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毛泽东的群众运动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运动”作为中国社会运动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国古代被马克思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某些客观规律,也反映了现代化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层次改造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的群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的群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的力量克服党和政府自身腐败现象的第一次可贵探索。这场群众运动所采取的斗争方式主要有:群众性的检举揭发、群众性的调查取证、群众法庭公开审判和群众性的舆论监督。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的群众运动取得实效的基本经验包括: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制度规范,群众的检举揭发只对职能监察起辅助作用;二是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群众运动通过法律的途径惩治腐败;三是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群众运动注重把握政策界限;四是加强宣传教育,群众运动反腐败与推动苏维埃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发展相结合,与从思想根源上消除腐败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群众运动?站在不同阶级立场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回答也截然不同。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总是毫无例外地动用了人类语言中最恶毒的词句,来咒骂群众运动。什么“平民的骚动”呀,什么“乌合之众”呀,什么“痞子运动”呀,什么“惰农运动”呀等等。与此相反,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革命者却用另外的词句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大声疾呼:革命群众运动是千百万劳动人民革命创造性和革命自觉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群众运动是一种广大人民群众特定形式的社会活动。邓小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眼光 ,根据我国革命和建设所处不同的历史阶段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 ,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中心任务 ,深刻阐述了群众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轨迹。重新展现和探讨他这一丰富的思想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此起彼伏的群众运动,一直是我国政治实践中的热点,给了人们一系列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的群众运动观,是这些经验教训的思想结晶。群众运动,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的主要手段。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党对群众运动随波逐流,而是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坚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运动,既不搞命令主义,人为地制造群众运动,也不采取尾巴主义,不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群众运动作为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就伴随着党的历史。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党通过宣传的普适化、组织的严密化、肃反的经常化,保证了苏区群众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建国后,群众运动动员模式虽不断重塑,但相对于苏区中共局部执政时期的运作式样,其实是形变而实存。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次又一次地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动员和领导千百万群众,开展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最终使社会得到根本变革,验证了群众运动只有在革命政党领导下才能成功的原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把群众运动作为实现其既定政治、经济目标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的群众运动与以往群众运动相比,其发生频率之高、规模和声势之大、社会影响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阶级斗争的相互结合,克服了运动自身的盲目性、无序性、非规范性等缺陷,使群众运动发展到最高峰,但它存在的不合时宜,又使其陷入非常尴尬之地。本文主要从社会学、历史学等综合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群众运动的特点,以期待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从宏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的运行机制上研究群众运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从历史逻辑上看,群众运动是“革命的遗产”,经过权威理论的论证后进一步巩固了合法性,这与认识和定位上的混淆、党的角色转型和工作方法转变不够自觉、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的关系扭曲、体制的一元化和高度集中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运行机制上看,群众运动本质上的意识形态化、取向上的否定性、动员体系的高度覆盖、参与者的归类和标签化、方向上的单向性、运行上的突变性、效果上的高效率、后果上的异化性,等等,都标示着群众运动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在治理、法治与群众路线的框架内对其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虽然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武装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所要面对的来自国内外阶级敌人的破坏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运动就成为除武装斗争之外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方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群众运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推动各项社会改革和对敌斗争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再度领略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主要体现为“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和文化实践。启蒙救亡思潮和文化接受的大众化导向深刻影响了它的产生、发展。“大众化”成为现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理论走向。文化世俗化及商业化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渗入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对此探讨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文学的角度看,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都具有历史转折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学界的研究和它的重要性还不相称。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并且结合大众传媒相关理论,从宏观社会层面到微观媒体操作层面,深入分析大众传媒对白话文运动的重要影响,可以揭示出白话文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而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民众抗议示威,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民众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 ,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 ,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大众百姓闲暇时间的增加 ,社会对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毫无疑问 ,大众文化的普遍流行 ,已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围绕大众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生成背景、现实发展及其走向等问题 ,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层次结构、学校规模及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指出两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存在的盲目追求高层次、高校规模膨胀过快、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等方面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对策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群体性事件的正确处理和预防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以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从法治角度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和预防群体性事件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各种观念角逐的重要场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面功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大众传播活动,使理论形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制度构建的核心和灵魂,同时通过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其深入人民大众的观念形态,并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大众文化传播的特点,能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反复出现的群众运动是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政治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把群众运动接连不断产生的原因仅仅或者过于归咎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包括领导体制和毛泽东的个人因素。实际上,建国以来群众运动的不断生成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是历史惯性的使然;其次,运动的不断出现满足和适应了危机状态下的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改造社会以及实施政治控制的功能需求;再次,运动的频繁产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面临资源严重匮乏局面时的一种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作家的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对当代中国大陆作家的身份确认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对原有的以中国作家协会为核心的作家管理行政体制构成冲击,并消解和削弱了原有的文学评判的运作机制和标准,开始产生出更为适应市场机制和文化消费的体制,其突出表现是自由撰稿人群体的出现.而这些都表明,大众传播改变了作家身份确认的系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导入更为市场化的轨道,文学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