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党项拓跋氏建立的西夏王朝,在其190年的历史中,传位10帝,其中却有9位夏帝先后向辽、北宋和金称臣请封,从而构成了西夏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对于西夏王朝的历史起有极重要的作用,但又影响和制约着西夏政权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政权的性质.一西夏所据之地,原为唐朝的疆域.唐末,拓跋首领受封节度使衔后,开始占有银、夏、绥、宥等州,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藩镇.这一局面历经五代,一直维持到北宋初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留后继捧因嗣节度使职与族人不合,遂入朝北宋.其族弟继迁则认为“我李氏子孙,当复兴宗绪”,拒绝内徙,而叛离北宋.但此时党项内部,因继捧的入朝和宋廷的招抚,已是“亲离众散,殆不可支”,加之宋军的追剿,继迁屡遭挫败,处境窘迫.这迫使  相似文献   

2.
北宋东京地处平原,无山川可恃,宋王朝遂大力构筑城池,派驻禁军守卫,形成了"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完备的防御体系.宋与辽、西夏民族战争的频发和宋王朝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宋东京防御体系的直接成因.宋东京防御体系的庞大,加重了宋代"冗兵""冗费"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3.
宋朝与辽朝、西夏毗邻的西北边区,形势多变,战事纷起,成为北宋外忧的一个焦点。为了战守需要,宋王朝在这一带边区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少数民族军队“蕃兵”。北宋后期,蕃兵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蕃兵“汉法”管理的程度日益提高,使得蕃兵最终成为与禁军、厢兵、乡兵并列的宋代四大兵种之一,对维护宋朝西北边区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如此完备的边族兵制,是宋以前的中原统治王朝中所不曾有过的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甘肃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北宋王朝为了抗衡西夏,开发经营西北地区,对甘肃地区的水利、森林、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且设立市易司(务),建榷场,置牧监、马坊,坑冶铸钱.北宋王朝对甘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夏后裔在安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公元七世纪以后,游牧于今四川西部的党项族①,逐渐向甘肃东部、陕西和宁夏北部迁徙。宋初,不断发展壮大的党项族建立了大夏王朝,史称西夏。它先与北宋、辽相鼎足,后复与南宋,金相抗衡,延祚十世,立国近二百年,是我国中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党项族作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党项族成为元代色目人之一种,继续生息繁衍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党项族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从明到清,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也就最后消亡了。  相似文献   

6.
在9世纪后半叶乃至整个10世纪的丝绸之路东、中段交通网络系统中,灵州道占有一席之地。宋初,大食、回鹘、于阗以及归义军等民族政权多通过灵州道与北宋王朝进行经贸、文化往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时段内灵州道的畅通情况及其道路性质进行探讨,在原有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GIS技术,尽可能实现对灵州道古地名数据的精确地理定位,最后使用ARCGIS技术,绘制灵州道的道路走向地图,为北宋灵州道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综合研究提供地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夏因地处西北内陆,其大陆性气候显著,地表多荒漠。西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比重不大,基础较为薄弱,与中原王朝互通有无发展周边贸易成为西夏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夏时期气候寒冷、干燥,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境内植被有所破坏。过度开发造成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缩减、河流不稳定等影响着西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衰弱。过度开发既是西夏立国的动力因素,也是西夏亡国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8.
罗子 《山西老年》2008,(9):30-31
宋代赵氏王朝治理天下319年,重文轻武,北宋、南宋屡受辽(契丹)、西夏、金、元的侵扰,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尽管如此,宋代作为我国古代文化艺  相似文献   

9.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王朝,它先与北宋、辽,后与金、南宋鼎立,立国时间长达一百八十九年(1038—1227)。在西夏准备立国的过程中,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又名赵保吉,963—1004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领导党项族人民反对宋王朝民族压迫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镇戎军是北宋西北军事重镇,它北临西夏,南倚六盘山,是防御西夏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宋王朝对其地守臣的选择便十分谨慎.作者就北宋镇戎知军加以勾稽,列为年表,为宋、夏历史研究提供较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一代,北方和西北的契丹与西夏方兴未艾,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凭藉强悍的军事武装力量,屡屡南下,对宋王朝构成了最大的威胁,使得宋的河北和陕西、河东地区,一直是刁斗相闻、烽火常举的边廷,与契丹、西夏的军事冲突,从总的战略方面讲,均以宋的卑词厚币而结束。频繁的军事冲突而引起的军费支出,虽倾国倾库也难填补,故北宋一代的各项  相似文献   

12.
辽王朝对外政策是灵活多变的。辽王朝的劲敌是北宋主朝,听以它的外交政策重点是与北宋的关系。对周边其他诸国的关系,视与北宋的关系而定。跟西夏有时联手制宋,时而又彼此冲突:与高丽和平交往,有时又恩威并用,目的是为了断其与北宋的联合。立国初期,辽太祖、辽太宗等几帝,主要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以便不断扩展其领土。辽太宗时不仅吞并了燕云十六州,而且把其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其后几帝又大有统一全中国之势。可是到圣宗以后,经过与北宋二十多年的战争,认识到其实力还不足以能实现大一统的目标,所以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从此虽与周边诸国有时也兵戌相见,但是,基本上奉行了一百多年的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在与北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形势下,辽王朝能立于不败之地,雄踞大半个中国达两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年第二期《山东师院学报》发表了张明福同志的《试论北宋庆历年间的兵变》一文(以下简称《试论》),对北宋中期庆历年间军队中下级军吏和士兵发动的反抗宋王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作了论述,肯定了这些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本人拜读之后,受益颇深,但对《试论》中关于士兵起义的史实及史料应用略有疑义,特冒昧陈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种世衡及其子孙在北宋形成了将门世家.祖孙三代的事迹伴随着北宋王朝始终.他们修城筑砦,招徕蕃部,在抵御西夏和辽金的进攻中往往能审时度势,出奇制胜,但由于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制约,使武将总体上难以在战场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战略才能.  相似文献   

15.
大连地区在古代属辽东地界,虽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但一直以来与中原地区在经贸、文化方面往来密切,尤其是文化渊源深厚。华夏文明之光很早就照射到大连这片土地之上。大连虽地处东北地区,文化上却有别于东三省其他地方,由于明清时期“阁关东”的影响,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山东特质。  相似文献   

16.
唐末吐蕃王朝解体后 ,历五代至宋初 ,我国西北地区的吐蕃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分散 ,各自为政 ,又逐渐走上局部统一的历程。西北地区的吐蕃各部先后建立了凉州六谷部联盟和河湟地区的厮两个地方政权 ,出于抵御西夏的需要 ,这两个政权先后依附于北宋王朝 ,主动与之接纳关系。文章从北宋与西北吐蕃部落间政治、经济交往的过程入手 ,对双方间的关系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7.
元代党项人余氏及其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自称“大厦”,正式立国长达一百八十九年,若自政权初创时算起,则更为久远。西夏对我国中古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蒙古兴起后,先后对西夏六次征讨,于公元1227年始将西夏灭亡,此后党项人遂成为蒙、元属民,被列为色目人之一。当时,大部分党项人仍居住在河西地区。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杂居相处,密切交往,加之地处边陲,家族传承世系失于记载,年长日久,党项人便湮没于蒙古族、汉族或其它民族中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还有部分党项人在西  相似文献   

18.
北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积贫积弱”的王朝。所谓“积贫”,就是它一直存在冗兵、冗官、冗费之患,造成长期的财政危机;所谓“积弱”,就是它军力不强,不能抵御我国境内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最后为女真政权灭亡。这个问题曾经吸引了古今很多历史学者的兴趣,进行研究和总结。这里,仅从北宋军队的角度,分析北宋军力不强和不能抵御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进攻的原因。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论北宋对西夏外交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北宋对西夏外交的失败张炼(一)北宋对西夏之外交,实为失败外交。这种失败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理解。一则北宋乃一泱泱大国,雄据中原广大富庶之区,集汉唐经济发展之基础,以如此雄厚实力作后盾同仅据有西北荒于开发的22州之地的西夏交往,岂能失败?二则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礼"与西夏《天盛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礼治”思想是西夏制定王朝法典的主导思想,“礼”和“律”的紧密结合是《天盛律令》的显著特征,说明中原文化对西夏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尊君、孝亲、崇官是西夏《天盛律令》礼教法律观的核心,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律令》又极力保护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天盛律令》是西夏王朝封建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从法学原理与立法技术的角度探讨《天盛律令》的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