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史学家由于意识到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史学家)和客观历史过程之间的矛盾性,从而把研究重心转向主体方面来,对历史学本身的反思已成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趋向。在我国史学界,随着史学变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历史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变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问题,历来被哲学家们所注目,但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领域后,才使它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然而,严格地讲,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3.
听了同志们关于要加强对作品艺术规律的探讨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我想,如果要研究诗歌,就必须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这似乎也是一条艺术规律。因为诗歌尤重于以情感人。如果谈诗而忽略了感情的因素,那就很难把握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真谛,很难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的高低做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闲暇问题研究重视不够。不少人把闲暇问题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事情,没有看到人的闲暇活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最近两年,社会学界对闲暇问题的讨论开始多起来了。应当指出,闲暇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闲暇活动作为一种消费过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不少的生产活动本身也越来越以闲暇活动为转移。  相似文献   

5.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保存着璀灿斑烂的古代文化。丰富而深邃的道家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派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家”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简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聃。今存《老子》,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资料,但该书成于战国前期。《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上承上古文化,下启百代后学;集古代先贤圣哲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思  相似文献   

6.
主体知识对认识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知识对认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是其本质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知识对认识的发展也有阻碍和桎梏作用。本文试就主体知识对认识活动的负面影响作初步探索。一、主体知识的双重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主体知识的性质具有双重性:知识本身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本身的表现;主体知识的内容也具有双重性:有现象的知识和本质的知识、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的知识、零散的知识和系统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理论的知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关于该客体的知…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大讨论。随着这场讨论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主体及主体性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将这一哲学问题延伸到人类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本文着重从认识论角度就主体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中,如果说培根、洛克的认识论近于常识,贝克莱的认识论过于简单的话,那么休谟的认识论则可说是博大精深。但是,由于休谟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不可知论的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地位,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剔抉扒疏工作,以期对休谟认识论的两重性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民族融合的伟大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无不渗透着民族融合的内容。因此,民族融合的问题,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关键,对于北朝史的研究,尤具典型意义。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程,以北魏分裂为界,划为前期和后期。对于北朝前期民族融合情况,研究者颇多,论述亦甚精详,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北朝的民族融合,就往往将它与北朝前期拓跋珪、拓跋焘、元宏等人的活动加以联系,划上等号。历观研究北朝民族融合情况的论著,都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类历史中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为依据,首次提出一种一般的社会交往理论,表述了“社会交往”的一系列概念,如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内部交往与外部交往、个人交往与普遍交往、地域交往与世界交往等。并且直接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后来使用的生产关系范畴,精辟地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初步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意识的来源、特性、作用、性质等问题作出了深入探讨和较令人信服的说明。稍感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对意识的研究还未完全走出本体论的范围。我们认为,意识是认识主体的意识,研究意识必须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认识论不能仅停留在意识同物质的对立上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上去理解意识,还应该把意识放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考察和把握。为此,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对主体意识的要素作如下思考,以期得到哲学界同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并导致现代社会发生了某些变化。西方有人把现代社会称之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科技社会”,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继农业和工业之后掀起了“第三次浪潮”。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技术革命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这场革命的到来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与此相联系的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说,“今天,在我们为第三次浪潮文明建设新的信息领域时,我们为无生命的环境输入的不是生命,而是智慧。导致这一进化发展的关键当然要推计算机。”  相似文献   

13.
交往性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认识论研究由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通过对近代认识论研究困境的回溯,说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其交往性思维方式带有先验的色彩。处于认识论转向转折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使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14.
心理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两门学科互相结合的产物,是本世纪出现的社会科学边缘性新学科。在西方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也很深。但是,在我国这一领域迄今仍是空白‘就连有关这方面的文章都微乎其微,更不用说专著了。因此应当重视对心理历史学的研究。心理历史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的个性行为,童年期行为对成年期心理的影响以及社会集团的心理历史。它企图用这种心理分析方法说明或解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此,心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童年期心理历史学;二是成年期心理历史学;三是集团的心理历史学。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或历史学家对这三方面内容曾作了有益的探讨。起初专家们的研究主要是沿袭心理历史学始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作为主体认识活动的抽象李亚明抽象(Abstractioop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作为主体认识活动的抽象李亚明抽象(Abstraction)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学把现代企业看作不仅是一个基本经济单位,而且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单位,它是一门研究企业中的人及其同组织、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旨在指导企业行为合理化,协调企业社会关系,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中,认识论是其重要部分。关于认识、实践、真理、认识运动总规律等等他讲得很多,而且这些也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传统哲学认识论基本上是毛泽东的认识论。然而,正是毛泽东在认识、实践、真理等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此还极少从哲学上反思过,相反这种所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在继续被颂扬和发展着,没有把我们过去的根本性失误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而不从哲学上总结是根本不可能吸取教训的。马克思历来反对这种做法,还在他一开始进行哲学研究,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差别时就指出:“为什么一定要把思想意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不断运动。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一环,它决定分配、交换、也决定消费。不仅,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同时,生产的方式决定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方式。所以,生产这个环节应被高度重视。当然,重视生产,决不是可以忽视消费,因为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只有消费才使生产得以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20.
论非理性因素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性,离不开逻辑思维,即主要靠理性认识的形式来完成.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情形,但是不是唯一形式,在特定的条件下,非理性因素也同样起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作用,具有相似于理性认识的功能.(一)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难以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的心理形式.它可以具体地分为两种基本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