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学者所称 ,蒙古人元代就有“人殉”之说 ,不属实。元代蒙古人丧葬之礼 ,是土葬。它提倡的是自然的永生 ,重视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 ,是游牧文化的精髓。这种土葬法适合于游牧生活和合乎于游牧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元代蒙古王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就元代蒙古王室与藏传佛教关系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藏传佛教之所以传入蒙古王室,是与蒙古统治者所推行的宗教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蒙古王室接受藏传佛教,客观上强化了元代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元代宫廷服饰制度在蒙古国时期尚处于萌芽状态,还未形成一制度化产物而出台。入主中原后,蒙古统治者应社会历史现实,吸纳儒臣的治政谏导,基于深层的统治需要,促成了服饰制度体系的建立。而其进程较缓,则与蒙古皇帝不甚追捧繁缛严苛的宫廷仪礼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择偶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社会及文化现象,择偶的标准是不同时代人们价值取向的反映。作为12世纪末13世纪初崛起漠北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凭借武力建立起驰骋世界的大元帝国,在其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的驱动下,元代蒙古族的择偶标准以最初的男看家道,女重颜色的择偶观,逐渐发展为政治属性渐趋强化以及门第观念较强的择偶观,同时在收继婚俗的影响下,其择偶观又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  相似文献   

5.
一定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的出现,也绝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从重视儒家人才、学校教育、政治地位的转变、环境的改变、汉文著作翻译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元代蒙古族哲学思想,在蒙古族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蒙古族哲学思想上,成吉思汗首先提出了“五色”和“麻哈布德”等概念。本文将元代蒙古族宇宙观总括为四方面:一是地理天文,元代科学家创用地理经度的概念——里差,并绘制中国地图和地球仪;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元代达到了它的高峰,这些都与蒙古人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分不开。二是时空间,蒙古人对时空概念认识的系统化是在元代;成吉思汗提出了:“永恒”和“天”为一体,“永恒天”与“气力”相统一的哲学思想。三是宇宙演化,宇宙万物是自然演化生成的,其中地球上万物也在不断地演化。四是宇宙本源,蒙古族哲学家保八认为,“太极动而生阳生阴”,“天地开辟,未有文籍之先已有此易”;阴阳是气,易是与物质分不开的运动之规律。  相似文献   

7.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作为表征元代身份制度重要因素之一的服饰,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特质,它既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亦显现出南北地区的差异,同时还烙印了标志不同社会身份等级的特征。它与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身份观念一起,丰富了中国古代身份制度体系的内容,使中国古代的身份制度表现得更为具体。  相似文献   

8.
元代掀起第一次蒙汉文化交流高潮,文学交流亦广泛展开。其中反映蒙古生活的汉族诗人及其诗作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诗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汉文学关系以及元代诗歌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都市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草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其传统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作为草原游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也在时时刻刻受着都市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演变。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这种演变情况,基于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居民传承和改造蒙古族服饰传统的过程进行了民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赤峰在元代大部分为弘吉剌部的封地,弘吉剌部作为元朝后族,其宗教信仰必然受到元朝皇族的影响。因此赤峰地区的元代宗教遗存,反映了元朝蒙古民族宗教信仰的实际。同时,对弘吉剌部元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赤峰地区宗教信仰的历史和变迁。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使用了不少蒙古语词。本文对元杂剧中蒙古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与归纳:将两个蒙古语词对举使用;将蒙汉双语中的等价同义词对比使用,相互解释、相互说明;将一个蒙古语词的一半翻译成汉语,另一半保留蒙古语;将两个蒙古语词组合成短语使用;在汉语的动词后加上蒙古语的后缀;在句首用蒙古语的语气词或叹词。  相似文献   

12.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3.
搠思吉斡节儿是元代高僧 ,被元廷尊为国师 ,是对蒙古文化传承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泰斗。他整理并规范了蒙古文书写系统 ,编写的语法著作是后世蒙古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作品。他继承蒙古文传统诗歌格律 ,同时吸收梵、藏诗歌的某些结构形式 ,使蒙古书面语诗歌格律趋于定型。古今中外学者常把搠思吉斡节儿同其他人相混淆 ,但这些人的生活年代与搠思吉斡节儿相距较远 ,可见不是他本人  相似文献   

14.
元代蒙古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蒙古人自身的文化传统、多民族融合、元帝国统一的政治目标和宗教政策导向以及宗教自身的性质等因素是形成这种多元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黑城文书中的蒙古学教授俸禄文书、蒙古字学习字文书和八思巴帝师祭祀文书进行研究可得知,元代亦集乃路存在蒙古字学,但其建立时间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6.
汉化是我国历史上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所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蒙元和满清政权在兴起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汉化,沿用中原政治文明成果,重用汉族儒生,学习汉族的文化经典。尽管汉化并不是决定蒙元与满清政权兴衰的唯一因素,但是汉化对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中原统治是否长久。蒙元入主中原后无意于系统深入地推进政权的汉化,政权汉化水平较低,在中原立国不到百年之际便匆匆退回草原故地。对比之下,满清政权的汉化水平较高,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得以延续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清丽派作品是在全真教理念影响下对“自然”理想的文学阐释 ,涉及到戏剧创作之意象、冲突和风格等核心内容 ,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自我心灵观照色彩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蒙元前期后妃的几种主要婚姻缔结途径,指出其在这一时期不同于汉族政权后妃的原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以及她们在婚姻中依附于男性的实质地位,与汉族政权后妃无异,从这一侧面考察蒙元前期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家是开创中国戏曲纪元的第一代剧作家。他们的崛起,意味着戏曲创作过程中编剧与表演的首次明确分工。他们把宋金杂剧、院本尚不具备大容量"叙事结构"的"代言体",与诸宫调尚不具备"代言体"性质的大容量"叙事结构"的"叙述体",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崭新的"代言体叙事结构",确立了戏曲创作以"假定性"为前提,"演故事"为宗旨的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载体,把戏曲推进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