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文艺界(主要是国统区)就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展开了一场论争。一九八○年六月,在巴黎召开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运动讨论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梁佳萝重新提出这场历史公案,他认为当年对梁的批评是不公平的。针对于此,不少同志强调,当年的批评“是应该的,也是实事求事的,公平的”。显然,看法很不一致。本文试图从当年论争的全面情况来重新认识这场论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拓展,学术界对于抗战文学乃至整个抗战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抗战文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新的进展,但学术界对所谓"抗战诗歌"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抗战时期的诗歌既具有主题风格的某种一致性,同时在时间上又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不容忽视的区别,在空间上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分割的政治地理格局,需要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区域文学互动带来的变化认识抗战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并未蓄意鼓吹“与抗战无关”论,只是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的自然延伸,但在抗战情势下,更加不合时宜。批评文章易见的断章取义,无限上纲,显示了论争另一方观点和方法的片面性。更多的史料表明,粱实秋的“有关”与“无关”,实乃“直接有关”和“间接有关”之谓也。  相似文献   

4.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文艺界对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是有重大意义的,其正确性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但是,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巴黎举行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运动的学术讨论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梁佳萝在发言中,却谴责当年对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说是“不公平的”。他的发言,当即遭到中国代表罗荪、艾青、吴祖光等的反驳,一些外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想对抗战前期发生的一场文艺思想论争——批判文艺“与抗战无关”论做一重新研究。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文学创作的,题材问题,所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指出:当时进步文艺界在这场论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创作题材方面的片面性认识。 这场文艺论争发生在1938年底,是由《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编者梁实秋发表的一篇《编者的话》而引起的。他在谈到征稿意见时,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在学术界关于孔子“中庸之道”再剖判的百家争鸣中,1980年上学期,武汉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组织高年级学生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生,开展了对中庸思想的热烈讨论。在先后举行的学习小组、班级和全系范围的大小十余次讨论会上,有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百多人参加,他们查阅丰富的思想资料,写出学术论文或发言提纲三十多篇,或者从总体上分析中庸思想的实质,或者就“执两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界关于孔子“中庸之道”再剖判的百家争鸣中,1980年上学期,武汉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组织高年级学生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生,开展了对中庸思想的热烈讨论。在先后举行的学习小组、班级和全系范围的大小十余次讨论会上,有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百多人参加,他们查阅丰富的思想资料,写出学术论文或发言提纲三十多篇,  相似文献   

8.
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朝农”经验的理解。大家认识到,学不学“朝农”,是关系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问题。有同志说:学“朝农”是农学院的事,与综合性大学无关。这话不对!列宁说:“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般认为:“二战”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帝国主义战争,后一阶段为反法西斯战争。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认为:“二战”自始至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前后只有形式不同,并无性质差异。一般说来,中学教科书的观点,是学术界公认的。现以中学教科书材料说明我国史学界对“二战”性质的认识情况。1960年版高中《世界现代史》说:“它开始的时候,是德国法西斯和英法等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苏联参战以后,它成为全世界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角,同盟各国的共产党都参加了这个战争,战争的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信息共享成为现实,读者对信息的选择权也日益强化.为适应新情况,与时俱进,新闻中的"典型报道"需要创新."典型报道"切忌"典型化";要深化"典型报道",关键是在报导中必须注意历史的角度、美学的观点和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间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是抗日战争前期文艺运动中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论争。建国以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给予了它比较确定的地位,评述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赵树理方向”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应实事求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学发展环境中去审视。文章从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赵树理在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赵树理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作家与群众关系三方面,论述了赵树理创作对解放区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普遍的、积极的意义,肯定了“赵树理方向”在繁荣解放区文艺,促进《讲话》精神贯彻、实施上的特殊贡献。文章还联系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实际,阐明了今天发扬赵树理创作精神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派”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他们用“文化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 ,惊呼“战国时代的重演”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 ,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 ,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 ,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尽管其历史观有非理性倾向 ,但其文化重建思想和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具有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正确区分“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实现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史实来看,马克思从理性→国家→市民社会→生产→接近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致的。生产关系对于唯物史观的系统阐发有其决定性的意义,其影响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科学制定,另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一些基本原理的科学阐释。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应当注意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的这样一些基本观点,即整体性的观点、“普照的光”的观点、世界性的观点、历史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评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设想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内涵;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具备这种前提条件;我国至今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原则;应当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正确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再认识曾振宇天人关系是先秦两汉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问题,此后,成为历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近些年,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有些学者立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高度,将西方哲学文化的性质归纳为“天人相分”,将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波兰美学家罗曼·英加登的"分层化"理论为参照体系,以"言-象-意"为轴线,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文章从意境问题的渊源着手,针对历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探讨的角度与结论,提出:"意境"是一种价值的表达与敞亮.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要依靠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语言本身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在这些要素和谐共存的情况下,有待于读者对意境进行意向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徐庶荐诸葛”再认识诸葛志"自炫自媒,士女之五行",这是中国古代善于养重士人恪守不移的信条。其结果,许多天才奇才都作茧自缚,自我萎缩,老死户下,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古人是深知个中利害的,作为对不屑屑于自炫自媒,不汲汲于求干进者的补救办法,则生发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