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以文人的身份和视角观察、审视和思考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现实情境和历史命运。其代表作《瓦解》更是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热切关注。《瓦解》通过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人生历程,集中展现了阿契贝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批判意识,着力透露出他对非洲出路乃至世界前途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我在霞村的时候>的主人公贞贞的失贞是事实,但丁玲却在贞洁问题上提出更深的思考:肉体失贞不等于精神失贞.本质上讲,<我在霞村的时候>表现出具有革命者与女性双重身份的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它立足女性身份表达女性在战争中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的意义,但革命者身份又限制了丁玲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实现对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最终超越.  相似文献   

4.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有规划、有目的,并为之不懈努力,才会有回报。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关注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论出发,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学者型作家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之作,这部作品以富于张力的文字引领读者走进叙述的迷宫,去探测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心灵状态。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赫索格的解读,从知识分子的无根基的生存困境中的迷惘和困惑、知识分子的边缘性地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批判性良知以及知识分子作为理想主义的化身等方面来凸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思想主题、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丁玲的《在医院中》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论述了它们的差异性.从而论证了它们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地位,并且对于它们曾经遭遇错误批判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9.
《时与文》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与文》群体是抗日战争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笔者采用网络分析模式,详细考察了《时与文》群体的建构过程,亦即自由知识分子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勾勒出战后上海知识分子公共交往的清晰脉络和整体图景,从而对战后的上海知识分子发展史作出了初步的描绘。  相似文献   

10.
苏珊·洛莉·帕克斯是美国新生代剧作家.她的剧作主要揭示了黑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戏剧《在血泊中》中的主人公身陷物质、情感和家园三重困境,其根源在于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剧作家的自身因素,它映射了美国的历史文化对于黑人生存的影响.对待困境,剧中人物有着迥异的态度和不同的突围方式,而对于黑人女性而言,结局又总是悲惨与凄凉的.  相似文献   

11.
未完成的启蒙——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启蒙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但是这一主题被小说表面的"革命"叙事所遮蔽:"革命"中断了"启蒙"。一般来说,"革命"并不一定总是与"启蒙"相冲突,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显然认为,"革命"是与"启蒙"相冲突的。这就构成了小说在结构和叙事上的内在张力,使得它的意蕴扩张,具有了超越"革命"的不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百年来,海外洪门为辛亥革命出钱出力的行为得到了广泛的肯定。然而,革命初期海外洪门对革命的态度并不积极,为了动员海外洪门支持革命,革命派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动员措施,从挖掘洪门的革命历史进行民族主义宣传到爱国主义教育;从革命派加入洪门获得身份认同到利益回报许诺,终于使海外洪门从不理解革命转变为积极参与革命。  相似文献   

13.
郭小川50年代诗歌探索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被认为是“战士诗人”的郭小川,在5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探索中却以“独特而新颖”的创见,表明了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个性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投身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矛盾,显示了个人与时代冲突独特的知识分子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巴金《随想录》揭示了作家在非常岁月里的心路历程,从中引发对知识分子立场问题的思考。巴金在"文革"前期陷入盲从、丧失自我立场,需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传统中寻找根源。通过写作《随想录》,巴金努力挽救知识分子奴化形象,维护自我独立人格;《随想录》体现了作家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忏悔的艰难性,在建立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的路途上,巴金以写作《随想录》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贵州现代知识分子的崛起,是贵州现代化启动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于1895-1905年间展现于社会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群体,是其刍形;它由旧式官绅、学而优而不仕者、科举学子和塾师四个途径转化所至.第二代知识分子群体兴起于辛亥革命前后,是贵州现代知识分子成熟的一代,为贵州现代化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基础.贵州现代知识分子是贵州现代社会各阶层形成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苏轼做到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完全统一,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新型人格模式--"自由人格"从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超越,成为一位更加纯粹、达观、睿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李劼人解放后担任了成都市的副市长,从一个“民”变为了“官”,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使他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官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他的作品中,过多地注入对政治与历史的思考,而文学的情趣少了,从而使他的创作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 ,士人知识群体形成 ,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权建立 ,代表战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士人与专制政治发生了冲突 ,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就是冲突的表现形式。西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 ,将士人群体置于专制政权设置的规范之中 ,士人群体的社会属性在此时基本确定 ,其社会生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创造和传承文化 ;追求个性独立 ;注重道德修养、追求人格完满 ;积极的用世思想。这些特点成为士人群体与其他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的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19.
1922年,随着旧国会的恢复和制宪运动的兴起,知识界就中国应该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开展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以《东方杂志》"宪法研究号"为中心,以国家结构形式、政体形式、国民权利问题为视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时人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或宪法主张,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其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是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批判性是他们的精神本质,他们习惯独立于体制之外,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欺骗进行抨击和嘲讽。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是统治者巩固政权所利用的意识工具,而列宁将意识形态调和成一种描述性的概念。作为精神引领者的知识分子在遭遇教化公民政治意识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时候,理应作出精神引领者还是意识形态维护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