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西方“权利”概念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纳了西方的"权利"概念.但是,中国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并没有依照西方"权利"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去认识权利概念.近代中国是在"民权"与"民主"对立.政治化的民权,民本化的民权,抽象化的自由、平等和私权缺失的基础上形成"权利"概念和观念的.近代西方"权利"概念的中国化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韩英军 《唐都学刊》2005,21(3):116-119
中国近代民权是由西方民主权利思想转化而来的本土化思想形态,是与专制权力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论证近代权力与权利的正当性的革命话语。它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蜕变出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扬弃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具有自身的思想特性。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具性、集体性和激进性是中国近代民权在社会功能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民权:从民本到民主的接转——兼论儒家法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儒家民本思想在近代社会中通过民权学说作为中转接引西方民主思想为例,说明儒家法文化具有适应现代化的能力。作者认为,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它是一种“子民”文化,而不是“公民”文化,造就的是“主民”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与现代民主思想有质的不同。近代思想界在引进西方民主文化时,首先倡言民权学说,并认为民权与民主是相对立的,这正是用民本思想诠释民主的结果。直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的前锋才进至民主领域。中国政治思想和法思想从民本经民权再发展到民主,带有某种必然性。因为,从重视人民权利而言,民权与民主相一致;从注重群体价值而言,民权又与民本相衔接。这一思想发展过程表明,儒家文化具有接引西方民主文化的一定能力,但其适应、转化、创新却是极其复杂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形成得益于前后几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连续不断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围绕着一条中心线索,即首先是提出了君民共主的议会制作为官方主导的公共空间,基本理念是民本;戊戌维新时期公共空间正式生成,核心理念是民权;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大大丰富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内涵,为公共空间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前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公共空间真正具有了民主的内涵,从而完成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近代"私权"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晓光 《日本学刊》2006,10(5):117-128
“私权”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其他一切权利的出发点。日本近代在西方个人权利观念的影响下,也形成了主张“私权”的思想。思想家们针对前近代社会不尊重私人权利的传统观念,大力宣扬私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利、财产权利、自由思想、言论和行为的权利等。“私权”思想对日本走向近代化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田东奎 《唐都学刊》2002,18(1):26-29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 ,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主体意识学说构架有三个组成部分 ,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 ,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 ,同时 ,该学说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7.
曹兴华 《社科纵横》2007,22(8):42-43
农民工权利保护与政府的角色密切相关。政府在前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率导致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在"劳动权"和"市民权"意义上农民工权利存在保障性缺失;在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情势下要突出保护农民工权利的政府角色。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和平思想作为近代日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东方传统和平观的同时,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自由、平等、民权等进步因素,努力抗衡保守的天皇制国家观念。但和平思想最终未能在近代日本得以确立,普遍性价值标准被天皇制特殊主义所吞噬。本文详细分析了幕末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和平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为这一思想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徐振华 《社科纵横》2011,(12):62-65
在清末民初的思想潮流中,章太炎力倡法治与共和,主张扬法抑儒,力倡法治、伸民权,同时力拒时贤普遍认同的以"代议制"为表征的西方式现代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应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一个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章太炎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型的思考过程和法治理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和成功起到了思想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长龙 《社科纵横》2010,25(1):115-117,15
杨昌济继承和发展了王船山、谭嗣同的民权思想,同时吸收了西方近代民权观,把民主、民生和整个社会的构建放在一起考量,提出了要尊重民主,尊重法律,实现人的自由;要关注民生,提倡实业富民;要改革社会,构建健全的中产阶级。青年毛泽东深受其影响和启示,主张个人权利的实现、人格的独立和解放,使之形成了一种奋斗的、积极的、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实现了变革社会的伟大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4):49-52
在中国近代企业研究中,学者们较多的使用了"企业集团"这一概念,由于这个概念在现实经济中也被广泛使用,往往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近代企业史语境下的"企业集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剖析,有助于对近代企业具有集团特征的发展模式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五四宪法是近百年来国人民主政治追求的理论升华。近代的君主立宪运动和民主共和实践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启蒙,给中国留下了关于宪法和法治的最初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五四宪法铭记着国人为救亡、强国、民主和自由而前赴后继、浴血抗争的历史,夯实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早期,在英国以及欧洲文化中,自杀既是宗教意义的罪(sin),也是法律意义上的罪(crime),自杀者既受宗教的又受法律的惩罚,并且自杀者的尸体会被亵渎,财产会被没收,家人蒙羞。在同期的中国,自杀不入罪。自杀者的尸体不会遭受任何形式的唾弃。直到17世纪前英文中表达"自杀"的词汇是"自我谋杀"。中文中表达"自杀"的词汇传达了自杀的方式,但"自杀"一词从未有"谋杀"的含义,并且中文中有诸多以"殉"开头的表达自杀的词汇。虽然在近代早期中国人和英国人有类似的自杀原因——因情、因病、因债、因羞辱,但中国人也有独特的自杀原因——包括舍生取义、死谏、以死抗争。在近代早期,英国人认为生命权属于上帝,人没有自杀的权力,而中国人主要关心谁导致了自杀,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笔者的结论是在近代早期中英文化语境中"自我"的含义不同,对自杀的理解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受儒释道影响而英国文化受基督教影响;中国社会更多从"义务"角度关注自杀,因此有杀身成仁的认知,而英国社会认为人没有"权利"自杀,谴责任何动机的自杀。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早期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下,思想家们对"党"的概念由模糊转向清晰,逐渐形成了对"政党"的近代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思想家们开始论证政党的性质,探索政党出现的原因。这促使了近代政党观念在东亚社会初步形成,并为进一步阐述政党政治思想和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郑红 《浙江学刊》2005,3(4):64-69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中世纪以来王权的二维划分为框架,承认君主的特权,同时,也是以国家政治权力的非个人性为前提.作为绝对主义思潮的理论代表,布丹的主权理论不仅具有时代的特征,而且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妇女争取财产权和继承权的斗争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妇女拥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等法律权利,始于民国时期。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毫无法律权利。直到近代,受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解放的呼声渐响,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她们才提出了享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等权利的要求,并为之展开斗争。从五四时期至20...  相似文献   

17.
迎合国人口味,获得他们的情感与心理认同,是近代中国各种香烟品牌争取市场份额的立足点,也是香烟广告深层次的文化诉求."洋货"香烟广告与国货香烟广告因文化手段不同而分野为本土化运作和民族化策略:"洋货"香烟广告通过挪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抓住国人消费心理、适应中国风俗习惯,实现了本土化历程;国货香烟广告通过话语激励与精心创意,使之背负了民族与国家的意义,成为挽回国家利权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符号,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建立新式企业制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双重压迫,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民贫国弱。中国怎样才能摆脱这一灾难深重的局面,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是近代中国一切关心国是民瘼的思想家梦寐以求的理想。梁启超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问题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建立新式企业制度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19世纪70年代后,人们已经注意到,中国不仅患弱而且患贫,贫是弱的根源。于是洋务派兴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人们已经认识到,振兴实业是救贫挽弱的重要条件和措施。甲午战败更刺激了国人兴办实业的热情,到20世纪初年,在中国展开了收回利权运动并由此掀起…  相似文献   

19.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并非一个抽象的固定概念,更多是一个充满意见分歧和观念竞争的持续辩论进程。知识分子是否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先锋,以及知识分子是否是一个“阶级”,曾经是得到全党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党人探索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群体“经历和体验”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演变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较系统地阐发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第一次将西方的“法治”概念引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实行近代法治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法治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黄遵宪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