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4日,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振兴自然国学展开热烈讨论.会上会下,传递着一个共同的感受和认识——自然国学的振兴是大势所趋. 文化学者孙惠军说,"我们这个会,不在这里开就在别处开,不在今天开就在明天开."振兴自然国学,就在当下. 从人类历史来看,西方科学创造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大量实例已经证明,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现代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范式转移时代,"革命"与"危机"并存,故新旧范式之间的矛盾乃至冲突在所难免。在国学研究中,无论国学所充当的角色是信仰还是知识,都必须以稳妥的态度对待。在当今中国人文学科面临着范式转移的同时,整个知识界面临着一个更大的范式转移,即自然科学逐渐凌驾于人文科学之上。在此背景下的国学研究,要有大文化观的视野,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国学精神的汲取而非外在形式的复古,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并行而非局限于学术。唯此,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才更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厘清国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针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并着力探索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新模式:“理论精粹+琴棋书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国学教育+社区教育”的新型致用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2):F0002-F0002,F0003
将《国学精粹》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一项创举。在广泛调查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国学院探索出了理论精粹与书画琴茶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3):73-78
推原天地是传统国学理论致思万物、演绎事理的总要。观天察地体现着认知与人文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追求与体悟的交织。由观天察,逻辑地走向法天遵道。法天遵道,指效法天地法则,适应自然规律。法天遵道的理念,渐次固化为宗教般的心灵虔诚,产生出"敬天"、"谢天"、"乐天"的思想情怀。在这种情怀的主导下,国学理论主张保护资源,力图做到惜物而节用,好生而重命,爱护生物,维护生态,以贯彻宇宙大化流行的法则,弘发天地精神的神圣与尊严。在生态问题摆在人类面前的当今,重温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古训,重新回到悲天悯人、体证生生的精神境界之中,对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学的意义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9,24(1):78-85
本文试图不偏不倚地面对国学研究方面的基本特征,来论证“国学的意义”这个关于国学研究方面需要加以心领神会的最根本的问题。以免大道多歧亡羊。因此,笔者在诠释与论证过程中,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国学的定义和范围做出比较精准的阐明,以期达到对国学意义的正名求实方面的认知成就。因为国学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而它所有的意指也都只指向其自身。所以,国学的意义并不是不可定义的。  相似文献   

8.
现今许多人都在谈论90年代出现的所谓“国学热”,那么,其意义究竟何在呢?首先,“五四”所提倡的批判旧的文化传统的运动,后来几乎变成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时下所谓“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文化失误的纠正以及要在当今社会再建中国文化的期望。其次,所谓“国学热”反映了一些人文学者的学术自觉以及要向学术家园回归的愿望。至于近几年由商业出版炒作下的“国学读物热”,充其量也只构成一种商业文化的市场表象,它与真正的国学研究毫无关系。国人所习惯的大哄大嗡热潮,往往是被世俗欲望与利害心理所搅起,丝毫无助于国学研究。真正的国学研究,需要的是冷静而热诚的社会理解,以及自甘淡泊、沉潜奉献的学者劳动。中国文化的希望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8):100-103
中国近代,学界把"东学"狭指"日本之学术"。因为研究近代的黄遵宪"国学"与"东学"的关系,即借用了近代通用的"东学"之涵义。黄遵宪首先在《日本国志》中提到"国学"之词,并且多次提到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还叙述了日本近代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代表人物之一本居宣长。我国近代,国学界盛行"国粹"之说,也不可忽视黄遵宪的贡献。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给予了我国近代国学者极大的影响。我国近代学者通过《日本国志》,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等,而且还了解了日本的文化,了解了日本近代的"国学",了解了日本的"国粹",黄遵宪对我国近代"国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并且黄遵宪也阐释了: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对日本学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充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它表现为元气自然论。这个理论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元气产生和构成,自然是元气的基本属性,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元气自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国学辅助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给予一种养分,塑造了校园文化。开展国学教育,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国学教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2.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园地,德育之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学,国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学"与"国学",是日本近世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各自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取向上有差异,话语上有分别,但学脉上有关联,观点上有承袭.在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植入自己学说体系内,并为它们营造可以连续生长的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问题上,两者间并无龃龉,且成为日本近世思想链条上前后衔续、难以分断的两大逻辑连环.  相似文献   

16.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文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持"名教本于自然"论.他通过化当然为自然而建构道德本体,在某种程度上重建了儒家价值体系,但对理性的作用未能作出适当的定位.嵇康、阮籍持"越名教而任自然"论.他们强调自然与主体的内在意愿相融合,这样名教的合理性就发生了问题,结论必然是超越名教,其末流流于放纵无行,完全丧失了个性自觉.裴頠以"崇有"论著称,其理论将人生价值与社会责任相联,突出了名教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也对颓弊的士风有所匡正,但对名教现实缺乏批判精神,有因顺现实、政治说教的倾向.郭象持"名教乃自然之迹"论.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文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这里,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文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国“国学”概念的提出并由此引发的讨论,是受到日本思想界同类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学者提倡“国学”,首先是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有关,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其次,“国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学术制度和学术观念的冲击时,反思、理解传统中国知识体系的一种努力。由此,应将“国学”视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可使人意识到学术传统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身价值立场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的学科体系。同样,国家的认同强调,也不应视为对于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忽视。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关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建芹 《生存》2020,(1):0099-0099
国学教育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当前阶段利用语文国学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不断地增强自身对其的认可。此外,经典国学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国学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的发展,立德树人,帮助学生传承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