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三方面的叙事情策略:第六代导演大多选择边缘性的故事本体作为创作题材,故事情节编排呈现一种多元化格局;习惯把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且采用“内聚焦”性的讲述策略;其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成、剪辑方式和声音构成等语法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葛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2):47-49
“第六代”存在与否的争论甚为激烈,国外学者亦多有参与。这种讨论似乎是将业已发生了质变的中国电影,仍然纳入一个崇尚精英型意识形态的单一文化格局之中。就理论自身沿革的规律观之,“第六代”之争乃是不敢抛弃简约进行体系重建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鸿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44-47
“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美学风格主要有:刻意模糊线索的明晰性和淡化叙事的情节性,形成了“新写意风格”;追求“摄影机不撒谎”的发言模态,表达出一种新写实主义即“微观写实主义”;偏爱长镜头和追求画面的僵持意味,流露出一种中国式的新自然主义即“新本色主义”;作为“状态电影”或“大陆地下电影”的主体,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但亦被认为是伪个性。 相似文献
4.
比头发还乱的一代——从管虎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六代”只是一个概念虚拟的标签。从影像风格、电影题材、导演历程和人生经验来看,“第六代”是一批乱发般的多元常变电影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所使用的中国电影断代法不再适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第六代导演刚登上中国电影舞台时,在体制内很难获得拍摄影片的机会,为了进行拍片实践,他们不得不走过一段长时间的地下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他们的影片大都具有一种边缘化的色彩。待经历了一段地下时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声誉后,他们又思考如何获得体制的认可,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拍摄观众乐于接受的影片,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认可他们的电影。由此,从边缘到中心,第六代导演走了一条艰难的皈依之路。 相似文献
6.
赵梅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5):47-49
从分析第六代导演的个案出发,可以寻找到一条探讨当代中国电影文学化风格的有效途径。在这批新锐导演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鲜明的文学化转向:勇于舍弃那些包含了微言大义的"宏大叙事",而在题材、主题乃至角度上趋于细碎和具体,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纪实特质。作为寻求艺术新变的表征之一,文学化为当代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詹绍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61-65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市场机制建立,商业主义文化如潮水浸淫各个领域,政治、经济与文化处于多边作用的结构关系中产生新变,作为社会症候表征的文化艺术领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蜕变。此时,中国文坛和影视圈分别出现了"晚生代"作家群和"第六代"导演群。"晚生代"作家无论从写作姿态、作品内容、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影视的影响。虽然"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极少改编自文学,但他们在作品中大量运用文学元素,注重电影语言的修辞化,注重文学叙事技巧等等都表露出浓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苏州河》、《月蚀》和中国第六代导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绍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88-92
由研究第五代电影人发展而成,并广泛被中国研究学者所采用的理论构架已不足以充分阐释第六代电影
人的作品。这一代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前代导演所呈现的历史与民俗想像,而是将当代城市空间和其年轻的承载者作为
关照对象。 相似文献
9.
宣宁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6-69
"第六代"的电影活动勾勒出一幅过于复杂的银幕图景,统一的称谓之下是难以遮掩的创作裂隙:第六代的电影实践除了高调的艺术探索外,也不乏商业电影的制作。在电影产业发展、商业电影创作成为实践、研究热点的语境下,从商业性的视角重估第六代的电影创作,剖析他们通过对现实矛盾的回避和虚假解决、提供消费符号、模式化的生产方式等创作策略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机制,也许比阳春白雪的艺术评鉴更合时宜。同时对"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商业之翼的描摹,不仅丰富了第六代的银幕身影,更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培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2):82-88
该文探讨了第六代导演电影新作的主要特点与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新作显示出影坛新生代的创作活力和艺术个性,其特点主要是关注当下平民生活,注重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作品的电影感强,力求表现出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够,艺术处理未能很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2):36-41
运用梳理关键词的方法,对20世纪后20年中国电影两大导演群体的艺术创作进行文化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电影的当代语境及当代性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影的后现代话语自其产生,即已融会于当代电影新主流话语庞大体系之中。正是出于当代语境的驱动,后现代电影分别从“解构”与“建构”的不同方向、不同途径进行整体化综合与超越,实现话语的“当代化”进程,以其先锋、解构、新异、拼贴、调侃和开放型叙事的风貌,内嵌于庞大的当代电影语系之中。它是当代电影世界的一支奇葩,但也只是世界当代电影百花园地中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杨曙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6-9
对比传统电影,我们即可发现传统电影尽管也有观众欣赏的读者中心存在,但是话语权实质仍旧在导演和放映者手中,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数字技术时代的技术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电影又回到原初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这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网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众的,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冲击社会中既有的以专家批评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标准和观念。 相似文献
14.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12-18
第六代的写作是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的经验写作。无主的精神游历及其“文化异己”身份决定了“地下”写作的方式,而现实决定了其纪实性书写的哲学立场和语言方式。经历了西方的发现和跨国认同后,电影的大众性与华语电影的文化本土性,最终使他们在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上向体制回归,而体制也对此展现了空前的宽容和承受度。 相似文献
15.
高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94-99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六代"电影导演成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实质上"第六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不像法国新浪潮、"第五代"那样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运动."第六代"不只是一个"代"群,它包含了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落.在精英文化、主流话语和市场经济的三重压力的挤压下,6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对"第五代"建构的文化屏障的突破中呈现出一种飘泊者的电影主题冷峻、执拗、悲剧人生和自我放逐.而7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却是以回归和皈依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对主流电影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皈依. 相似文献
16.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文艺美学学科已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范式,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文艺美学现代性转换的产物。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来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探索。以《文艺美学教程》一书为依据,兼及编者的其他论著,从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本教材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美学学科研究的新探索——读曾繁仁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文艺美学学科已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范式,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文艺美学现代性转换的产物。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来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探索。以《文艺美学教程》一书为依据,兼及编者的其他论著,从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本教材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五代导演”由于没有传统和历史两大包袱的重负,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空间。张艺谋在从影的艺术实践中,既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全新的电影意识和鲜明的主体意识,又能求新求变。表现手法的极致化,题材、类型、美学风格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因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电影《阿凡达》为代表的3D立体动画开始流行和泛滥,这种动画日益依赖电脑图形(CG)特效与捕捉技术,并使得影院动画的表现日趋单一化和类型化。本文在对"好莱坞式"立体动画电影提出质疑的同时,探索传统动画的意义和价值。指出目前新兴的网络媒体可能会成为传统动画复兴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植并引导我国动画产业"多元化"发展,特别是支持以网络为平台的动画,将成为摆在中国导演和动画产业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