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的文献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学者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是清人《三国志》注释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该书以"证"为注释主旨,兼采诸家《三国志》注释之优长,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对《三国志》本传、裴注及后世诸说多有新解,推进了《三国志》及裴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裴注的史料价值超过陈寿《三国志》本身,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其所以如此,在于裴注引书甚丰。因而研究裴注引书问题者不少,主要有赵翼、钱大昕、沈家本与王祖彝诸家。然而,赵、钱、沈、王四家之说,差异颇大,以致后之学者,各承一说,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考察赵、钱、沈、王四家差别的具体表现及其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裴注引书目为258种,分别指出其中四家均未著录者36种,各家所著录但互差异者15种及存疑待考者16种,最后列出裴注引书目表及裴注所引书目存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康发祥的《三国志补义》是清朝学者众多《三国志》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它打破了《三国志》诸多注本注重增补事实而轻视阐发义理的做法,在校勘文字、解析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三国历史、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见解,拓展了三国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文附有小字注,我认为此项小注即出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并曾据此考定罗贯中的生活年代及写作此书的大致年代(参见我和马美信同志为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前言》及《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所载拙作《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其后,王长友同志发表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一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对我的看法提出商榷意见。我想,通过讨论,我们将会把问题搞得更清楚。故特进一步申述鄙见,以就正于王长友同志和其他同行。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今注今译》的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三国志》本有裴松之的注。裴松之一反他之前的注家以训诂与正音为主的陈法,而以辑录史实为主,因而裴注或可与陈寿原文相互发明,或可与寿文相互印证,或可补寿文之不足,或可纠寿文之偶误。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认同。然而,不但寿文,即使装注,亦非今日一般读者所易了然。故“今注”已为普及《三国志》这一重要史籍所必需。《<三国志>今注今译》的出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值得庆贺。我国有悠久而烂灿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统一祖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也必顺吸取新的养料,使之与现代化的要求逐渐相适应。而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  相似文献   

6.
作为《三国志》注解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专名号标注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卷31《蜀书·刘二牧传》与卷32《蜀书·先主传》中的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集解》是《三国志》的最详细注本。其著者卢弼先生,文史兼擅,尤精地理;他不仅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而且还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作疏,拨冗纠谬,新见迭出。该书是目前学术界对《三国志》研究最具价值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8.
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晋朝人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吴书、蜀书)的史实,和南朝宋时裴松之注引的各种史书、笔记等等,熔铸、敷缀演化而成.《三国志演义》早期版本署名就是"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见今传明代弘治年间刊行本).《三国志》为后来的小说、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包括一些基本史实和精采细节.如果没有《三国志》,可能不会出现《三国志演义》和有关三国的戏曲等文艺作品.因此,对《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文)如何为三国时代众多的历史人物立传,怎样记叙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值得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是我国的一部史学名著,但对今天大多数读者而言,要读懂它已很困难,因而《(三国志)今注今译》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近人卢弼有《三国志集解》虽谓集历代注家之大成,但存而不注之处,仍比比皆是,留下了许多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三国志》裴氏“臣松之”注例进行研究,梳理出十八种形式,反映裴松之注书的灵活。另对前人讥评裴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等不当之论提出批驳,并揭橥裴氏“臣松之”注例具有折中异载、疑者存疑、以“理”之违合评论史实史料的特色,故裴松之对完善《三国志》和复原三国历史全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林国赞酷好《三国志》,在反复研读中发现了许多前人不曾注意的问题,撰成《三国志裴注述》。与其他清代学者不同,在研究《三国志》的过程中,他以裴松之注为主线,对裴注的优劣得失进行全面的概括,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从而拓展了研究思路,丰富了《三国志》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著名的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因此,《搜神记》是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并深入加以研究的古籍资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三国志》研究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下称"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其中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自赵宋迄今,考证《史记》、《水经注》、《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和《资治通鉴》.等名著引据书目的论著颇多,但考证中国甚至世界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著称的唐代刘知几(661—721)所著《史通》(710年成书)的评述书目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明代文献学家焦竑(1540—1620)名著《焦氏笔乘》罗列《史通》所载“古今正史及偏部短记”148种,我认为这个书目甚为疏漏。今人乔治忠同志说:“《史通》中的史学评论的对象十分广  相似文献   

16.
最近 ,读到岳麓书社出版的 ,章惠康、易孟醇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一书 ,不禁怦然心动 ,油然而喜。喜的是这部名列“前四史”的历史名著 ,终于得到新的整理并注译出版。对于范晔《后汉书》的史学成就 ,清代王鸣盛在其《十七史商榷》中论述得颇为精辟 :“今读其书 ,贵德义 ,抑势利 ,进处士 ,黜奸雄 ,论儒学则深美康成 (郑玄 ) ,褒党锢则推崇李 (膺 )、杜 (密 ) ,宰相多无述 ,而特表逸民 ,公卿不见采 ,而惟尊独行 ,立言若是 ,其人可知。”今人柴德赓在其《史籍举要》中 ,把范晔的《后汉书》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相提并论 ,说“二人同时 ,…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作评价作者思想倾向的根据。后来,章先生和周楞伽先生发生争论,两位学者都把这些小字注当作作者自己所作的文字(参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马美信同志在《<三国演义>的原本》一文中也再次以小字注为据分析“原本”(按,指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但是,这些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郑振铎先生曾在《三国志演义的演  相似文献   

18.
1.“无恙”。课本注为“祝愿语。无疾病”。笔者认为不尽准确。《说文解宇》注:“羔,忧也。从心羊声,余亮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恙,忧。无恙,平安无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咸知家门无恙’”。是故,“恙”注“忧”为妥;无恙,问候语。就是无忧愁,平安无事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寿《三国志》因其简略基本上只提供了历史大事的纲要,裴松之的注补引录诸书呈现出历史情景曾经的复杂与生动。以陈寿志为主,以裴松之以及二百多种著作为宾,在宾主对话中,陈寿志正史的权威性被颠覆、被解构了,而历史本真的头绪纷繁、意向杂乱以及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则被复活了。裴松之注补《三国志》主要不是历史学家的态度,而是文化学者或文学家的态度。惟其如此,裴注在文学史与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裴注的开放性思维对后来说话、戏曲等伎艺以及历史小说的发生发展功莫大焉。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故事"转换成"情节",裴注的意义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