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中载:“(?)、冒也。……象开门之形。”南唐徐铉音“莫饱切(mǎo)”。“酉、就也。……(?)、古文酉。”徐铉解说:“就,成熟也。(?)为春门,万物已出,(?)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音与久切(yǒu)。”清代段玉裁在“(?)”下注说:“凡(?),(?)、(?)、(?)字从(?)。”他的友人沈涛特地答“书”辨驳。其“书”意谓:  相似文献   

2.
书刊简讯     
英国《哲学杂志》发表罗素专辑英国《哲学杂志》1960年1月号发表了“罗素哲学”专辑,共有三篇文章。奎因顿的“罗素的哲学发展”一文,评述了罗素近著《我的哲学发展》(该书主要内容可参阅本刊1959年9月号译载的一篇书刊评介:“罗秦近著:《我的哲学发展》”);莱裘斯基的“罗素描写学说的再考察”一文,认为描写学说在罗素的逻辑体系和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并已成为近代逻辑的重要部分;孟罗的“罗素  相似文献   

3.
罗素的事实观是矛盾的:一方面,事实不是客观事物,事实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断定,表达形式是命题;另一方面,事实是客观事物,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就是事实。本文考察了罗素哲学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渊源,集中考察了罗素哲学的认识论体系,即: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熟知”和“描述”(摹状)等相关理论,从而得出结论:罗素事实观是其哲学认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质是“事实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一以贯之地汲取诸如罗素等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思想,酿成了他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王小波的“独创”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民主、自由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的缺失亦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5.
罗素伦理思想具有三个基本方面:人性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理想;罗素伦理学是建立在冲动说、愿望说和两重本性说基础之上的,在伦理学上罗素坚持的是一种情感主义和主观价值论的观点,其基本原则就是情感;对人的现实命运罗素也寄予极大的关切,他所建构的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是:让世界充满爱。由于罗素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他的价值理想时时在现实中碰壁。  相似文献   

6.
利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材料,从罗素的人生体验看他的哲学变化,大致可以划分罗素理性与激情关系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理性与激情的融合,中期的理性与激情的貌合神离,晚期的理性服从激情.罗素1920-1921年访华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理性和激情关系此时完成了从融合到貌合神离的转变.罗素在北大的课堂笔记反映出他的中期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
心是什么?     
作为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首脑之一、新实在论的主要代表,罗素在他这篇评论莱依尔“心的概念”的文章中,仍然坚持他的旧论点,即“所谓心理的和所谓物质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各自具备任何特质,而是在于我们获得有关它们的知识的方式。”罗素在这里把”心理的”和“物质的”东西等同地看待,换句话说,他把精神和物质说成只是经验的两种不同形式,两者都不是实在,而真正的实在只是他所谓的“逻辑的构造”;归根结底,他还是否定物质决定意识。  相似文献   

8.
怀疑精神     
罗素的书对“五四”那代人有很大的影响。曹聚仁著书时,就很自觉地引用过他的观点,赞佩的地方殊多。中国的自由色彩较浓的人,差不多都喜欢这个英国人,觉得其精神的颠覆力,非常人可以及之。张中行一生坚持怀疑主义立场,我疑心就是受了罗素的暗示,后业的王小波等人,也沿着罗素的思路走,写出了诸多骇世惊俗的文章。中国的读书人,大凡进入罗素世界的人,都有一点自省的态度,至少说话时,知道自己的限度,文词不那么自恋的。曹聚仁在《禁欲与反禁欲》一文中说:英国哲学家罗素告诉我:我们有些精神上的苦痛,都是根源于他小时6岁以前由母亲或保姆所教的…  相似文献   

9.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这本书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象罗素那样愉快地否定自己早期的著作。关于他第一部理论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他现在写道,“我不认为在这本早期写的书里有任何站得住脚的东西。”谈到在它不久以后写的一篇论数和量的文章,“我现在看来纯粹是废话。”他在1896—1898年写的关于物理学哲学的文章似乎是“十足的胡扯”。那本现在还有读者购买的“家庭大学丛书”版的《哲学问题》,他倒认为“里面有不少地方自己还是相信的。”在收入本书作为附录的一篇论“罗素哲学”的未  相似文献   

10.
八、汉代有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复音词1、三音节复音词的形成“蛙虾蟆门.”(《汉书·武帝纪》)“水虫科斗蛙虾蟆.”(《急就篇》)按“蛙虾蟆”是三音节的复音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国语·越语》:“(?)龟鱼(?)之与处,而蛙(?)之与同渚”.注:“蛙(?),虾蠊也”.《楚词》里东方朔的《七谏》:“蛙(?)游乎华池”,王注:“蛙,虾墓也”.(?)是虾蟆,古文字“(?)”字即作虾蟆形状.《越语》的“蛙(?)”当是汉以前的双音节复音词,“虾蟆”是汉代后起的双音节复音词,汉人又把“蛙(?)”的 “(?)” 换成当代称谓的“虾蟆”,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蛙  相似文献   

11.
罗素悖论是罗素于1901年提出来的。罗素称一个集x是正常的,如果x不是x的元素,即x■x;否则称x是异常的。令X是一切正常集所构成的集,若X∈X,则X是正常的,故X■X;若X■X,则由X的构成法则,可得X∈X。这就导致了循环,构成了罗素悖论。1918年,罗素又提出了一个罗素悖论的“通俗版”,即“理发师悖论”。其内容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姚洪磊 《21世纪》2012,(7):74-80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罗素,思想体系庞大而精深。其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且都取得卓越成就。抱着怀疑的精神,他以逻辑论证追求数学的真理。由类逻辑论证转向关系逻辑论证,由分析数的关系发展至分析事的关系,他开创了分析哲学。日益广泛的观照使他不断拓宽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借用散文、小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又成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本文回溯罗素的学术生涯,揭示他将教学、哲学、文学融会贯通的路径与方法。罗素的经验对于后学实现“文理会通”深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14.
一、悖论不矛盾吗?谢洪欣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上发表的《悖论的不可避免性和不矛盾性》一文中提出悖论不矛盾的观点,这对深入讨论悖论问题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观点是否能够成立,我认为还是可以讨论的.谢洪欣同志认为悖论的定义应该是:“命题P是悖论,当且仅当P(?)(?)P(即P与其否定(?)P同值).”(《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38页)他由证明“‘悖论是矛盾’是一个悖论”来证明“悻论不是矛盾”.请看他的论证一.“论证一:设P是悖论,即P(?)(?)P.(1)如果‘P(?)(?)P'是矛盾,则由于P与(?)P同值,可用P代替(?)P,即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穆勒的“自然齐一律”与金岳霖的“客观秩序说”、金岳霖和罗素关于归纳原则之先验性的异同、金岳霖的归纳原则与莱欣巴赫的渐进归纳法三个方面将金岳霖的归纳理论与穆勒、罗素、莱欣巴赫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指出了金氏归纳理论具有客观性、主动性、灵活性与解释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他的《逻辑哲学论》,人们把他理解为一个神秘主义者,特别是作为他的老师的罗素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从他的性格特征、家庭影响、唯我论、“不可说”的理论等方面分析,发现维特根斯坦并不是神秘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现代西方享有盛名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罗素的国家学说,对当代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用科学的态度对它作一系统的剖析,是很有必要的。一罗素国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原子主义和人性论“冲动说”。在罗  相似文献   

18.
“恶性循环原则”是罗素全面解悖方案的核心原则.通常对该原则有两大反对意见:其一,认为该原则的“定义形式”导致构造主义;其二,认为该原则的不同表述形式表达了本质不同的原则.这些批评并不成立,因为:(1)罗素的命题函数实际上是实在域中的事态函数,罗素用它取代类的本体论地位,并不像批评者那样把命题函数放在语言域(或思想域)中,看作事态函数的表达(或表征),因此该原则与构造主义无关;(2)事态函数取决于预先假定关系的良基性,“预先假定形式”才是恶性循环原则的基本形式,包括“定义形式”在内的其他形式都是它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9.
罗素,曾自认为他在哲学上作出了两个重大的创造性贡献,即提出了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有的外国学者所说的:“罗素关于确定摹状词(限定摹状词——引者)的分析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理论对分析哲学运动的进程的影响都要大。莱姆塞把罗素的摹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身兼哲学家、文艺学家的王夫之(1619—1692)曾以“絪緼”一词来描述宇宙万物初始发生时的状态,认为大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微至动植、生灵、虫(?)、蜎孑,无不“絪緼以成化”(《周易内传》·卷四)。“絪緼”一词,首出《易系辞》,原作“壹(?)”曰:“天地壹(?)”。《说文》云:“壹(?)也,从凶,从壶,壶不得泄也。”段玉裁注曰:吉凶壶中,元气浑然,乃会意字。一些古书中又写作“烟煴”、“氤氲”,分别从“火”、“从气”,显示出后人对“壹(?)”性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