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在日第一代”的东渡历史 1945年,日本战败时居住在日本的朝鲜人达200万。朝鲜人东渡日本的历史不是一部欢愉的历史,而是一部充满辛酸和悲惨的历史。 朝鲜和日本隔海相望,两国在历史上有过较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化许多也是经朝鲜而传入日本的。在进入近现代以前,朝日关系虽然有过16世纪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所造成的不和状况,但两国关系基本上是处于和平交往之中。自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势渐强,对外扩张之欲日益明显,朝鲜也成为其侵略扩张的对象。这样,从1875年“云扬号事件”和翌年2月签订的朝日《江华岛条约》开始,到1910年签订《韩日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哲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洋文化的性质之争长期以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老派西方海洋文化观,认为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没有海洋文化因素,或者中国没有自己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被黑格尔当作区别中西方文明的一道界限,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印度、巴比伦……占有耕地的人民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其他民族把它们找寻和研究出来”;“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化”……今天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初…  相似文献   

3.
大国小鲜     
前不久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之二),无疑是一种诉诸身体感知的国家叙事,通过对中国境内纷繁多样的美食文化的链接,塑造了一幅味觉地图,让无数人勾起乡愁般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之二)则在前作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民族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对乡愁情结的演绎;《心传》讲解了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时节》讲的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透露的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秘境》则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大川中乃至大隐于市的不为人知的美味:《相逢》表达了文化交流的另一条通道——以食物为核心聚会交汇的文化氛围和模式:《三餐》则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  相似文献   

4.
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由早年的浪漫抒情诗写作过渡到选择朝鲜族图腾作为诗歌创作的新的表现对象与情感载体,已有20年。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南永前此前的诗歌创作虽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毕竟没有与同时代的乡土诗拉开距离,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创作的图腾诗才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罗兰·巴特曾在《S/Z》中将一切文本分为两种,即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南永前的图腾诗歌无疑是一种“可写的文本”,因为它们满足了评论家们关于民族史诗再创作与文化史诗写作的集体想象。诗人花了20年的时间来研究朝鲜族的图腾文化,并进行了相关的田野调查,终…  相似文献   

5.
一、格萨尔的“困惑”《格萨尔王传》的族属问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禁区,许多人讳莫如深。假如将来真有什么“格萨尔学”产生的话,这一问题仍然会成为热点,甚至会障碍这一学科的发展。因为:1、无疑格萨尔是世界史诗的一个高峰,这一高峰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我曾如此预言:“将来——在未来的一个遥远世界,藏语甚至藏人或许会在  相似文献   

6.
人参崇拜     
人参(Panaxginseng)原产于中国,深受汉、满和朝鲜等各民族人们的喜爱,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panacea);在中国医学史、政治史、民族史L均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对人参的利用和崇拜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梁书》将人参当作神草,《隋书》将人参看成妖草·王安石不接受人参,元人用人参为牛治病·明后期国人对人参崇拜达到惊人的程度……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纬书和本草。《春秋纬·运斗枢》:“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礼纬·斗威仪》:“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高句丽、渤海文化史,是中华历史研究以及朝鲜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作了十分有益的探讨。文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对“南北国时代论”作了较全面的考论:(1)针对国标学术界所提出的“南北国时代论”进行考论,认为渤海与新罗并不构成所谓的“南北国”,也不存在“南北国时代”;(2)就勃海大氏的族属出身与渤海国号的来源以及渤海国王大夫艺自称“高丽国王”结援日本的原因作了考论,揭示出渤海大氏乃为山东地区的古族,唐人尊其祖望,故封以渤海国王;(3)就《三国史记》把高句丽纳入古朝鲜史序列问题,对高句丽族源神话与丧葬文化进行考论,认为高句丽民族文化源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格局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8.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史的地位上,黄帝一系变为“大宗”,炎帝一系为黄帝所掩,以《尚书》论,其中的《周书》是以《周诰》为主,属于以玄鼋为图腾的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即玄鼋,这是一种神鳖,玄鼋音变而为轩辕),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洪范》为“申”(神)职司天以属神之书,司天以属神即“神守”,而《吕刑》为“吕”(旅)职司地以属民之书,司地以属民即“社稷守”,仅此两篇书才属于炎帝系统。故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族”一词的概念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就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但因大家对“民族”一词的概念理解不一致,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六十年代初,史学界又开展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中同样反映出由于对“民族”一词的概念分歧而引起的混乱。1963年,林耀华先生在《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10.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一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我们民族有旬老话:“给子女不留钱,留文字”。我们的祖先300多年前从朝鲜来到中国,定居延边及东北各地时就开始办私塾、书堂,对子女进行朝鲜语文及《千字文》、《四书》、《五经》之类的教育,形成了“宁肯吃树皮,也要让儿女就学”的风气。据当时官方调查资料,有的穷乡僻壤只有几户农家也请教员。朝鲜族的教育经费由群众负担。这种教育热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到了近代,尤其是在朝鲜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人民感到民族之所以遭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对四月八节,各种词典解说不一:有说是贵州贵阳等地“苗族的最重要节日”或“苗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布依、仫佬、壮、侗、水等族的节日之一”的(《民族词典》和《中国风俗辞典》),也有说成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而兼及“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族、土家族,亦在此日过年”的(《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还有径直说成是“浴佛节”或“佛诞节”的(《宗教词典》和《中国风俗大辞典》)。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解说均各自成理,但实际上都有片面性或某种不足。笔者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形成了这么个看法:中国历史上的“四月八”节,主要是一种佛教节日“浴佛节”,从东汉开始,历魏晋唐宋,直至明清,几乎一直是盛传不衰。开始兴起于江南地区,以后流行于全国佛教区域,明清时尤以北京和西南地区为最。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它由汉族民俗化的宗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似乎渗透了社会/文化人类学所有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从二元对立观到二元融合的兼容并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学科.尤其在心理学、认知理论等后结构主义流派出现后,语言、文本、历史对文化之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以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学术脉络和研究范式——“透过边缘见‘中心’来看,其学术思想无不受到后结构主义的严重影响.因此,考察其试图运用二元对立与兼容史观来构架一个有着客观和历史文化特征、主观认同、相互指认并跨越边界、以“华夏”和“异族”千年互动庞大案例为叙事主体的“概念化族群”研究,一定要放在后结构主义方法论之下才可能从根源上去理解和释疑,并藉以辩驳一个没有“中心”意涵的“族群”和没有结论的“民族史族群边缘理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先验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据《辞海》(简缩本595页)上说,元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先世为西域回回族(答失蛮氏)”《民族词典》上也说他是“回回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讲:“元明以来,回回中涌现出象诗人萨都剌……等人,为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见184页),通过上述大型工具书来看,萨都剌是回族人。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朝鲜汉文古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1997年7月12日至14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朝鲜汉文古籍的整理和历史上的中朝关系研究。专家们囱绕上述议题各抒己见,广泛进行了交流。朝鲜汉文古籍是研究朝鲜族历史和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史料,长期以来学者们为发掘、整理朝鲜汉文古籍做了大量工作,吴晗先生早在30年代辑录《朝鲜<李朝实录冲的中国史料),并于50年代印行出版,开这方面资料整…  相似文献   

16.
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实体。青海地处高原,历史上又是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一直缓慢,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历史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战国秦汉时,就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但青海的城镇出现较晚,迟至西汉时期,才伴随着西汉势力的西伸而出现。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河涅地区芜人的统治,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郡县。郡县的建立,也意味着同时修建了一些边防城堡。如破羌(治今青海乐都老鸦城)、允吾(治今青海民和县暖治沟一带)、安夷(治今青海平安县)…  相似文献   

17.
徐来 《民族论坛》2006,(7):59-59
中国人向来喜欢以数目字论英雄。这种习惯与评书这一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因为缺乏个人英雄主义的土壤,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孤胆英雄”并不多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崇拜的一些特殊作用,我们更常见到英雄豪杰们,被用数目字组织起来。颛顼帝喾之子“八元八恺”、文王征召的“四臣”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数字英雄”了。其后,“淮南八公”、“竹林七贤”续写了数字英雄的文化意义。评书艺术诞生以后,这种以数目字论英雄的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一部故事中出场人物过多时,听众很容易因为无法辨识角色而混淆情节。而通过数字…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9.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北满”地区朝鲜族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日伪政府为了达到掌控“北满”地区的目的,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安全农村”、朝鲜开拓民集团部落、集结集团部落等特殊农村.由于日伪政府以政治上“保护”、经济上“救济”、教育上“支持”、卫生上“改善”为幌子,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的美化宣传,许多人对“北满”地区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存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本文拟通过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形成以及特征的分析,展示真实的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历史全貌,揭露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本质,鞭挞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行径.这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社会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格萨尔王传》中“宗”的内涵高宁《格萨尔王传》中称,主人公格萨尔一生曾降伏“十八大宗”、“十八小宗”以及不计其数的微小“宗”。同时,《格萨尔王传》的许多分部本都以“征服XX宗”或“夺取XX宗”等命名。那么,这里的“宗”(孪’)的确切含意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