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2.
韦其麟是壮族诗人,他从1953年便发表长篇叙事诗,而成为广西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此后,他一直坚持诗创作,至今已发表或出版了《百鸟衣》、《凤凰歌》、《英弋之死》、《寻找太阳的母亲》、《普洛陀,昂起你的头》、《妈勒访天边》等多篇叙事长诗以及短诗集《含羞草》、《苦果》、《童心集》、《梦的森林》等。这些诗作,深刻而丰满地反映了壮族的民族历史和性格,其笔锋处处充满着壮族的情感和特色,从而在世界诗的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传颂于国内外。  相似文献   

3.
为了纪念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一百周年诞辰,上海—南京举办了桑尼尔戏剧节。我校与上海总工会、康华实业公司上海公司联合主办演出了奥尼尔的名剧《悲悼》三部曲,获得中外专家及广大观众的好评。与此同对,我校话剧团——复旦剧社也上演了奥尼尔成名作《天边外》;外文系的外文剧社用英文演出了奥尼尔的唯一喜剧《啊,荒野!》。与专业剧团的演出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创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原创舞剧《夕照》,先后在北京民族剧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天津海河剧院,以及北京的博纳星辉剧场与观众见面.此次系列演出不仅反响空前,演出后院校师生的收获亦无可限量.  相似文献   

5.
厉恩宝  李林 《金陵瞭望》2009,(15):58-59
由市文联主办的“金陵五月风”第三届南京文学艺术节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展示.于5月底圆满闭幕。在5月26目晚的闭幕式上.市文联特别邀请南京军区政浩部前线文工团演出大型舞剧《牡丹亭》。市领导陈家宝、金实、王咏红、邹建平等与800余位市民观看了演出。  相似文献   

6.
明刊本《香山记》是古代敷演妙善传说的一个重要剧本.原本已不存,现存明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富春堂根据当时流行的剧本形式刊刻而成.从整体来说,富春堂刻本是一个舞台演出本,刊印者只是把舞台演出本改为当时流行剧本样式,而没有改变其内容.其演出具有很强的祭祀仪式功能,是一个典型的仪式剧.《香山记》剧本反映了妙善故事传播中一个无文字记录的民间系统特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九歌》的表演历来见解多有分歧。李延陵在《天津师院学报》八○年第一期“关于九歌的商榷”文章中认为,湘君、云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都是‘独脚舞剧’。象戏剧《双下山》、《哥俩好》一样:舞台上(祭坛上)始终都只有一个扮神的巫或觋,以“巫或神在舞台上改变方位、更动舞姿、调换声音”来分巫和神的歌舞。(见该文附录)实际上,《九歌》的表演并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墨克白丝与墨夫人》是中国莎学史上出版较早的《麦克白》译本之一。张文亮强调《墨克白丝与墨夫人》与以往传统的“莎士比亚悲剧”不同,既表现了现代意识观照下夫妻之间的“平等”之“爱”,又是一部情感浓郁的“浪漫悲剧”。《墨克白丝与墨夫人》不同于之前和其后的其他译本,突出了剧本的舞台性,增添了大量表示动作、声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译注”,包括对名伶演出的介绍和评点,强调了话剧演出的舞台性质。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琵琶记》一直是各地舞台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虽然缺乏形象化的文献,但后世仍然可以通过《审音鉴古录》等戏曲文本管窥该剧当时的舞台风貌。另外,虽然现存明清时期的各种俗本、昆本、徽本、弋阳腔本等舞台演出本以及《乐府玉树英》、《缀白裘》等戏曲选本的科介提示不如《审音鉴古录》丰富和直观,但根据上述版本之曲、白的内涵、外延以及这些曲、白所规定的情景限制,这些版本《琵琶记》的直观舞台形态应该和《审音鉴古录》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0.
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溯,其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对《麦克白》及其主人公的批评和舞台演出的评论,因为对《麦克白》的批评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0月,延边歌舞团将其呕心沥血排练而成的大型舞剧《春香传》(编导:崔玉珠,)献演于北京亚运会艺术节的舞台上,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齐声称许.我国文艺界的权威人士,甚至誉之为“我国七大民族舞剧之一”。《春香传》这部大型舞剧,以其一个个令人陶醉的绚丽的舞蹈画面、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和主人公的至情至性,自始至终吸引着每一位观众,使他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毋庸赘言,它确实为朝鲜族舞蹈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无愧为朝鲜族舞蹈史上的一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在曹禺早期作品中 ,《原野》是长期以来引起争议的一部作品 ,从它问世后即遭到批判 ,这部作品的出版演出都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到 2 0世纪 80年代早期 ,在阔别舞台 30年后重新上演时 ,还经过重大的修改。直到新时期后 ,这部剧作才被肯定 ,重现光芒 ,视为曹禺剧作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 ,也可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中国话剧的艰难历程。舞台演出与电影改编1 937年 4月 ,《原野》开始在靳以主编、广州出版的《文丛》连载 ,1 937年 8月 ,《原野》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当时人称《雷雨》、《日出》、《原野》为曹禺早期创作的“三部曲”。曹禺解…  相似文献   

13.
在解析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剧本的基础上 ,提出“对他人的关爱”的世纪性主题 ,强调“红树林”的象征意义 ,追求演出二度创作的文化意蕴 ,调动视觉与演员表演等舞台手段 ,实现演出的“最高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大奖的大型舞剧《干将莫邪》以它个性化的舞剧语言 ,刚柔对比并济的艺术手法 ,以及它呈现于内的磅礴的复式结构 ,冶析了吴先人独特的性格精神 ,第一次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典雅其外 ,刚毅勇先、不屈不挠、舍身忘我其内的真正的苏州人的性格典型。它的观众也正是在这立意的深刻中 ,分享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和振奋。  相似文献   

15.
我叫谢丽丽,出生在中原名城郑州市。在北京中央芭蕾舞团工作时,曾演过《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睡美人》等著名舞剧,并曾随团到美、法、奥地利等国家演出,同时也在国内拍过多个舞蹈片。为能成为真正的“天鹅”,1997年,我决定到美国去进修舞蹈。没想到,从此竟走上了艰难的打工之路,并和世界知名的好莱坞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6.
自大型原创舞剧《粉墨春秋》首演以来,得到业内外人士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粉墨春秋》的演出与制作以创新为主旨,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有着以戏化舞的特点;同时它又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舞蹈语汇;它的舞美设计把戏曲的综合性特点与时代风尚融为一体,使得此剧不仅演绎了戏剧人生的故事,还承载着戏曲绝技和民族精神.这种创新与探索,不仅有利于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而且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也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底,北京京剧院和北京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举办了赵燕侠舞台生活80年的庆祝活动,她的艺术传人在长安大戏院连续演出了赵派经典剧目《白蛇传》《花田八错》《潇湘夜雨》和《沙家浜》,发行了大型画册《赵燕侠》、《赵燕侠唱片专辑》和传记《自成一派赵燕侠》。  相似文献   

18.
正规的舞台演出,无论演员还是剧场管理人员,都要作充分的准备。但是舞台事故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即使准备得再好,有时也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这里先讲两个小故事:有一次,某上党梆子的一个戏班演出《龙图案》(包公铡陈世美)。“包公”上了场,他习惯地双手一捋,糟了,忘记戴胡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20日,上海世博会市民舞台上正在演奏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茉莉花》和《京调》等管乐曲,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千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然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些身穿崭新演出礼服,胸佩银色缎带的乐手大部分是逾知天命的大伯大妈.原来这就是闻名上海的一支以中老年为主组建成的华夏管乐团.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话剧舞台一个较瞩目的现象是主旋律话剧的兴起,这种现象表现为:舞台人物形象贴近现实、高大丰满;剧作在各地巡回演出;多家媒体渲染;各类评论文章充斥报牍;有关单位有计划地组织观摩;官方奖掖等。这些话剧从早些年的《陈毅市长》、《屋外有热流》到近年的《女大十八变》、《天边有一簇圣火》再到最近的《孔繁森》、《苍天在上》等,一个鲜明的脉络是剧中均有一个精神境界崇高,一心为人民(当然也不排斥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的人物形象,通过剧作的艺术感染力和人物形象的人格魄力完成审美价值的取向,达到艺术的社会教化目的,从而建立起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