长期以来积淀、附着于这一关系上的多余话语,回到关系本身,以新诗既有的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未来发展为目的意识,用现代眼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追问。诸如,新诗发生之初,诗人们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审视民族诗歌的?他们言说、择取民族诗歌传统时遵循的话语逻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新月"诗人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们的现代诗实践,在追求艺术规范的闻一多的<死水>集有所表现,如它所包含的现代诗的精神的经验;在以诗歌体制实验著称的朱湘<石门集>中,也有重要的反映,<石门集>中甚至出现了典型的现代诗.这两个"新月"派的经典诗集的现代主义诗歌实践,反映了浪漫的"新月"诗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实践的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入清后的诗从清初以来便被指责为"作伪"、"自刻饰",甚而说是"表演"。由于论诗逻辑的武断简单,使钱谦益诗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地。分析话语者的时代和心理背景,考察钱诗所写的事与情,我们认为,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是真诚的,符合他"诗其人"的诗学理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大节隳颓的尴尬和反清志行,亡国之痛,沧桑之感是经历了鼎革之变后全社会共有的感情。在钱谦益评价上,我们不能以其曾经有过贰臣的经历而重蹈前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14.
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生活在黄河与汾水之间的八位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生活经历的相似,诸老们不约而同地写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社会和国家命运的诗篇.它们之中既有悲恋逝去故国的作品,也有渴望新朝和平的佳作,共同构成了河汾诸老诗歌中看似矛盾的家国主题.  相似文献   

15.
唐宋两个朝代的山水旅游诗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并峙的两座艺术高峰,宋诗虽在唐诗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唐代旅游诗中的边塞诗气象更为大气磅礴、题材更加丰富,在审美上唐代旅游诗更具壮丽之美,而宋代旅游诗则有小巧之美。两个朝代旅游诗风格的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朝代的综合国力、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意识形态、社会风尚的迥异。  相似文献   

16.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4,25(5):83-87
盛唐诗人贾至贬谪岳州三年,留下来约三十首诗和一篇散文。诗歌可分为送别寄赠诗、思归诗和山水诗三类。其总体风格是有哀怨而无愤怒,气度不凡。在众多唐代贬谪诗作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孙雪霄 《齐鲁学刊》2013,(1):128-131
辛弃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词作不仅抒写了雄浑壮阔的内容,而且具有词这一文体幽深精微的美质。文人和英雄的双重身份,使辛弃疾的情感格外深沉复杂,发而为词,就使其词作盘郁顿挫,具有特别动人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意象上"摧刚为柔"和大小意象的对比,在结构上"以文为词"、"引气入词",在用典上丰赡贴切等艺术特点,也使其词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曲折含蕴美。  相似文献   

18.
王涛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4):137-140
对《全唐诗》中几乎所有涉及人口数字的诗歌篇章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又搜集到了涉及相应诗歌的今人的论文或专著,将两者结合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唐诗在人口数量的描述上,有些确实以现实人口为基础,诗中描写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人口现状;但大多数则是一种艺术的手法,只是反映出当时人口众多的现象,多非实指,所以并不能当做历史史实来运用。  相似文献   

19.
杜诗的编年是宋代杜诗学的重要内容。杜诗编年及编年本的出现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是在当时社会风尚、文学观与杜诗接受观等多重影响下出现的。经过两宋诸家的努力,杜诗编年趋于完善。宋代现存杜诗编年本的编次同中有异。从对诗歌的模糊系年到对每首诗歌的准确系年,是宋代杜诗编年发展的重要一步,是不同结集者的杜诗观与社会大背景中文人杜诗接受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心境与自然的融合——古诗中的休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生 《殷都学刊》2004,(2):91-93,105
古诗中反映休闲的诗篇主要有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垂钓诗等.对这些古诗中的休闲意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休闲中所留下的篇篇佳作,均是诗人当时心境与自然融合、情感与现实撞击的真实写照.由此诗人身心得到安抚、精神得以解脱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