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李     
大李面相老,比他实际年龄最起码大10岁,读初中的时候人家问他有没有结婚;读高中的时候人家问他孩子几岁了;读大学的时候,一进宿舍,其他舍友以为他是哪位同学的家长.  相似文献   

2.
煲电话粥     
景涛 《今日南国》2006,(7):64-64
大李面相老,比他实际年龄最起码大10岁,读初中的时候人家问他有没有结婚;读高中的时候人家问他孩子几岁了;读大学的时候,一进宿舍.其他舍友以为他是哪位同学的家长。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年开展销会,大李跟他们单位一位女同事去买衣服。一个卖羊毛衫的柜台老板举着一件红色羊毛衫对他说:“老板来来来,这是百分之百羊毛,做工精细,价格公道,给你女儿买一件去?”一时成为笑谈。结婚  相似文献   

3.
清婉·浅切·悲凉——郑谷诗歌风格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诗风经历了由清丽至清苦进而至清淡的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清婉悠然、沉郁悲凉、深入浅出的特色.其诗歌艺术风貌特征可概括为:"清婉""浅切""悲凉".  相似文献   

4.
小疼 《人生与伴侣》2011,(11):34-35
洛卡说,小美女 二十岁的时候,凤童认识了洛卡。 二十岁的凤童已经读大二,纤柔、干净、眉目如画。二十二岁的洛卡没有读大学,已经是凤童学校附近一家汽修厂的小师傅了,神情里的三分邪气七分叛逆全然掩盖了五官的俊秀,衣服上整日散发着淡淡的汽油、机油混合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放翁词风格概括为豪放悲慨、纤丽清婉、恬淡飘逸三种类型,并指出了其内在之得失。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相似文献   

7.
他,一顿饭能吃1.5斤牛肉,1斤粮食,却因为贫穷,忍饥挨饿大半生;姑娘喜欢高大帅气的男子,他是吉尼斯世界第一高人,却难寻生活的另一半;他比体育明星姚明高10厘米,活到20岁都没见过汽车,至今也没有一份正式工作……  相似文献   

8.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相似文献   

9.
大声读书     
马亚伟 《社区》2022,(8):63-6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有了一个习惯,就是看书看到精彩处,总喜欢读出声来。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轻轻地吟哦。比如,看到李煜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会顿挫有致地读出来。那是一种吟唱,有曲调,有韵律,仿佛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把词句所表现的意境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特点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研究古代女性文学的两大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由前期的贵族才女、官妇到后期的文学世家,创作格调高雅清婉;二是思想内容由前期的“闺怨”题材到后期明清时期的表现女性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理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为读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人读天读地,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少读之无益的。  相似文献   

12.
读《太白阴经·将有智谋篇》徐勇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斗智比斗勇更高明。历朝历代打江山、创基业的人,身边都有智谋之士为其献计献策、运筹帷幄,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得到一名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的大将不易,得到一名高瞻远瞩、观其大略的谋士更难。在某种情况下,一位...  相似文献   

13.
老夫少妻,何以界定?一般人认为男女结婚的年龄差距在10岁以上即可称老夫少妻。时下,社会学专家的最新调查研究表明:进入90年代以来,男大女10岁以上的比例比1987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任何人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老夫少妻的年龄差距从10几  相似文献   

14.
庄严 《百姓生活》2010,(2):41-42
大二女生爱上大自己12岁的男教师 2003年秋天,20岁的刘雪纯已是大二的学生。在落叶纷飞的日子里,刘雪纯的大学老师郭伟民走进了她的感情生活。郭伟民的年龄比刘雪纯整整大了一轮,他教的是高等数学,刘雪纯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15.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16.
我于公元1906年,清朝光绪32年,丙午十月十二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东门外农村中,九岁开始念初小,十五岁,才到城里,读高等小学。当时初小高小的课本都是文言文的,国文课文,都是从《古文观止》《古文评注》选来的名篇佳作。老师要求,讲一篇背一篇。作文也用文言文。我十二岁,还读初小四年级。家兄比我大八岁,他从友人家,借来一部《红楼梦》给我看。我对爱情还不理解,但对她们做诗及诗句,很感兴趣,反复看了有诗的部分,很快就背熟了菊花诗、葬花词等。同时,我开始学做诗,做了一些绝  相似文献   

17.
桑永海 《社区》2010,(11):4-4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里分来一个大学生,她说过一句话,惊讶得我一辈子不能忘:“都什么时代了,这么大岁数还读书?”她指的是身边那些三十来岁的同事。我想,她绝不是排斥读一切书.她一定是除了教科书、外语、计算机、养生和理财之类谋生手段的实用之书,其他书籍一概不曾读过的。而严格意义上说.读那一类书.是不能称做阅读的。就推测,她读那一类书一定是很苦痛,如坐针毡。很难感受快乐,更遑论激情。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9日上午10点左右,靠拾荒供儿子读大学的邓大姐进入一个工地,拾了价值仅2.6元的烂玻璃,却遭受五六个男子长达半小时的非人折磨:工地称她和一同进入的另一个也是靠拾荒供儿子读大学的大姐偷了东西,对她们扇耳光,用脚踢,罚跪,在深秋的天气里对她们浇冷水……邓大姐正读大二的儿子,得知母亲受此大辱后,痛苦地思考着自己该如何面对——站出来为母亲奔走维权吗?身边的同学不就全都知道自己有个拾荒母亲了吗?以后在学校和同学怎么相处?可是不站出来,作为儿子,又该怎样面对宁愿牺牲一切供自己读书的母亲呢?  相似文献   

19.
曾钰成与培侨中学一起走过了26个春秋的风风雨雨。26年,不是一个小数字了——相比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而且是自己真正的黄金岁月。追忆往昔,曾钰成以为最初的选择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每月薪金才600元,比别的中学少一半以上,然而,他也得到了“好处”,比如填简历表时可以很省心:小学、圣保罗·港大、培侨,就这样已经很详实了。简洁,然而绝对不简单。追根溯源,由表及里,包含了一个十足理想主义者的爱国心。1966年,年仅19岁的普*成回到了故乡广州,当时刚从圣保罗书院进入香港大学读大二的膂*成,可谓风华正茂,也正是构画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忆冰 《中华魂》2013,(20):32-33
清秋佳日,检视藏书。得《邵元冲日记》抚读再三,觉得不失为一份珍贵史料,因为它记载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弥留与逝世的实况。更因为它是邵元冲日记手稿的复印本。30年前,偶然在海淀公园旧书地摊购得,它并非邵元冲日记的全本,而是1925年1月1日至5月4日的笔录,正是孙中山在京逝世前后。稿本是否缩印,不得而知,版心宽11厘米、长17厘米,中缝鱼尾下印“松竹斋制”,绦栏16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