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该项政策的推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特点,充分关注了孤残儿童成长的需求。而在实际寄养工作管理中,对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乳娘”(寄养家长)相关支持其实远远不足,这将会影响到家庭寄养的可持续性及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呈现案例、进行讨论,试图为“乳娘”建立支持系统,以促进孤残儿童成长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9,(6):61-61
“六·一”国际儿童节上午,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来到济南市社会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孤残儿童表示节日祝贺。郭兆信副省长察看了孤残儿童的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和娱乐设施,向孤残儿童赠送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并题词“孤残儿童更需要爱心、诚心、细心、恒心、精心呵护”。他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院舍照顾到社区照顾:中国孤残儿童养护模式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继同 《社会福利》2003,(10):46-48
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历史变迁与特点 中国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已走过五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初步建立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体系,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孤残儿童救助活动始于建国初期,机构救助型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始于1956年儿童生产教养院。1958年生产教养院更名为社会福利院后,基本形成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和精神病院“三足鼎立”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 柳州市儿童福利院是隶属于广西柳州市民政局财政全额拨款的福利事业单位,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共收养弃婴、孤残儿童300多名.院内设院办公室、业务科、后勤科和卫生所,划分5个区和手工编织班、引导式教育班、洗衣班、炊事班、保安班等,同时成立"梦想起飞"残疾儿童艺术团.全院目前共有干部职工121名.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7.
曲文勇  祁洁 《社会工作》2011,(15):22-24
据报道,2010年对全国孤儿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后得到的数字表明:目前全国大约有孤儿71.2万人。面临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政府对于孤残儿童的社会保障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充分表示了对孤残儿童的关怀。如何让孤儿群体成年之后更好料理生活、解决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民政部关于“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实施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从2006年起,到2010年,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儿童福利机构,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由救济型向福利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及教育型转变,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儿童福利院建设,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收养孤残儿童的数量不同,孤残儿童的身体状况也不同,因此,在建设中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立足当地,着眼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20~21日第二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院长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参加这次论坛的有200余名来自儿童福利一线的同志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围绕“孤残儿童养育的家庭化、亲情化和社区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本届论坛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今年5月31日视察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时就儿童福利工作做出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孤残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途径.使孤残儿童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对此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做了重要讲话.23个福利院院长在论坛上诠释了各自在孤残儿童养育方面的经验、做法、探索与创新。在此.本刊特选部分典型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山西忻州市现有孤残儿童1113人,其中忻州市福利院集中供养43人,社会散居供养1070人。在保障待遇上,福利院供养的孤残儿童月均享受600元生活补助标准,社会散居的孤残儿童月均享受300—8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1.
卢廷明 《社会福利》2008,(12):41-42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关注民生,更需要照顾好孤残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养育孤残儿童的儿童福利机构如何实现“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成长”,如何把党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送到每个孤残儿童的身上,其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出版原创推新工程"自2008年正式启动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出了二十余部优秀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它们或关注现实人生,或抒发真情实感,充分体现出青年原创作者的创作潜力。  相似文献   

13.
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在家庭寄养过程中,认真做好儿童福利机构程序性、技术性工作的同时,从“一切为了孤残儿童,为了孤残儿童的一切”的宗旨出发,积极探索保障孤残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后合法权益的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寄养在儿童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发育等方面的优势。他们认为:首先,应选柽有能力保护孤残儿童权益的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的成员在文化水平、道  相似文献   

14.
圆心 《社会福利》2006,(2):56-56
据《香港商报》2005年1月23日报道:“北京市让爱飞翔残疾人艺术团”于1月22日首次来港演出,大获成功。艺术团在沙田一个商场作“千手观音金光闪耀之旅”表演,一班聋哑人士的精湛表演,吸引不少香港市民驻足欣赏。  相似文献   

15.
马海 《社会福利》2006,(11):20-20
亲情服务,在完成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福利机构应紧密围绕孤残儿童切身利益,着重体现“予、育、乐、融、新”的五字方针,通过给予孤残儿童各方面保障、抚育其成才、树立其乐观心态、促使其融入社会、融入家庭。  相似文献   

16.
杨夏林 《社会福利》2012,(5):34-35,1
以“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孤残儿童康复救治功能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8,(7):F0003-F0003
为进一步提高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拓展养育平台,争取资源,合作开展项目一直是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努力的目标。几年来,福利院先后开展了联合国儿基会预防弃婴项目、英国救助儿童会童乐园项目、国际助残组织特护培训项目和美国半边天基金会项目,为孤残儿童的养护、康复、寄养等工作带来了资源与机遇,提升了孤残儿童的养育水平、康复水平,促进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国际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并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最需要关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孤残儿童情感需求的重视,在满足了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亲情化的家庭寄养逐渐成为全国各地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模式之一。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并针对孤残儿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在落实《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及实施“蓝天计划”中如何保障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为孤残儿童提供良好的养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服务。通过亲情养育,社会化教育等多元化服务完成“养、治、教”向“情、智、能”的转变,通过思维和服务的创新,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的拓展,为孤残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