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苗沛霖所创建的私人武装,今人著述皆以“团练”称之,根据不外乎三:清官书及私人著述多称“苗练”(“苗沛霖团练”的省称);苗在咸丰六年回乡时,被里人奉为“练长”;  相似文献   

2.
苗沛霖与寿州围城战役池子华,池子庆拜读并本赖寿先生的大作《苗沛霖团练事件》(载《学术界》1994年第1期),受益良多。文章指出,“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因太平天国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的冲击,清王朝的统治极度衰弱,原有的地方社会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苗沛霖: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笔者发表了《对苗沛霖集团与太平天国、捻军关系的考察》的文章,提及苗沛霖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这一提法,不仅引起了国外同仁的注意,而且与《剑桥中国晚清史》所论不谋而合。该书论及苗沛霖时谓:“苗沛霖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一个毫无原则的武夫,能随时与任何人结盟,并以制造分裂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但对此问题均未作探讨,因此,进行  相似文献   

4.
清代团练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桂英 《文史哲》2003,4(5):163-168
清代团练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控制组织 ,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以往的学术成果中 ,国外学者多从地方军事化方面予以探讨 ,而国内学者则多从政治制度史、军事制度史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学者用力较深的内容 ,涉及到团练与地方社会结构、团练与地方基层组织、团练与基层社会控制等 ,拓宽了研究领域 ,并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趋势。但是 ,清代团练研究也有一些缺陷 ,如整体性研究缺乏 ,微观性研究失衡 ,史料有待于挖掘和整理等。克服上述缺陷 ,并且加大相关理论分析的力度 ,这将成为团练研究走向深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却超越了地方团练的组织边界,把地方团练训练成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导武装力量。从历史路径上分析,其"不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分别是团练最终成为湘军的政治博弈、制度创新和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军事史的研究中,团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清代湘、淮军之建立,资产阶级地方自治武装之组成,无不与它有关。由于团练体制无定,有兴有废,资料散于各地方志及公私著述之中,搜求稽考不易,因此,历来对此无多专论。本文试就近代团练的演变、组织及其社会影响等问题概要述论,冀作引玉之砖,就教于学术界。 (一)近代团练的盛行及其演变 团练之制,始于唐代安史之乱后,时诸州皆置团练使。代宗时,刺史悉兼团练。此后,历代相传,沿而不废;所不同者,为适时用而变通其法而已。至清代,团练与积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出于抑制地方绅权膨胀之需要,地方团练一度受到清王朝统治者压制.在清末广东,由于社会动乱加剧,团练得以复兴,但其过程则充满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冲突与调适.一方面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以保甲之名行团练之实"的策略,以应对王朝体制的羁绊;另一方面官绅之间围绕团练的控制权问题而矛盾重重.伴随着地方军事化而出现的权势转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国家威权衰微的不可逆转性.  相似文献   

8.
朱淑君 《兰州学刊》2011,(6):180-185
晚清地方军事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异象,这一现象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格局,团练则是彼时地方军事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咸同军兴背景之下,很多士绅对于"团练"话题的热议,既是士绅阶层对王朝危机的"救道"责任感使然,亦是士绅阶层对地方政治参与意愿的体现。"团练"话题之兴构成了咸同时期士绅阶层政治文化独特面相。  相似文献   

9.
清廷针对太平天国的团练动员并非一次性的举动,而是于道咸之际经历了从最初要求广西一省“普行团练”,到太平军突出广西后逐步扩展办团区域,再到咸丰三年正月初八日向各省绅民发出总动员令的渐次展开过程。其间,随着各省安全形势的恶化以及一些地区办团效果的初显,清廷对团练动员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使得“办理团练”从最初边陲省份的御匪之策提升为面向王朝的救时良方。同时,由于意识到地方官无力完成办团过程中劝谕、捐输等繁重事务,清廷将广西地方当局创设的以在籍绅士协助地方官办团的做法予以谨慎推广,并于发出办团总动员令后不久开始向各省大规模委任在籍绅士,随之形成的“团练大臣”群体则引发了地方权力结构的显著变动。无论是通省办团还是委任在籍绅士,其推广过程中的小心翼翼反映出清廷对于民间武力和地方绅士既欲倚重又不无担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0.
广西建立一套区、乡(镇)、村(街)、甲完整的基层政权,实始于民国21年(1932年)新桂系统治时期。清朝县以下设里,里不具备基层政权的职能。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县成立团练,团练的首领(团总)曾是实际上地方基层政权的执掌者,但团练时设时撤,不构成正式的基层政权。民国初年,旧桂系基本沿用清代的行政设置,以后设立保甲制,但既简单又松散,不是完整的基层政权组织。民国21年(1932年),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  相似文献   

11.
第一札印泉老弟左右:奉到手书并《说文古本考》,《安徽通志列传》各一通。松岑作此,盖特有意趣,其中苗沛霖一传,录《湘军志》居半,恐沛霖事迹,尚须有考索者。其人本一生员,并能书画,以谈道部勒子弟支柱清军、太平军间,人莫能破,盖古代剧孟一流。观其授官至监司而终不肯服翎顶绣补,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江西,指当时江西观察使治下的诸州县。唐武德时,置洪州都督府,治下诸州包括鄂、岳州在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洪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置使,这里本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故后曾改号江西观察使,一般也就通用这一称号。鄂、岳等州在洪州设观察使的次年,另设都团练等使,与洪州等分开。故江西观察使治下的州县,正如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所说: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社学性质和作用问题,一年多来广东史学界进行了几次讨论,某些意见逐步趋向一致,如(一)鸦片战争前社学是封建政权在乡村设立的学校机构;(二)鸦片战后七八年间,广东(严格地说,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矛盾,依然是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三)在这段时期内,因“防夷”或“抗英”而建立的社学,几乎没有一个不办团练,在历次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社学团练发挥了  相似文献   

14.
杨国安 《江汉论坛》2012,(9):111-119
咸丰初年,太平军北上进入湖南、湖北,当地民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抉择:或是站在"异端"的反叛者一边,积极响应并投身到起义的洪流中去,成为太平军阵营中的"新兄弟";或是站在"正统"的官府一边,加入团练或湘军,成为维护旧有秩序的"中流砥柱"。本文通过爬梳清军俘虏的两湖地区太平军士兵的口供材料,以及其他相关地方文献,详细揭示了两湖民众"从贼"与"反贼"背后的动机、加入的方式、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等等。研究表明,太平军和团练、湘军之间的斗争,可以认为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意识形态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文化冲突。但就两湖地方社会言之,则更多的掺杂有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利益冲突。而在双方争夺乡村资源的过程中,固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构成集体行动和社会动员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5.
1851年,湖南新宁地主江忠源,在团练的基础上创建了楚勇。它以凶猛剽悍、骁勇善战著称一时,是太平天国初期的劲敌。本文对楚勇的建立、作用、败落及其头目江忠源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于1854年夏天地会起义时洪兵围攻广州的失败,本文作者认为,并不像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由于广州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并从各地调团练入援,以至敌强我弱所致。无论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军事力量来说,洪兵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洪兵之所以最终失败,是由天地会起义本身不可克服的分散性等弱点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到黎智波、郑增发同志的《李钟珏与“团练”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说1898—1899年遂溪抗法斗争中的历史人物李钟珏,一向推行“卖国投降主义路线”,他筹办的团练是“妥协、屈辱、卖国路线的产物”,为“租让广州湾的卖国投降主义路线服务的”,因此他是个投降派。我认为《质疑》的见解并不恰当,尤其可议的是该文的论证方法。本来,路线斗争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如果不加分析地用路线斗争的概念随意套到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以前的古人古事中去,拿它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的一着”,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容易苛求古人,也容易把古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张宇权 《学术论坛》2004,71(1):154-157
刘锡鸿晚年以出使和反洋务而闻名,然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并不为人所注意。实际上,由于晚清社会的动荡,其中举之后,就先后跟随张敬修、毛昶熙和郭嵩焘办理团练,镇压农民起义。后到京师任刑部员外郎,直到光绪二年随同郭嵩焘出使英国。  相似文献   

19.
从1853年初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奉旨办理团练组建湘军,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湘军活跃了十二年之久,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朝行将覆亡的命运。然而,湘军不仅征服了太平天国,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湘军筹组的特征,考察湘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不当之处,请行家不吝赐教。一太平天国革命自广西金田村爆发后,转战两湖,席卷三江,定南京为国都,北伐、西征,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政府除调兵遣将、实施围剿外,还派遣大员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丁忧在籍,也奉旨在长沙协助巡抚办理团  相似文献   

20.
刘显世     
刘显世,字如周,别号经硕,贵州省兴义县下五屯人。1870年5月19日(清同治九年4月初八日)出生在一个当地有势力的大地主家庭。祖父刘燕山,当1858年贵州回民起义,清朝统治者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时候,开始在家乡办团练勇,参加屠杀农民起义,成为当地有名的团绅。父亲刘官礼,因亲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