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始了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奠基性的,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毛泽东用他毕生的实践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以及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新时期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启示.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历史启示,有助于我们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前夕 ,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既遭到过严重挫折 ,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 ,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的和发生的。正确地总结这些成就与失误 ,经验与教训 ,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从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1956年初,毛泽东同志就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为鉴戒,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本文仅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当年寻找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继承又扬弃,既创新又发展,进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今天,回顾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缅怀毛泽东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先导的丰功伟绩,对于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6.
试论毛泽东的农业思想王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农业思想理论,是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来的,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立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则。他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他反对照搬外国的模式,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杰出贡献。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人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关于“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与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只有从这种历史性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论创造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毛泽东进行了艰辛探索。这种探索虽然未能由毛泽东本人达到既定目的,但为我们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毛泽东的探索抓住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不乏良好的开端。探索的代价没有白付,我们今天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纠正和避免毛泽东曾经犯过的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是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严重缺点和错误的第一人,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并进行了不倦的探索。他在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是全方位、多侧面的,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则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双百"方针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自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学创作确实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与鼓励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峰。但在此后的20年间中国的文艺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出现毛泽东所预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民主的大好局面。此中原因纷繁复杂。本人试图对此加以探讨,并重点论述专治政治及领袖的个人意志与爱好对1949年至1979年这三十年间给文艺界造成的重大影响及酿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矛盾论》发表70周年。《矛盾论》是唯物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这篇著作是毛泽东为了从方法论上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教条主义而写的。它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对矛盾规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和概括,提出了许多新的原理原则,并且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说明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精辟地发挥了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问题的思想;深刻地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理论,把这个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解决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了具体而全面的展开,阐述了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国以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用对立统一学说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切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1)毛泽东同志亲自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客观可能性;(2)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基础;(3)毛泽东同志率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前提;(4)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开拓者和理论奠基人.毛泽东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双百"方针深化了对真理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和创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了意识形态独特的发展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统购统销政策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值得人们关注、也是影响最深远的经济政策之一,它主要是由陈云提出来的,但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同和支持。毛泽东之所以赞同和支持这项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统购统销政策与毛泽东改造个体农民的思路相吻合,即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直接缘由是1952年到1953年粮食年度的粮食收购危机,这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国家与农民的紧张关系,而用合作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消解这种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农民革命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形成了农民革命主体论、农村阶级划分论、农村土地革命论、知识分子动员论为主线的内涵丰富之农民革命思想论纲。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论纲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了艰辛、可贵的探索,其中关于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方针和原则,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正是这些正确的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正确的政策和思想的前奏,为今天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观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所不同,马克思的“共存、斗争和融合”;恩格斯的“对立的相互渗透与转化”;列宁的“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的“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的“对立统一”与“一分为二”。我们应该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不要断章取义、混淆含义、机械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