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僰为越论     
关于僰人之源,历来有土著、迁徙二说;对僰人族属,有氐、羌(彝、白)、濮、越诸论。本文勾沉史料,佐以考古资料,甄别其语言,提出僰人即《礼记·王制》中“西方曰棘”的棘人。早在公元前1 0 45年,棘(僰)人就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其后随着西周的建立,棘(僰)人首领受武王封侯,建立棘(僰)国。其治在今河南省永城县的古吴越与楚国相互对峙的分界线上。楚宣王十五年(公元前3 5 5年) ,越国被楚所灭,棘(僰)国则随之崩溃,棘(僰)人随即南迁,定居于僰道。僰人继承和发展了百越民族的稻作文化,创造了西南地区独树一帜的“千顷池文化”。春秋时期的棘人,就是先秦时代的僰人,是地地道道的百越民族。“僰,羌之别种也”之说乃是晚于人建国千年之后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2.
大智法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封授藏族僧人的最高封号为“大法王”。曾先后封授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得银协巴(de-bzhin-gshegs-pa)为“大宝法王”,封萨迦派高僧衮噶扎希(sa-skya-pa-kun-dgav-bkra-shis)为“大乘法王”,封及格鲁派宗喀巴大弟子释迦也失(shrva-kya-ye-shes)为“大慈法王”,号称“三大法王”。鲜为人知的是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还曾封过一位“大智法王”,即明代著名著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dpal-ldan-bkra-shis)。本文在广泛参阅明代汉藏史料及历史文物的基础上,从班丹扎释身世、拜师学经、奉旨西行及在北京建寺译经授徒传教等方面对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生平事迹作系统而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明成祖召请大乘法王昆泽思巴一事尚无专题性研究。前人对昆泽思巴的身份和前往汉地的活动有大致梳理,但明成祖遣使召请昆泽思巴的相关背景、召请的次数和过程、昆泽思巴前往汉地的行程路线以及在汉地的活动内容等问题依然不甚明了,且关于昆泽思巴请求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一事的研究亦有待深入。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藏汉文献特别是昆泽思巴的传记和其与成祖皇帝父子的信件,对以上问题进行考述和辨析,对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管理权之事加以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4.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或称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民族。对于越族的历史,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越族的来源问题,历来的一些学者都曾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主张越王勾践为禹苗裔,或越族是夏族的遗民的说法,影响最大,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越为禹后说”。根据所接触的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的文学巨匠,他的名字和作品已经走出国界,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蒲学”。 关于蒲松龄的族别历来众说纷纭,并在学术界出现过论争。本文仅就蒲松龄的族别予以考证。结论是:蒲松龄应是回回人的后裔。 1、蒲松龄在《族谱序》 (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卷3)云:“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二讳居仁,并为元总管。” 《淄川县志》卷四《秩官》亦载录元总管蒲鲁浑、蒲居仁之名。同书卷二下《继冢墓》云:“蒲鲁浑,元般阳路总管,墓在昭村北坊,存,碑仆。”“蒲居仁,同上。”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洪雅县文化馆度藏全瓦当砚一方,径长16.2厘米,厚3.1厘米。通体黝灰色,因入土年久,受雨雪浸蚀所致。砚底刻篆文“大蕃春萌”四字,文字体形稍长,与唐代吐蕃瓦当文字完全相同。该瓦当约于清代后期出土。经原白云阁(书斋名)主人王仿洲加工而成砚。对于它的制造年代及其产地,历来众说纷纭,莫筹一是。对此,不揣冒昧,一抒愚见,以就  相似文献   

7.
美国强盗在越南的失败已经注定了。目前,它就象一个赌棍似的,越赌越输,越输越赌。在南越战场上,美帝国主义一手装备起来的五十万伪军,已经被越南南方军民打得落花流水,七零八落。于是它又搞了一种新的“墨渍战略”。什么叫“墨渍战略”呢?就是美国军队背靠大海,据守几处沿海侵略基地,如岘港、朱莱之类的地方,一方面留  相似文献   

8.
6月,大兴安岭的天气还有一丝凉意,但在迎庆建设项目工地上,人们却热火朝天地紧张工作着。我们在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站的工地上找到了乡长孟元涛同志,他是一个个头很高的中年汉子,寒喧过后,我们请他谈谈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后的一些感受,他沉思片刻,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来源,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是“越为禹后说”,系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观点。但后来有不同意见,或说越文化是彻头彻尾的土著文化,即春秋越族系由当地先住原始居民发展而来,或说越族是由夏人、楚人与越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或说越族的先人是马来人等等,以致原本并不模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博什瓦黑石刻画像众多 ,是迄今摩岩石刻中少见的 ,为多方面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石刻与南诏、大理的佛教有关 ,石刻族属有彝族说、僚人说。本文论证了南诏、大理时期在建昌地区信仰佛教的是南诏迁来的白蛮 (白族 ) ,建昌赵氏是南诏王酋龙时迁来的白蛮清平官赵铎些的后裔 ;在博什瓦黑信仰佛教的莫色家 ,就是建昌赵氏 ;建昌赵氏长期是昭觉境内的统治者 ,原居博什瓦黑所在的碗厂地方 ,具备了营造石刻的条件 ,得出了博什瓦黑石刻的族属是以建昌赵氏为首的白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内蒙、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西藏、广西、贵州、云南等九省区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文艺期刊,自九省区首届民族文艺期刊编辑工作会议后,有了明显的变化,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更加鲜明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越亡国的时间,传统的说法是楚威王七年即公元前333年。其说欠妥。 第一,《战国第·楚策三》载楚怀王十一年(前318年)杜赫警告楚国如与魏国断交,楚国将面临“东有越累,北无晋交,西未定于秦”的孤立无援的形势。这说明距楚威王七年后16年,越国仍对楚国构成威胁,没有亡国。 第二,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鼎铭》载:“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 “今”就是中山王鼎铸造之时。据考证该鼎铸于齐破燕即公元前314年以后(见《文物》197年第1期)。可见直至前314年前后,越国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城址问题是吴、越文化的内涵之一,向为治越史者所关注。本文拟就浙江境内的吴、越城址,择其要者,试为考辨,敬请方家指正。越国都城史载越王勾践自吴获释以后,为雪国耻,采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图霸业。其中迁都于会稽山北,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元前490~前489年,范蠡受越王勾践之命,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四达之地”的“平易之都”-今日的绍兴市区,发动民众,建造了一座小城和大城。小城就是勾  相似文献   

14.
古代于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越的历史和人民于越是我国古代活动于东南地区的一个部族。其起源目前尚不够清楚,假使与余姚河姆渡的原始公社相联系,则这个部族在这一带活动的历史,已达七千年左右。不过,由于这方面的资料迄今尚未完整,因此,我们还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只能暂从有历史记载的年代说起。  相似文献   

15.
共工考     
本文确切地考证共工是水神,推测共工一词可能是表示洪水的词洪的缓读。  相似文献   

16.
僬侥考     
据史籍记载,自帝尧至春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曾存在一个由形体矮小的僬侥人组成的僬侥国,其始居地在今河南陕县,后为神农之裔占居其地,僬侥人被迫向西南及南亚一带迁徒。本文对僬侥人及其原居住地、迁徒、分布及其习俗等史实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香格里拉考     
大型野外生存活动“走入香格里拉”的前期预备工作正在各种媒体上轮番炒作,“香格里拉”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越来越频繁地折磨着人们的眼睛和耳朵。香格里拉考“香格里拉”一词最早源于古印度语,即梵语,发音为“sambhala”,“sam”意为和平安静,“bhala”意为真实不变。香格里拉在藏语中的发音基本上和梵语相同,叫“香巴拉”。 香巴拉一词在藏族佛教信徒的心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和11世纪“时轮”密教传入西藏有关。时轮密教关注宇宙的生成与毁灭的循环及众生轮回转生的循环,有着缜密的天文历法和人体生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越楚对峙的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管窥越楚两国关系的概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共处,甚至还一度出现越国占优势的局面,但两国综合国力的时比是楚国胜于越国.越楚两国关系从产生直至灭亡,双方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断.双方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建国十四周年的前夕,在新疆乌鲁木齐秋高气爽,人畜两旺的黄金季节,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我提供了兵团自新疆解放以来在这里参加生产建设的情  相似文献   

20.
缠足考     
缠足由上层社会的个别现象到中国普遍的文化现象,发展历程复杂漫长。它是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地位演变的缩影,更是中国病态审美、男尊女卑、纲常伦理、扭曲心理的集合表现。对其的考究于当前及未来社会有着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