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留意边地     
边地指的是边疆地区、边远地带及边缘偏僻地段,由于这些地区多是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存在着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和人的生存方式、观念、信仰等方面的若干特殊性,它在文化表现上往往应验着”深山藏宝”、”与众不同”之类词语包含的意义。云南即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丰富多彩文化的地方.其自然生态、文  相似文献   

2.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设有四个民族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少数民族问题。它们是:美国印第安人研究中心;美国亚洲人研究中心;美国非洲人研究中心;奇卡诺人研究中心。这四个研究中心的教学计划和学位计划都是跨系的,换言之,教学大纲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似文献   

3.
“边缘”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传统深厚且意义重大.边缘与他者并不冲突,从本质上讲,他者都是边缘的.边缘并不仅仅是研究对象,它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走进边缘、认识边缘、立身边缘,将使中国人类学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伟 《民族研究》2004,(2):86-94
本文通过对文化边缘地带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环境特质性分析 ,以及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探讨了旅游业发展的自我制衡性规律和内在演化机理 ,提出了关于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发展所应肩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 ;对解决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强调了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分析,认为在多种文化的边缘薄弱地带形成的一些新民族如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和撒拉族等民族的文化有较突出的复合性,可称之为“复合型文化”。  相似文献   

6.
卢玲玲 《世界民族》2022,(2):112-123
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后,政治精英不再将印第安人视为“退化”的民族,而认为他们可以被“改造”和实现进步。墨西哥通过“民族一体化”政策,着力在文化上整合印第安人,塑造以“混血”为特征且具有同质性的“梅斯蒂索文化”。在历史记忆上,墨西哥政府“挪用”阿兹特克文明,将之与现代墨西哥历史嫁接,凸显其历史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印第安属性;文化上,大力在印第安社区推进混血文化,普及西班牙语,使印第安人放弃传统文化与认同,融入现代文明。这些举措缔造了作为主体的梅斯蒂索文化,但也存在明显的民族同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墨西哥逐渐承认了印第安人的族群地位和文化权利,其族群关系趋向缓和。  相似文献   

7.
历史背景墨西哥裔美国人的历史,要比美国西南部地区并入美国早许多年。作为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墨西哥裔美国人具有一段带有冲突和殖民化烙印的历史,西班牙人和英裔美国人先后统治过他们。或许主要是由于西南各州邻近墨西哥边界,这段早期历史留下了一份饱含冲突的遗产。今天,这种冲突在墨西哥裔与英裔美国人之间仍然存在着。只有通过简短回顾墨西哥裔美国人作为墨西哥人和北美洲人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为一个民族的墨西哥裔  相似文献   

8.
乔纲 《民族学刊》2018,9(6):44-50, 110-113
“文化边疆”不是领土边疆概念的延展,而是对空间想象的研究探索。全球化的“流动”正在边疆地区发生,人类学家试图以民族志的形式来描绘全球化背景下边疆地区的变迁图景。瑞丽市外籍学生的跨境学习现象,呈现出“草根全球化”的个案,通过“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得以展现全球化的多样性。跨境实践的情境中,边疆地区正呈现出其空间性与社会性。作为空间实践主体的外籍学生,在实践自身策略的同时也参与到“文化边疆”的建构之中。他们自身同样受到边疆地区社会文化的“形塑”。全球化语境中,边疆不再是地理的“边缘”,跨境实践中的边疆地区正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文化边疆”成为了文化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边缘”是我们察觉自身认知偏见的关键场域;理解“边缘”奇特、陌生的现象后,我们才能将自己熟悉的现象视为“奇特”,而对它产生反思性了解.为了对社会本相有反思性理解,本文以移动凹凸镜为喻,介绍一种借着移动、多点的观察比较,以认识社会本相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的一支印第安人部落。在西班牙人征服以前,他们居于特诺奇蒂特兰,即今天的墨西哥城。阿兹特克,意为“鹰之人民”。原只用来称呼一个小部落,后来,则泛指在人种、语言及文化等各方面都相同的几个集团。他们以阿兹特克人为首,逐渐扩展,最终占有了今日南墨西哥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