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达斡尔、乌底改是我国的兄弟民族,国史里记载了他们悠久的光荣经历,他们的文化,久已成为祖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居处边境,十七世纪,首先遭到外来的侵略。他们经过英勇顽强的抵抗,有的内向转移,也有一直坚持在原地的。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清廷让出了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换取沙俄不再勾诱噶尔丹,不在我西北挑拨分裂。乌第河流域,沙俄竟贿赂译员进行胁迫,终于留为悬案。现在苏修官员们却说“根据尼布楚条约从俄国夺去的土地”,“俄国人到来以前黑龙江是荒无人烟的”,歪曲捏造,颠倒黑白。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名黑龙江省历史研究所。1964年并入当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为第三研究室。1979年随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成立而恢复建所,使用现名。历史研究所设有渤海史研究室(含唐以前黑龙江地方史的研究)、辽金史研究室(含元朝黑龙江地方史的研究)、地方史研究室(研究明清、近现代黑龙江地方历史)、中俄关系史研究室和资料室。全所共有2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13人。 1973年以来共发表论文、译文250余篇,专著、译著20余部。主要专著有:《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东北近百年史讲话》、《黑龙江沿革史讲稿》,《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渤海史稿》、《边塞诗人吴兆骞》、《东北国际约章汇释》等。译著有:《十七世纪俄中关系》、《哥萨克在黑龙江上》、《满洲人在东北》、《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阿穆尔边区  相似文献   

3.
一六八五──一六八六年,发生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朝军民在自己领土上,为驱逐沙俄侵略者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对于沙俄的侵略本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早有科学论断。对于雅克萨战争,苏联早期历史著作也作过公正评论。但是,近年来,苏联政府出于反华的政治需要,竭力替老沙皇辩护,肆意篡改雅克萨之战的史实和性质,声称“十七世纪以来,满洲皇帝康熙对黑龙江流域阿尔巴金(按:即雅克萨)督军辖区的俄国移民居住地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远征。……这些俄国土地在一段时间内曾被满洲侵略者占有。”①苏联官员贾玉才硬说雅克萨战争是中国满清…  相似文献   

4.
李志学 《学习与探索》2005,2(5):157-160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早在清朝完成统一、沙俄入侵之前即已确定,并通过<尼布楚条约>固定下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在清政府管辖之下的世代居住和生活在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成为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从而揭开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割地成侨".  相似文献   

5.
一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入侵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强占中国尼布楚、雅克萨等地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又与西方列强相勾结,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了中国北方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了在东方寻找出海口,沙俄长期以来就把中国的东北当作侵略扩张的重点。马克思曾指出:“由于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帮助俄国获得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重要的地域,俄国过去是极想把这个地域弄到手的,从沙皇阿列克塞、米哈洛维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图占有这个地域。”①  相似文献   

6.
俄国十七世纪的历史文献中,经常使用“达斡尔地区”这一名称。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这一概念所指的地域范围本来是清楚的。可是,一九六九年苏联出版的《十七世纪俄中关系》一书中为此而加的注释说:“在十七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这个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它不仅包括阿穆尔河(黑龙江)两岸,而且包  相似文献   

7.
中国同苏联接壤,有7千多公里的边界线。边界人民和中俄两国政府自清康熙年间就有传统的经贸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东北北部和东部五口即瑗珲、满洲里、哈尔滨、三姓和绥芬河的对苏经贸史。 一、北部通商口岸的开埠及早期的中俄贸易 16世纪以前,俄国的边界在乌拉尔山脉以西,和中国并不搭界。16世纪沙俄东侵,17世纪80年代侵入到中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急于想在东方寻求一个出海口。对沙俄的侵略,中国军队予以有力的回击,迫使沙俄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认外兴安岭以南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皆为中国领…  相似文献   

8.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华贸易。此前,时断时续的俄国对华贸易已经为这种贸易奠定了基础。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因而以往的著述对此涉及甚少。本文主要探讨条约签订前俄国对华贸易的特点,商队来华所走的路线,以及布哈拉商人的中介贸易等问题。一从现有材料来看,俄国最初派遣来华的使者当推伊凡·彼特林。1618年5月19日(明万历46年),彼特林率领一队哥萨克从托木斯克出发,同年9月10日到达北京。他们在北京只逗留了四天。中国政府此时对俄国的情况不甚了了,因而并未把他们当作平等国家的外交使者,而是看作来给北京“朝贡”的人。这些俄国人虽然未能见到中国皇帝,但彼特林得到了一封以明神宗朱翊钧的名义草拟的国书,准许俄国人与使团一道前来,并准许在中国进行  相似文献   

9.
1689年缔结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作为中俄关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以往研究主要是从中俄早期政治、外交、军事角度进行剖析,没有充分讨论通商因素的作用。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换一个角度审视《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意...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的管理问题,是中国边疆史和中俄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从一六八九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逼迫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为止的一个半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清政府是否管辖了黑龙江流域这一广袤地域?以及如何进行管理的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满族统治者于一六四四年南下灭明后,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土地辽阔的封建帝国,其疆域北抵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  相似文献   

11.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通过尼布楚开展了频繁的贸易。在中俄关系史上,尼布楚贸易有它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地位。一、尼布楚商队贸易概况1689—1698年间,俄方经尼布楚派来我国的商队很多。现将有文献可查的俄方七次私家商队和三次国家商队经尼布楚来华贸易的概况叙述如下:1、1689年12月末,俄方尼布楚谈判代表团团长戈洛文派尼布楚军人、小贵族隆沙科夫率商队来华。这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方派来的第一个商队。①隆沙科夫的正式身份是俄方与清政府磋商执行条约具体问题的信使。他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实地考察建立俄中贸易关  相似文献   

12.
作者张凤鸣,1950年生,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俄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系“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入选《东北边疆研究》丛书,于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在中俄(苏)关系史及中国东北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以往相关论述不同,《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一书是将17世纪中叶至1949年期间双方经济关系史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发生、发展、演…  相似文献   

13.
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85年第2期发表了几篇孙中山的电报和书信,并赋题为"孙逸仙——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家、苏联人民的朋友".其中有3篇致加拉罕的电文或信件是《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等文献著作中均未全文收录的.《远东问题》杂志全文发表的孙中山致加拉罕的电文如下:1923年9月16日阁下对余在新俄国牢固友谊之高度评价,余深  相似文献   

14.
瑷珲条约签订前,俄国阿穆尔、滨海两州原是我国的领土。据苏联民族学家多尔吉赫估计,这一地区在十七世纪中叶有居民约34500人,其中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处以下、乌苏里江口以上一段的黑龙江北岸约为31000人,乌苏里江口以下的黑龙江两岸约为3500人①。居民多为土著少数民族。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涅维尔斯科伊以考察为名,强行侵入我黑龙江下游并建立哨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来自欧洲的俄罗斯人的居民点②。 1854至1857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先后四次武装进行所谓黑龙江航行“考察”,同时沿黑龙江北岸设立许多哨所和…  相似文献   

15.
据苏联《远东问题》季刊1982年第3期报道,由苏联部长会议测绘总局编纂的《中国地名辞典》(三卷本)于1982年由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辞典的编者是米罗波利斯基和吉洪诺夫。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也参加了此项工作。《中国地名辞典》共收入一万多个最常用的中国地名。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6.
《开罗宣言》是"二战"时期由中美英首脑共同具名颁布,并由苏联首脑认可的权威国际条约,该宣言认定台湾等由日本窃取的全部中国领土主权归还中国。中美英首脑签署,苏联随后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庄严宣布执行《开罗宣言》。两份国际条约明确地规定了缔结国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也给条约对象国日本规定了不可违背的必须条款。日本投降被盟国接受,是因为其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所列的各项必须条款,这些构成了《开罗宣言》作为国际条约的完整法理证据链条。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其领土主权归属中国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现代中国外交史上一段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外交历程的重大转折。前者是二战期间苏联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美英绥靖政策及蒋介石磕头外交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后者是冷战开始后苏联调整对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背景下签订的 ,维护了国家民族权益 ,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2年第10期报道,1981年莫斯科思想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客观辩证法》的第1卷。它是由康斯坦丁诺夫院士、马拉霍夫、布兰斯基等主编、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集体编写的苏联第一部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多卷本专著。1982年2月,苏联高教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哲学组与苏联哲学协会主席团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对刚出版的第1卷进行讨论,与会者就《客观辩证法》一书的内容和结构提出  相似文献   

19.
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部边界,但对乌第河地区未行定界.此未定界的范围应在乌第河南北两侧的外兴安岭之间.1690年由巴海将军所立的威伊克阿林界碑应在乌第河以南、索伦河以北的德尔斯基岭上.  相似文献   

20.
沙俄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历史上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都向中国贩运过鸦片。近二十多年来,某些苏联学者在对华鸦片贸易问题上一再宣扬沙皇俄国特殊化。茹科夫院士主编的一本书表明了他们的基本观点,这就是:“与鼓励向中国私运印度鸦片的不列颠政府不同,俄国没有向中国输入鸦片,而且还是在一八四一年鸦片贸易就被禁止了,此事当时就曾通知中国政府。”其他一些有关著作也一再重复上述观点。人们要问:俄国商人的双手果真这么干净吗? 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正当英美等国竭力扩大鸦片走私活动的时候,沙俄就一面出兵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中国哈喇塔拉地区,派人从石勒喀河非法闯入中国内河黑龙江,一面也就借对华贸易之机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