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青铜器,其上之人物与动物性纹饰和造型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及其转变过程。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造型由神秘走向写实,由单调变为多样,人物与动物性纹饰和造型中的“人”由被动走向主动,由配角转变为主角,这体现了由“天合不僭”到“天命靡常”,再到“天道远,而人道迩”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一步一步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从“敬虎”到“刺虎”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间谍李广民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对间谍有不同的称谓,如:“间”、“间者”、“谍”、“谍者”、“邦谍”。先秦时期的间谍,指的是那些在别的利益集团窃取。刺探和传递机密情报;挑拨上下及同盟关系;暗杀关键人物;诱导决策者决策失误;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的人...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被称为“乐”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即“志”,它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诗”基于人类交往最原始的记忆功能,而后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沟通,成为记录与抒情兼有的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志”的记载功能为散文所承袭,抒情功能上升为主要特征,主要指作者的志向怀抱。“诗言志”在此一时期兼具记录记载与抒发怀抱的双重功能,并相应地有“观”、“陈”、“喻”、“导”四种传播方式及被孔子概括为“兴观群怨”的传播效果。通常仅在诗学意义上理解这些理论,把诗歌的传播仅视为用诗的行为,对文学及文化而言都是不完整的。分析研究当时人们对诗歌的传播状况,将会深化对这些理论和用诗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时期,人们有着灵敏的听觉辨别能力,这是人们长期听觉实践的产物。夏商以后的声音世界里又多了丰富的人造声音。在听觉的社会性认识上,人们注重正常的听觉需要,反对听觉过度,能够描述声音共振现象,注重听觉的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听觉和社会事象的关系上,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能够从听觉中窥探到政治色彩,充分发挥听觉在战争中的辨别与指导功能,发挥听觉在外交场合的悦宾功能,发挥听觉在法律诉讼中的察觉功能。不仅如此,先秦听觉还存在着听觉崇拜色彩,对于医疗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着丰富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6.
隐士是古代知识分子中之隐居不仕者,隐士思想是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先秦隐士风最盛,隐士思想就成熟于先秦。秦汉以降的隐士乃是先秦隐士之余绪。研究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隐士及其思想理论,对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山东濒临渤海、黄海,海岸线漫长。先秦时期的山东平原丘陵西部和平原毗邻的凹陷地带还有一个古湖群,在其它一些平原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薮泽地。这些古湖与薮泽,同纵横交错的河流相互吞吐,构成了远比现在大得多的内陆水域。由于气候湿润,这些内陆水域的水量都十分丰富。为先秦时期山东古先民从事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山东古先民也正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为古渔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先秦时期儒、道、墨三家爱的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揭示仁爱——爱人、慈爱——爱自然和兼爱——爱天在先秦展开为一个合理的逻辑进程并表征为普遍的伦理观念。三家之爱兼括了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的所有形式,并扩展到自然、宇宙中,从而使先秦时期爱的伦理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但是,爱的伦理观念在先秦并未独立出来并表述一个相应的伦理世界,爱都有所依附,这就带来了人们对人类最基本感情——爱的理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樊宝敏 《学术研究》2007,1(12):112-117
探讨我国古代的森林生态状况,不仅是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对于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已取得的考古成果,系统分析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森林资源分布广泛,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都有相当多的森林分布。森林动物种类多,种群数量大,中原和北方地区有不少喜热动物和今天的许多珍稀甚至灭绝的动物,竹类、梅树在黄河流域广泛分布。湿地和水资源丰富,草原广阔,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生态环境在整体上良好而优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融洽,由此在客观上奠定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如法国音乐史学家保罗·朗多米尔指出的那样 ,“人类历史能追溯到多远 ,音乐产生的年代就有多久。它起初是与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的 ,以后逐渐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1 ] 时至今日 ,这门独立的艺术仍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如果我们不细加思索就很难理解 ,在先秦时期 ,那些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卓越思想家们为什么无一例外地把音乐置于事关人格塑造乃至国家存亡的显要地位来加以论述。本文拟简要分析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基本原因 ,并选择孔子、墨子和庄子三个典型人物的音乐观念进行比较评述 …  相似文献   

11.
生态问题正日益成为今天人们关注的话题 ,人们的生态意识在逐步加强。然而 ,生态问题“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正确认识这些生态意识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一、先秦时期生态意识的主要表现第一 ,《周易》的生态意识宇宙的生态循环规律是《周易》生态伦理意识的基点。《系辞上》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指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消长 ,“道”即规律。这是说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阴阳这两种势力相互作用造成的 ,二者的交错消长构成了宇宙整体的和谐循环 ,这…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先秦时期郑州的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先秦时期郑州的商业李立新(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凭藉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史前和有史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领先地位。郑州及其所辖的登封、新郑、中牟、荣阳、新密、巩义...  相似文献   

13.
<正>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不可能有唯物史观,而只能有唯心史观。其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真理性认识和批判继承以往社会历史观中的积极思想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恩格斯对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史学观点的评价,列宁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著作的分析,多次提到其中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甚至提到古希腊哲学中也有这种萌芽。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包含着不少唯物史观的因素,有的同志称之为“朴素唯物史观”,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4.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 ,随着国家职能逐步增强 ,各项监狱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从商代始 ,监狱在限制囚犯自由的同时 ,也强制被囚者服劳役。周代已实行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对后世的狱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先秦时期的吴国文化,长期以来因文献记载不足,很少被人重视。即使有所论及,也往往将其作为越文化的一部分。近几年来,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掘了大量新的资料,一些学者对吴国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开始将吴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共同体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吴文化”这一名称。然而问题并未解决,“吴文化”这一名称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当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主要原因当是目前对吴国文化的起讫时间、地域分布、基本特点以及在我国古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未得到圆满解决所造成的。既然“吴文化”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共同体提了出来,而“吴文化”又是我国古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冷藏降低食物的温度,以延缓或防止食物变质败坏,从周代以来,人们已从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冰藏法 从《诗经》可看到周人已有采冰和冰窖的记载。《诗经·(?)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句诗的大意是:十二月凿冰冲冲响,正月冰块满窖藏。但是,这些冰窖里贮藏的冰,做什么用呢?《诗经》没有说明。根据汉代“凌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先秦哲学中较为突出的语言哲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着重揭示其论辩的方式和脉络 ,以图清晰地凸显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语言、表达、思想和实在的哲学思考。讨论的问题包括 :1 道言之间 ;2 名实之争 ;3 言意之辩。道言问题梳理了道、术、言三者的关系 ,确定了先秦语言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名实问题包含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两个论争层次 ,在实践哲学层面又包含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这两条道路的分野。言意问题的两条思路表现为言—意和言—象—意 ,前者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 ,而后者以《周易》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是古今中外所有政治家、思想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各派思想家便开始探索安邦治国的良策,寻找有效的社会调控手段.当时的儒家、道家、法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国和社会的理论,并在相互间展开争鸣与辩驳.后来,各家学说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和谐、有效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以图解的方式表示,这个系统的基本构成如下……王磊(1943-),男,陕西省清涧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朝鲜三国时期有两篇代表性散文:《贻汉将书》、《花王戒》,对其语言、文体和对朝鲜文学史的意义提出新的判断很有必要;同时还发现禄真的一段文字是一篇尚未引起注意的赋,也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神道设教”一词最初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教化形式,它却是十分久远的,可以说它与鬼神观念的出现同步。原始时期,世代相传的敬神事鬼的形式中就包含着神道设教的意义,但并非由统治者命令所形成,而是社会习俗的表现。商周时代众神所在的“天国”观念的发展使得神道设教有了更强大的思想背景,“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神道设教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将“神”内化为人自身的精神。他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从根本上动摇了神道设教的思想基础。然而,神道设教仍然是当时社会习俗的主流。儒家学派将神道与礼俗融汇,这对于整个古代中国的社会思想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