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情形,同时为了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规定了突发疾病死亡视同工伤的情形。但是,视同工伤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视同工伤的认定应该确立宽严相济的认定原则,严格遵守"与工作相关"原则,并宽泛认定"与工作相关"的情形。在操作层面,应统一突发疾病视同工伤认定标准,运用用人单位是否因劳动者行为获利这一标准认定工作时间与岗位。取消48小时时间规定,减少伦理风险,并确立突发疾病的原因与工作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在抗雪救灾中,部分人员受伤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普通工伤认定一般需要明确,伤亡人员是否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范围;是否符合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前置程序,决定着受伤或患病职工是否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从工业社会发展的脉络来看,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雇主过错责任时期、雇员无过错责任时期以及过错责任共担期,其间体现着各国政府对效益与公平的考量。我国工伤认定制度以无过错责任、劳权保护及认定法定为原则,但在制度建设和实践中存在着劳动关系确认"扩大化"、工伤认定标准"差异化"、工伤认定程序"失调化"等问题。因此,拓宽保障"范围"、统一认定"尺度"、优化认定"程序"是破解工伤认定制度与实践困境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4.
<正>二、夏某的情形是否应当认定为视同工伤主持人:根据上述分析,案例二能否认定为视同工亡呢?市人社局的不予视同认定是否符合《条例》第15条第(一)项规定?请各位嘉宾具体分析分析。陈荣鑫:结合案例一来分析案例二,某市人社局的工伤认定表现出了应有的审慎,把握了"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突发疾病、48小时"等关键要件,值得在工伤认定行政执法中总结推广。(1)准确把握了夏某的生病不是"突发疾  相似文献   

5.
工伤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工伤预防机制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充分重视工伤预防,把人的生命和健康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让全社会认识到工伤预防的作用;其次,具有完善的法规体系,批准和实施关于工伤预防国际劳工公约,制订有利于预防的工伤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和指导;第三,具有合理的工伤预防管理体系,表现在各方协调配合,人员和经费充足,实行合理有效的浮动费率等;第四,加强劳动监察促进工伤预防,工伤预防需要劳动监察作后盾,在劳动监察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各方的参与,建立工伤预防监察的新型战略;第五,研究新方法应对新技术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工伤预防,因为新技术的采用需要有新办法防止工伤事故,中小企业工伤发生率较高;第六,培育安全文化,要真正遏制工伤事故,培育安全文化十分重要,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安全文化,工伤预防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6.
咨询台: 我县粮食系统在企业改削工作中发现,有的职工多年前负伤后,企业和职工以及亲属都没有申请工伤认定且超过了认定申请时限.职工认为自己没有申请工伤认定是不懂政策;企业认为没有申请工伤认定是职工负伤不属工伤范围或伤情轻。现这类职工要求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的工伤待遇。请问,这一要求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7.
杨学友 《劳动世界》2020,(10):66-66
疫情是和平年代的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包括各级领导、医务、警务及社区相关人员在内的无数"逆行者"冒着生命危险,奋勇在防疫一线,当可歌可泣的他们遭遇生命、健康损害时,其合法权益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家待命突发疾病身亡,符合"视同工伤"[案例]刘中华系镇卫生院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省政府公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背景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三)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那么,如果在工作中打架斗殴,甚至是受伤害一方先动手并存在一定的过错,是否能认定为工伤呢?  相似文献   

9.
正事件回放2011年3月30日,某煤矿职工钟某上午在井下挖煤作业后下班返回家中休息,当天下午感到头痛到当地诊所治疗,晚上头痛加剧送往医院检查,CT显示为颅内出血,家属将钟某从医院接回家中,4月1日晚上死亡。钟某亲属向当地社保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要求认定为视同工伤死亡。争议焦点钟某井下挖煤作业下班后回家,在家中突发疾病导致死亡,能否认定为视同工伤死亡?  相似文献   

10.
工伤康复是我国"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在概念上、价值观上和作用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对于工伤康复制度的完善和提升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从工伤康复机构建设、环境生态系统、行为科学角度、职业能力建设、社会宏观层面等多通道、多层次介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途径及方法,以利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及工伤康复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争议焦点: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突发疾病死亡,其性质能否认定为视同工伤死亡. 姚某妻子认为,丈夫是受单位指派到某市联系业务,因工外出期间突发疾病死亡,应当认定为视同工伤.用人单位则认为,姚某虽然因工外出工作,但其死亡是在休息时间突发疾病所致,不应认定为视同工伤.  相似文献   

12.
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运营中受到伤害能否享受工伤待遇?出租汽车公司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2006年,成都市连续发生两起出租汽车司机遇害案,家属要求享受工伤待遇。情况相同的两个案子经劳动保障部门裁决和法院审理后,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从而引起了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3.
潘家永 《劳动世界》2016,(22):33-33
《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作了规定,但法律条文是“骨感的”,而事故伤害事件却是“丰满的”,许多边缘性案件屡有发生。判断此类案件是否属于工伤,应从工伤保险立法的精神出发,原则上从宽掌握。  相似文献   

14.
离职前后两次工伤的一次性待遇如何计发【案例】蒋先生的公司于2017年3月关闭,与所有职工终止了劳动合同。其中1名职工在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时,领取了以前发生的工伤(8级伤残,非职业病)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其在离岗身体检查时发现疑似职业病,2019年1月诊断为一期尘肺,认定为工伤并鉴定为7级伤残。现在是否需要向其发放工伤7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若必须发,是否可以抵扣掉已经支付的8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频频出现,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对建筑业农民工工伤预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关于建筑业农民工在工伤预防方面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性思路,对于做好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预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勃 《劳动世界》2017,(32):6-8
自我国工伤行政确认实施以来,其矛盾之处可谓不断泉涌.一方面劳动者合法合理权益无法得到充分、有利的兑现,另一方面,对于概念性质、配套机制的含糊规定,行政部门同样也有焦头烂额、不置可否的苦楚.在种种矛盾之中,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争议深深地戳中了工伤确认制度的痛点.可以说,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设定决定了因工负伤劳动者开启法律权益庇护程序的门槛,而在这一门槛的创制中,无论是对其过高,还是对其过低的设定均是一种引爆混乱的非正义表现:过低的门槛的设定,会导致大量骗保、怠于行使自身权利的行为发生,而过高的门槛又将真正"苦难"的负伤工人拒之"法律"的门外.毫无疑问,我国短短数十年的工伤制度历程,将所谓门槛的设定偏向了后者较多(即申请时效过短或是缺乏对于耽误机制的考虑).原本弱势群体的劳动者因工负伤,以致一弱再弱,原本福利社会体系的构建在此时显得无关痛痒而又备受质疑.  相似文献   

17.
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定性直接影响着受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超过1年的申请期限后行使权利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基于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时效理论,目前的工伤认定申请期间仅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程序性期限。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存在着诸多弊端,迫使工伤认定程序的变革成为必然。工伤认定申请期间也将因为工伤认定程序的重构而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真正的消灭时效。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运用SPS S等统计分析软件和法律思维方法,对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到的320个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进行研究,总结出2015年湖南省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工伤行政确认与司法行政审判沟通协调,及时出台配套工伤认定行政指南,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宣传,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落实工伤认定案例指导制度,合理分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尊重人民法院生效司法裁判文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年初《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的正式施行,以及《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工伤保险的相关法律规定已成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有关于工伤认定工伤待遇、工伤争议、工伤救济等诸多问题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现行法律、法规对工伤认定作出了列举式与排除式相结合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某些特殊情形下劳动者受到的伤害是否属于工伤仍然容易给用人单位造成困惑。本文将从现行法律出  相似文献   

20.
本刊第1期<对已解除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复查鉴定于法无据>一文的观点值得商榷.笔者拜读之后认为,作者文中以工伤职工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来判断能否进行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