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味,但其中国味的内涵却迥然不同。赵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为主导,以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为辅,从而形成多元整合的以“俗”为主的入俗美。而汪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为主,以民俗文化、地理文化和外国文化为辅,从而融合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  相似文献   

2.
曾纪鑫的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一书,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它的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质朴美、历史文化的沧桑美、英雄文化的精神美、传统文化的经典美、名人文化的人格美等方面。作者通过一幅幅画面,让更多的人对闽越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角度看民俗的现代传承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民俗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民俗文化在"扬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扬"之不够、"弃"之过度,造成一些民俗文化瑰宝面临消失危险;"扬"之过度,造成民俗文化失真问题;"弃"之不够,造成民俗文化内容低俗、格调不高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策略:符合人们的求新心理,赋予民俗文化以"新"特点;符合人们的求奇心理,赋予民俗文化以鲜明的个性;符合人们的求变心理,推动民俗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符合人们的求美心理,弘扬高雅的民俗文化;符合人们的求利心理,挖掘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从而使民俗文化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合理"扬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绚丽多姿的焰火、色彩斑斓的服饰、充满想象的吉祥数和吉祥色、神秘莫测的太极圆阵和太极表演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为这部"艺术之美的杰作"增添了无限光彩.从民俗学视角解读这些民俗文化元素及其内涵,可以看出,它们深刻表现了中国人乐生祈福的文化心理,中国民众对和谐的崇尚、团圆的向往、未来美好的企盼,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精神和大国文化的气度.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下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比重的增加、以及高考的青睐又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桐城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要在充分认识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一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改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环境,建设开放有序的民俗文化市场,形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产业的目标,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立足特色,打造品牌,培养人才,建设阵地,扶持民俗文化企业等策略,推动桐城民俗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让羌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羌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更要通过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羌文化。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艺术再现,以阜阳和淮北两地最具代表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淮河流域民间剪纸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丰富了地方文化;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艺术再现,它又是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行为文化层面的农村民俗文化呈现形态统一化、价值边缘化和传承断裂化的新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保护与发展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文化组织为依托,形成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具有区域性、民族性,与其他文化差异显著。民俗文化产品最受市场青睐,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文章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探讨贵州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情的奇特性、形式的多样性、原生性和富有革命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潮汕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融合海洋文化、外来文化为一体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由于海洋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潮汕海洋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是潮汕海洋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新的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借鉴。不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潮汕海洋生活习俗尤其有关海洋民俗文化的审美性文化、信仰心理情结等正在发生种种变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潮汕海洋民俗文化,使之既保持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向前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新贡献,是新世纪潮汕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彰显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价值观念,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哺育着当代中国民俗文化,成为抵制民俗文化低俗精神的锐利武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俗文化发展,是民俗文化在新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东北汉族民俗文化是由关内移民文化、东北原住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共同构成的,是多种民俗的集合体。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相互影响、吸收和共生,在东北特定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汉族的独特关东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异化翻译提倡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保留民俗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保护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本文以河北民俗文化翻译为例,采取异化的视角对民俗文化外宣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能够被有效开发利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现象总和。以此定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性、稀缺性等都较强,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餐饮文化、休闲文化、节庆民俗、地方特色产品、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等五个方面。本文首先对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评析,然后进一步评价其旅游价值,最后就此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