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古时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后一个阶段指隋唐宋(包括五代)时期。干宝《搜神记》是中古前期的一部志怪小说,在我国颇有影响。作者著作的意旨,虽在“发明神道之不诬”,迷信色彩甚重,但书中却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特别是它的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因而又是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材料。这里我们只对《搜神记》中联合式复合词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图窥见汉语词汇发展之一斑。本文所探讨的,限于双音节的复合词。据初步统计,《搜神记》中这类复合词的总数为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部志怪小说《搜神记》与《搜神后记》受道教思想的濡染,都记述了许多关于神仙题材的故事,《搜神后记》在承袭《搜神记》神仙故事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少数相类的故事之外,还增加了对神仙异境的具体描绘,视角从虚幻崇高的神性上稍稍移开,更多观照人性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神仙故事向着世俗化、人...  相似文献   

3.
《搜神记》总共有 32个介词 ,本文从中选取了几个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和解释。《搜神记》中的介词绝大部分继承于先秦两汉 ,也有个别新出现的。该书中介词用法方面的变化 ,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语言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 :( 1 )《搜神后记》 (《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 ;( 2 )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 ;( 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5.
唐初重修《晋书》时从《搜神记》中大量选取材料入史,对此历代史家多有诟病。唐修《晋书》取材《搜神记》主要基于三大原因:其一,《搜神记》本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思想统治;其三,作为蓝本的《宋书》大量采录《搜神记》。唐修《晋书》从《搜神记》取材,貌似乖悖治史原则,其背后却有深层的历史合理性.实无取材“失当”之嫌。  相似文献   

6.
对《搜神记》中使令类、“有”字类、拜封类、称谓类四类兼语句进行研究,着力探讨各类的句型、特点,并简要分析《搜神记》中兼语句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作为成熟较早的叙事文体,史传对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史传的实录精神对干宝辑录《搜神记》的态度影响较大。实录精神不仅体现在干宝对材料的处理上,还在于他采用了史传常用的全知视角。其次,史官“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目标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干宝不仅仅对神异的事件进行记录,而是立足于现实,力图解释这些事件与历史兴废的关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次,史家“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也对《搜神记》有着影响。最后,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干预、语言简洁等史传叙事笔法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搜神记》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怪小说,《晋书》收录了干宝本人为《搜神记》所作的序言,指出该部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当后代读者参考这句话来阅读这部小说时,对于这部小说的阅读视野往往会出现偏差,因为除了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外,《搜神记》当中实际上还保存了很多现实题材故事,这些现实题材故事主要有传奇历史故事、传奇人物故事等。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搜神记》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重点、亮点比较突出,面的拓展有了一定的宽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总结其中得失,展望未来研究态势,将有利于进一步对《搜神记》及其作者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敦煌本《搜神记》是研究《搜神记》可见的本子中成书年代最早的古本,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虽经诸家勤加校勘,仍存不少校录失误、错讹。针对这些问题比勘文例,审辨文字,对敦煌文书和其它古籍的整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搜神记》专注在“怪异”的一切,而《聊斋志异》则专注在“人”的一切,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神、仙、鬼、怪走过了由与人的距离的疏远到与人的情感上的融洽,从行动上束拘不于人间道德规范到与人共有一个行为准则的文化历程.神、仙、鬼、怪的“人化”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虽然征引了《搜神记》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书证,但仍嫌不足。其存在的诸如书证迟后、词条漏收、释义不确、义项不全等疏漏可借助《搜神记》丰富的语料不同程度地加以弥补,有利于以后修订。  相似文献   

13.
《搜神后记》旧题十卷本 ,陶潜作。明代此书重新出现时 ,却存在一卷本和十卷本两个版本系列 ,一卷本不见于目录书 ,其原因是一卷本其实相当于十卷本的第一卷。在考察《搜神后记》的作者时 ,两个版本系列的区分开来是一个关键问题。从书中出现的年号 ,唐人类书的引用 ,以及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 ,可以确定一卷本确为陶渊明所作 ,而十卷本则是后人撰辑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搜神后记》作为《搜神记》的续书共116则,除极少数取自《搜神记》、《孔氏志怪》、《灵鬼志》外,绝大部分素材取自当世之事。由于其创作乃为自娱,所以篇目中不少故事颇有情致,内容也比较驳杂,而最能代表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是鬼神怪异故事、神仙长生故事和轮回报应故事这三种志怪范型。它们讲述人的智慧勇敢,描绘道教仙境的美妙,阐发佛教的善恶终有报,真实而曲折的再现了乱世中的社会风潮和人文面貌。  相似文献   

16.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二十卷本)语料构成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二十卷《搜神记》辑录自唐宋时期各类书,其语料构成是相当复杂的,非经过仔细的校勘整理,不能够轻易加以利用。文章从语料学、语言学的角度重点考察了二十卷本《搜神记》的语料构成情况,深入比较了各种类书引用材料之间的异同,探讨了其中的辑录方式。最后提出了二十卷本《搜神记》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搜神记》中保存了大量晋代的常用词汇,出现了一批反映当时口语的新词新义,是当时语言面貌的重现,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搜神记》中“平”、“差动”、“解”、“考”这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修订工作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辑录自唐宋时期各类书 ,辑录手段高超 ,语料构成复杂 ,真伪参半 ,不便于使用。从语料学与古籍整理的角度比较各种类书引用材料之间的异同 ,《搜神记》存在着辑录上的诸多问题 ,大有重新辑录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干宝<搜神记>的成书年代,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学者依据唐许嵩<建康实录>的记载,确定<搜神记>成书于晋成帝成康二年.考<晋书>干宝等人传记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推定,<搜神记>始作于晋元帝建武元年,成书于晋穆帝永和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