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杜书瀛毛峰杜书瀛(以下简称杜):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西方诗学和西方批评的大量引进下,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学术思路,实现了中国当代诗学和文艺批评与国际文化思潮和文艺思潮某种程度的...  相似文献   

2.
《高阳说诗》是高阳的诗学代表作,曾获学术界很高评价。高阳说诗师法陈寅恪,注重以诗证史,以史说诗,这是传统诗歌考据学在现代的新发展。本文试图揭示高阳说诗与陈寅恪说诗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通过两者之间貌同实异奇特关系的比较剖析,来探论诗歌考据学应有的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学术性格及其现代型态。高阳私淑陈寅恪的直接证据,共有四条:(一)虽然,高阳写旧体诗的老师是“台湾首席诗人”周弃子(学藩)先生,在《高阳说诗》(增订本)序中,也说过“我在诗上的一点浅薄功夫,无论是‘作’还是‘话’,都颇得周弃子先生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经学与魏晋诗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儒家经典诗学对魏晋诗学的深刻影响以及魏晋诗学对儒家经典诗学的重新阐释上,二者形成了一种生生互证的关系。魏晋诗学无论是以宗经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论,以尚德为核心的主体价值论,还是文质为核心的审美构成论,以雅颂为核心的审美范式论,都直接接受了儒家经典诗学的影响。然而,魏晋诗学的价值观念、理论形态、审美风尚又都渗透着特定时代多元文化的因子,如援道入儒的思想倾向,艺术创新的审美追求,《诗》《骚》并重的审美取向等,这使得魏晋诗学在对前代诗学的因袭中又投映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4.
姜玉琴 《文史哲》2001,1(3):52-56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真实的诗学原型与学术框架中的理论阐述相悖离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5.
陶水平 《社会科学》2006,(10):155-161
文化诗学是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批评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一种显学。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学术原创性。当代美国文化诗学以其学术开拓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学术魅力,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罗振亚的近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还是在学术主张、理论观点方面,都较同类作品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理论价值的力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是罗振亚的一部诗歌批评自选文集,可以说是作者从事诗歌批评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全书分为三部分,即诗学篇、诗派篇、诗人篇。分别从诗歌现象、诗歌流派和创作主体的角度对中国新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视。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启迪性的见解,敏…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成中英先生在《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一文中指出 :中国语言可以说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并不是惟一地决定于中国语言 ,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能够表明这一点。《易经·系辞》、《论语》、《中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的相关观点表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可以称之为不可言喻之本体论。本期“人文学术新思潮”中推出了劳承万先生关于老庄哲学的诗学阐释的新作。劳先生认为 ,老庄道家诗学中的“道”就是将人生实践行为化成艺术 ,显现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解放 ,老庄哲学实际就是探寻本体的诗性智慧 ,是审美的、艺…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96-100
诗歌选本是诗歌思潮的载体之一。《唐诗鼓吹》、《瀛奎律髓》、《唐音》是宋金元诗学发展过程中在诗歌选本领域所收获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它们在宋金元宏阔的诗学背景下应运而生,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批评实践互相促进,生成独特的诗坛风貌。三大选本在宗宋、宗唐乃至唐宋双宗的诗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唐、宋诗接受历程中价值独具。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学批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自问世以来,一直为诗歌史研究者所重视。作为《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编纂,纪昀的诗学思想在《总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总目》诗学批评的思想内涵及其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学》是黄节重要的学术论著,此前学界多认为该书出版于民国,程中山先生《黄节〈诗学〉的成书年代及其版本考略》一文首次确认了出版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诗学源流》为《诗学》之最早版本,廓清了学界长期以来的误解;但在版本对比分析上,颇多值得商榷之处。通过版本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见出该书的修订倾向,更可从中管窥作者的诗学思想和批评精神,从而为全面研究《诗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宋明理学已经发展到极端&于是清初文人倡导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以救理学空 疏浮泛之弊,经世思想成为一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功用价值论、创作主客 体论还是艺术风格论都由此而带上浓郁的经世色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的论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言说可能。它注意把理论家的著述纳入到流派、思潮的大框架中加以研究,采取左右渗透、对照的联系性横式结构,在整个新诗的文化背景中探究20世纪40年代现代诗学的历史进程与流变规律。它充满独立的思想发现,或以对诗学研究空白、遗漏点的填补,拓展学术新领域,或努力突破成见,在老问题上出新观点。同时它材料丰瞻,立论平稳,思辨色彩浓郁,在某种程度上深化、推进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在有文字记载的 30 0 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历代的诗人如群星闪烁 ,耀人眼目。他们所创作的名篇佳句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值得珍贵的一部分。无论就历史发展的时间之长看 ,还是就作品的数量之多看 ,无论是从所产生的影响看 ,还是就形成的风格、流派的多样看 ,诗歌称得上是中国的“第一文学”。随着诗歌的发展 ,中国诗学也发展起来 ,开始是一些简平的片言只语 ,演变为后来的长篇专论 ,开始是不自觉的状态 ,后来成为自觉的诗学研究。  从先秦诸子谈论《诗经》时起 ,到汉代的《诗大序》,是中国诗学的萌芽期 ,但…  相似文献   

14.
一、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学界,开始意识到当年的清华国学院,无论就思想还是学术而言,其地位不在北大《新青年》之下,以致有关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论说与研究,竟成时髦。其间,无疑掺杂着对王、陈二位学问的崇拜,一如穷怕了的国人之于财富的垂涎。  相似文献   

15.
诗歌选本是诗歌思潮的载体之一。《瀛奎律髓》等诗歌选本是宋元诗学发展过程中在诗歌选本领域所收获的重要成果。它们在宋、元宏阔的诗学背景下应运而生,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批评实践互相促进,生成独特的宋元之际诗坛风貌。《瀛奎律髓》等诗歌选本在宗宋、宗唐以至唐宋双宗的诗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唐、宋诗接受历程中价值独具。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方光华一、史学革命及其面临的问题戊戌维新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史学思潮。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中国史叙论》,同年章太炎手校本《书》中《哀清史》附《中国通史略例》,都提出要撰著不同于旧史著的...  相似文献   

17.
汪大白 《江淮论坛》2011,(5):176-179,105
在诗经学由传统经学向现代诗学的根本变革中,胡适不仅是传统诗经学的挑战者与终结者,而且还是现代诗经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鉴于他在批判传统经学的同时,适时提出了整理《诗经》的文化主张,明确指出了研究《诗经》的科学方法,并且切实作出了变革诗学的学术尝试,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他为"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充分肯定他在现代学术史上的这种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新宾 《理论界》2012,(5):114-116
《七略》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之作,但就其成书过程及六分法的体系来看,称之为学术史似较为不妥。《七略》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七略》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七略》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术界对《七略》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和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清理了清代以来《汉志·诗赋略》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观点,从题材内容、形式体制、学术源流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前三种赋可视为风体之赋、雅体之赋、颁体之赋,杂赋一种,附录而已。这是因为赋为“古诗之流”,要“侧隐古诗之义”,因而取法孔子删诗正乐,使“《雅》《颁》各得其所。”这就是班固《两都赋序》论述“孝成之世”向、歆父子校理诗赋“稽之上古则如彼”,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 我国傣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论傣族诗歌》一书(以下简称《诗论》),翻译出版己十多年了。当1981年这本书出版时,在文化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旋风。人们争相研读、品味,并纷纷从各个方面高度评价它的发掘。十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当时的评价并不过份。傣族《诗论》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学术价值都不亚于古代的西方诗学理论和汉族古代文论。《诗论》呈献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诗学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公认的西方诗学的奠基性著作。《傣族诗论》应该说是我国傣族诗学理论在古代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西方美学的主要概念并第一次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艺术问题,那么,傣族《诗论》的主要贡献则在于第一次从诗学本体的角度揭示了诗歌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发生之间的关系。《诗论》全书共分九章,其中七章都是探讨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它们和诗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者在全书的结语部分说:“归纳以上所讲的一切,最后的结束语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