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以下简称《图像集》)一书由华人德先生主编 ,多位学者参加 ,历经近二十年的查访、搜索 ,逐幅比勘遴选 ,鉴别核对 ,择优补缺 ,收集了上古至清末、有一定历史代表性的人物图像三千余幅 ,人各一幅 ,并配有序号和人物简介、图像出处、绘画者以及收藏单位 ,编辑成集 ,现终于完稿 ,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图像集》一书凝聚着编者多年的心血 ,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研究的深邃造诣。《图像集》的概述部分对人物造像的历史、种类和分布作了详…  相似文献   

2.
我因编写《中州历史人物著作简目》一书,对《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以下简称《综表》)参考较多,受益不少。此书收录历史人物一万二千余人,上起公元前479年,下止公元1919年。注有原始材料,考订较为认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但我发现其中同姓名的人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等有相互混淆的现象。现提出来与作者商榷并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3.
人物总传是分类汇列古代人物传记 的丛编,是史部传记类典籍的主体部分。近年来,随着古 籍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关历代人物传记的文献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整理工作 也陆续展开。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和一批专书人名索引的出版,对于读者从 正史中检索人物,閈取史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然而,正史毕竟绝大部分出自官修,所列历 史人物多以君主活动为中心、以仕宦传记为重点,往往难于涉及社会人群之更广的方面;其 于人物的评价、史料的弃取亦有可商之处。于是,作为此类史书之必要的参考和补充,一批 带有“私史”…  相似文献   

4.
《历代兵制》后燕兵力辨正李森关于后燕兵力,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载:“后燕略有齐岱,步兵二十七万,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今人刘昭祥、王晓卫先生《历代兵制浅说》及陈群先生《中国兵制简史》二书均承此说。有此诸人结论,后燕兵力似乎可以盖棺论定。然而...  相似文献   

5.
由我国著名历史学教授朱绍侯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宰相传略》(下简称《宰传》)最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中南六省协作会上被评为三等奖。又被评为1998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在目前图书订数萎缩的情况下,居然有几千册订数。本书为什么一出版就得到朋友、专家、读者的好评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编排的科学性,二是知识的准确性,三是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实用性。编排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段限得体,突出一个“全”字。也就是说《宰传)不是仅几个朝代无序的几个人物排列,而是从殷商开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古到今出版了大量的人物传记、人物年谱、人物年表、人物索引以及其他有关人物的书籍,约两千余种。为了给人们查阅、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历史人物提供方便,李宝印、张治江、胡维革、蒋立文四位同志主编了《人物工具书辞典》。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历代宰辅传略》即将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是该书的主编,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历代宰辅制度,探讨了这一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阅读该书,而且对研究中国历代宰辅制度也大有裨益。 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开始,直至清封建王朝的垮台,其政权  相似文献   

8.
结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编纂实践从辨同与辨异两个方面对人物传记索引中同姓名人物的甄别问题作了处理方法的具体说明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对计算机编制索引的优势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与古代文史学者长期以来主要把《左传》只看作是“经”、“史”类著作的认识所不同,现当代的《左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左传》不仅以优美的叙事著称于世,而且擅长于在叙述史事的同时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刻画出了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在人物描写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成就。因此,《左传》人物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据辽宁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古代文学资料目录索引》、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全国报刊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以及山东大学中文系王东河…  相似文献   

10.
《九歌》文本语象丰富的视、听、味、嗅觉元素,触发了读者的感官联想,使诗歌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激发了历代画家的创作热情。《九歌》图像按其所绘内容可分为有景界、无景界、摘取情节和"二湘"图像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图像与文本的契合度各不相同,但都忠实地反映了画家对《九歌》的接受与感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画家在创作《九歌》图像时,既参照了历代楚辞评注,也于图像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评注与图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九歌》的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红楼梦》的人物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话描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最主要的方法。这不仅由于人物的对话在《红楼梦》描写语言总量中占了最重大部分,还由于作者赋予了全书四百多个人物——上至王公侯伯、贵妃宫监,下至三站六婆、市井无赖——每人以独特的个性语言,产生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红楼梦》在对话之生动方面“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文学大师”、甚至“略胜一筹”的独步文坛的地位。毫无疑问,《红楼梦》的对话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领域。可惜的是,历代以来,对之的研究不多,至于从微观上研究《红楼梦》对话何以这样…  相似文献   

12.
读了黄益元、扬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和《中国历代诗话选》(下简称《诗话选》)编者的答辩文章(《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后。我觉得在《诗话选》中还有一些问题是两文都不曾涉足到的——如某些诗话作者的仕履行述问题、《诗话选》正文的标点和文字校勘问题——不能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和北京中华书局联合召开的《中国历代食货志注释》书稿讨论会,最近在我校举行。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南京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通化师范学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代表,也应邀参加了讨论会。《中国历代食贷志注释》一书的编写工作是由吉林师大历史系和复旦大学经济系共同进行的。全书约二百万字,予计在一九八○年完成。这次会上讨论的书稿有《史  相似文献   

14.
从北宋国子监开始,历代对《太平御览》的刊刻都十分重视,先后有12种版本之多。但是,由于经历兵燹水厄,加之历代的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讹,所以每次刊刻,严谨的学者都要对它进行一番校勘。虽然至令没有对于《太平御览》校勘情况进行专门记载的书籍,但却可以通过版本记录与版本本身所透露的信息考究出来。  相似文献   

15.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分上、下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是在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分上、中、下三编,共六册)的基础上选取其精华而编就的。这是一部很好的书,无论在选材或题解注释诸方面都非常精当扼要,通过教学可以使同学  相似文献   

16.
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人物图像通过女性书写、空间叙事和主体精神三个修辞维度参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体系。从女性书写看,女性图像中的工农装及秉性气质总体表现出向革命者靠拢的趋向,完成从“雌雄有别”到“同体双性”、从“现实真实”到“艺术真实”等修辞转换;从空间叙事看,人物图像通过从“个人”到“集体”、从“普通人”到“超人”等修辞编码,完成人物在场空间再度时间化的叙事转换;从主体精神看,图像创作主体自觉选择从“吸旧”到“纳新”、从“写意”到“写实”等建构路径,以唤醒人民群众国富民强的集体愿望。  相似文献   

17.
《新宿分子》所讲述的是日本下流社会人物希一、敏行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形象的完美中国人吴友礼则起到了刺激的功能。由于吴友礼并非全知叙述者所关注的人物,这也使得《新宿分子》表层文本、潜文本中的吴友礼形象存在着深层矛盾。通过对人物话语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深层矛盾的目的正是为了有效叙述希一、敏行产生与他人息息相通的社会群体感、燃起人生和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人物评论是红学研究中的重要板块,在百余年的红楼人物评论中,评论者们不约而同地遵循着一种惯有的评论模式与构架,故而形成了《红楼梦》人物评论的特色。红楼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并非人为制定,而是在很长的时期内、在众多学者评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术现象。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文化思维惯性等方面,探析产生这种评论模式与构架的内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代文学纪事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以孟启木攵《本事诗》为代表的纪事之体的承传,二是以计有功《唐诗纪事》为代表的纪事之体的承传。文学纪事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决定和影响着历代文学纪事的表述方式及面貌生成。  相似文献   

20.
由我院中文系教授周双利与作家郑竹青合作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去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全书 440万字 ,共收录中国历代诗人 10 45人 ,诗词歌曲包括无名氏之作和民歌、俗曲在内共 4318首。《通典》内容丰富 ,一编在手 ,使人有置身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之感。《通典》所收古代诗歌作品 ,上自先秦 ,下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 ,时间跨度上下数千年。在具体细目上它又分为先秦诗歌、秦汉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隋唐五代诗歌、北宋南宋诗歌、辽金元代诗歌、明代诗歌、清与近代诗歌等几大部分。在体裁上 ,《通典》所收诗歌不限古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