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在各要素上所占比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占有优势,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在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中功能较全、最具代表性,对整个国家创新系统有引导和牵引作用。提出了目前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科研和教育没有有机结合;R&D投入不足;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程度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战略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高校科技开发工作所涉及的若干敏感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从阐明科技开发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出发,说明科技开发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延续,是科研和生产的桥梁,而不是单纯的创收活动。论证了科技开发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以创新为基础的运行机制;提出了解决科技开发编制、职称、投资、分配等问题的办法、思路和基本原则;设计了高校科技开发要把握机遇,创造条件,走集约化、社会化、国际化、基地化、法制化的高层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高校品牌战略,多角度地分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建品牌战略的意义,论述了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措施。指出:高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品牌形象的竞争,同时,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展开竞争的基础和较为抽象的理论,外化为高校品牌形象;要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重视高校品牌的建设,构建高校品牌战略;高校品牌建设的一大利器即是创建高校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学研究处于高等教育系统、国家科研系统和国家产业系统的“交织地带”。高校科研所立足的发展背景、所能获得的经费资源、所面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都会影响其健康发展。日本的大学及其附属研究机构在国家科研体系中地位显著,对各种形式的研究所形成了重要的补充;日本高校科研管理较为松散,在科研拨款上重点扶持基础研究;日本高校的产学合作形式广泛,科技园建设决心巨大且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刍议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管理工作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有利于开展各种学科联合与科研合作;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应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管理部门与学术系统的四个关系。要树立科研管理创新理念;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组建科研创新组织;实行科研绩效激励机制;稳定科研管理队伍等,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相似文献   

7.
培养年轻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是关系到高校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年轻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要努力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生活环境、学术信息交流及科技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尽快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8.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关于物种关系的普遍原理,它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指导和启发作用.文章尝试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界定高校科研生态位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合理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建设、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生态位分化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和科研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在竞争中的地位、生存和发展。论文阐述了科研管理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农林院校科研管理的特点,从理念、队伍、机制、评价和手段等方面构建了农林院校的科研管理创新体系,为农林院校科研管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地评估高校科研效率,并据此优化高校科研资源配置,进而提高科研效率,是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绩效评价、动态支持"要求的重要路径。选取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构建突出科研质量和贡献度的指标体系,使用超效率BCC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方法,分析2010-2015年间高校的科研效率及其变动。研究发现:样本科研效率整体偏低,科研效率虽有提高但速度缓慢,导致科研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科研管理效率提升和规模效率增加,但规模效应趋于衰减。中西部地区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稳定,科研效率波动较大,大理类高校科研效率持续降低。未来应主要通过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创新科研生产技术来提高科研效率,摆脱对要素投入驱动的过度依赖;同时加强对中西部高校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改进经费与人力资源的匹配度,优化大理类高校的学科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借助网络手段 ,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因此 ,首先要正视机遇和挑战 ,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要研究特点和规律 ,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要转变观念和作风 ,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分析其特点,并从加强调查研究、教育引导、制度预防、监督和奖惩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时代,应对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已刻不容缓.根据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得出微信作为大学生日常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客体、 介体、 环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微信的时代特点及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引入微信模式,势必将提升育人成效.因此,改革创新,转"微"为机已成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解决路桥收费问题的关键是整合路桥收费资源及其由资源组成的价格机制.路桥建设"套牢"的市场结构导致收费价格扭曲,现行监管体制、法规和监管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路桥收费市场需要整合的因素有认识资源整合、收费资源整合、收费条件整合、收费站点整合.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出发 ,认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主张应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加大高校党组织和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了我国沙漠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认为只要控制人为干扰,并采取防治措施,半干旱地区的沙化土地很快就能自我恢复。同时文章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范围、任务、方式和目标,并指出完全依靠打28-64万眼井,长期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林草植被生长,一旦引起地面下沉,会永远失去地下水库。该文建议要以水定井,严格控制超采,实施节水林农业,还认为从长远考虑,要尽快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才能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20.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辟概括,深刻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于十二生肖而言,十二种动物的有序排列,渗透了丰富的阴阳思想。如何认识这些阴阳思想,古人的切入角度有趣而又有异:有的从十二生肖的生理特征区分,有的以十二生肖的习性特征区分,有的以《周易》卦象区分。但不论如何区分,“一阴一阳”的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象喻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