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深刻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历程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但人们更多地注意了西方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转型所提供的资源,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文化对这种文学的变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具有一种明显的社会目的性,又在其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趋向于对个人主义的排斥和对群体观念的认同等内在精神,究其历史文化的原因,我们很难否认与儒家的历史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与儒家在美与善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善的优先性等文化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批判甚至企图扫荡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倒退;那些拒斥变革、死守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断裂。可这一切都是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重复,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倒退;历史也永远不会跳跃,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断裂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年中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色表现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经世致用”精神;重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倡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坚持“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的中庸哲学。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历来强调感恩,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特别是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感恩传统,从对父母的感恩,到对社会的感恩.而当今大学生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学校和社会应该教会学生知恩感恩、开展"角色互换"唤起感恩之情、加强社会感恩楷模的宣传,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方言性"亦即本土文化针对性的角度观之,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学有着根本的分际.作为一种"和合美学",中国生态美学在自然观上秉持物我无分、人与自然同情同构的"生命整体观".就现实起点而言,其忧患意识及人文关怀则基本呈现为一种"生存忧患",也就是对13亿国人尤其是草根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人文反思,而非西方语境中的生态忧患.  相似文献   

5.
试论儒家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精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把它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家族身世以及儒家内圣外王、积极入世的精神对他的儒家政治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其对传统文化、中国命运的感悟 ,他对于乡村建设孜孜以求的实践活动是其儒家思想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儒家演变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儒家、儒学和儒教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儒家的演变是一个全方位的历史过程 :理论学说是其灵魂 ,政治制度是其保证 ,宗教神学是其表征。儒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研究它的立体演变模式对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家教育思想是儒家先人在充分理解人性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注重从根本、源头上来和谐社会秩序的学说。它不仅是社会和谐理论创制的难点,更是现实为政实践的难点。儒家在此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儒家法律思想不是前人所说是为人治,它是儒家先人在充分理解人性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人法相济、德刑并施,注重从根本、源头上来和谐秩序的社会学说。它不仅是社会和谐理论创制的难点,更是现实为政实践的难点。儒家在此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有过辉煌的历史功绩.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二者之间丛然会有根本的差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发展;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天人感应"的文化内核之中。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与政治文化、吉祥文化以及物质符号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思想道德的建设,应注重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注重研究和学习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那些合理内核,即“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规则”,进而在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对待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学习态度;其次应注重选择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传承方式,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其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和观作为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其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探讨中和思想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与新生活运动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文化重建目标上存在根本分歧。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文化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进步与强大 ,他们强调学习西方 ,始终服从并服务于民族振兴 ,解决中国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他们所确立的文化本体精神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具有巨大的意义和崇高的价值。新文化运动增强了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民主意识 ,它的多元化、开放性思维和对传统的深刻反省与批判 ,预示和孕育着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新的能动性改造。新生活运动脱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强调旧的道德和旧的伦理 ,并把它提到至高无尚的位置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企图以传统的封建文化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阻止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其反映出的文化内容 ,妨碍和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从一开始就处于人们的批判之中  相似文献   

15.
“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经过历代先贤的阐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孕育了中华民族注重现实和刚健奋进、群体本位和公利为上、整体和谐和爱好和平、知行合一和求是务实的精神传统。在当代,通过继承和弘扬、批判和筛选、发掘和升华、重构和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主脉的“和”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 ,其政治前提正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其政治运作的根本是“礼治”。“礼治”是包含了“德治”和“法治”两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结构。可以说 ,礼治以德为本 ,以法为用 ,德法体用一源 ,是统治者实现人治的工具。儒家所开创的礼治话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政治统治的依据 ,其影响极为深远。但在中国近代 ,因西方民主话语的冲击 ,其正当性、合法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们认为儒家礼治话语传统在精神上是专制主义的 ,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 ,也不意味着它不能参与对现实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建设。但儒家礼治传统要在现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必须实现其根本性的转换 ,以使其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从修德配天、神人分治的宗教信仰出发,特别注重祭礼作为治人之道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祭祀的政治文化整合功能和普遍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从而将祭祀的根本目的从传统的禳灾祛病、求福避祸转换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筑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法创生现代法治,其惰性因素严重阻滞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实践。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模式构建: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正确处理继承淘汰与移植创新关系;构建理性法律文化及先进的法治理念;培育现代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相当时期处于伦理道德的文化焦虑之中,这是集体理性中对文明转型所遭遇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清醒而敏锐的问题意识,然而过度的文化焦虑,也是缺乏关于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的表现。走出过度焦虑,必须达到关于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藉此达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伦理道德忧患是中国文化的终极忧患,它是伦理型文化的基因表达,往往在文明转型期以强烈方式表达出来。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应当达到何种文化自觉?伦理型文化的自觉。何种文化自信?"有伦理,不宗教"的自信。何种文化自立?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自立。为此需要走出"治病式"或"疗伤式"的被动的问题意识和文化策略,走出"应用伦理"的文化盲区,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宏大高远建构中履行其文化使命和文明天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治理难度大;多民族且各民族多各自聚居,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化;中国是一个长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前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理论为主体,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秩序观,由小康而大同的理想追求和修齐治平、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以及儒家举贤任能的政治治理实践、道义经济理论、天下主义的社会建设抱负,可视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相契合,也与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相适应。因此,思想理论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建构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