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媒介营销是媒体的重要活动之一,现行的电视媒介营销主要通过插播广告来实现。而这种单一的广告营销方式一方面不能达到广告商预期的广告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广告也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我国数字化电视的建设和成熟的视频点播技术为电视媒介采用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基于点播方式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技术保证。文章首先分析了电视媒介营销的现状,并对数字电视建设和视频点播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基于点播技术的营销策略,介绍了新营销方案的架构、基本原理,并与传统的策略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要在媒介营销中获得成功,移动电视必须为受众提供风格鲜明的资讯快餐,用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广告市场份额,建立规模化、网络化的分销渠道,采取有效的公共关系组合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现在再去谈电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进行发展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时了的、没有多大意义的话题,毕竟,实际上冲突最为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业内吵吵闹闹忧心忡忡了这么久,结果传统媒体没有消失,新媒体也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现在的处在一个同生的时代,两者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反而是产生了一系列的融合,在这个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更应当探讨的可能是以一个怎样的方式融合才更加合适,从而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央视少儿频道基于其受众的特殊性,采取"受众接收"、"受众参与"的媒介营销策略,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受众在节目中的参与度较高,节目和商品"联动"的营销模式也正成为媒介营销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作为公益频道,央视少儿频道今后应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避免媒介营销庸俗化。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内容和受众群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在新媒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方式也越来越个性化。在当下的大背景中,新媒体所呈现出的互动性特征、随时性特征以及随意性、选择性等特征都较传统电视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媒体化生存的当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内容、受众的分众定向,渠道多元化等优势,在交叉融合中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改变、改善自身传播、营销策略,是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需要关注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文明驶入了新单元,面对全新的周遭问题,他呼唤着能有相应的美育来应对。本文以对"全球化语境中电视媒介的美育问题"的分析为切入点,试图对当代美育所需应对的典型问题及解决途径作一探讨,从而为二十一世纪美育的全新定义作一例证。  相似文献   

8.
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旅游形象不突出,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问题使其在旅游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运用旅游地理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根据旅游形象设计的一般原理,对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构建了一个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闫俊杰 《新天地》2011,(12):482-483
原本只应用于军事的网络,如今已涉足媒介传播的各个方面。面临网络媒体的强势登陆,电视这种传统的大众媒介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通过对于网络与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特征和属性层面的比较,为电视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建言建策。  相似文献   

10.
充分利用电视媒介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第一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时期以来开办的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电视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迫切性,在新闻节目、专题片、纪录片、文艺节目、访谈节目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促使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完整性,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旅游形象不突出,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问题使其在旅游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运用旅游地理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根据旅游形象设计的一般原理,对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构建了一个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电视产业作为一项由全球性的大型跨国科技公司主导的新兴产业,对算法和非线性节目的使用已经从根本上重塑了传统电视产业的生产、发行和接收惯例。美国互联网电视平台Hulu的在艾美奖中大放异彩,重新将这个有着传统电视基因的平台推进了大众视野,也为传统电视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鉴于当前电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本文将对Hulu媒介经营的四个方面:组织结构、盈利模式、界面改革和国际拓展进行研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概念等理论结构化分析当代电视产业的一些关键问题,此方法有助于纠正过去简单化的互联网电视产业研究,促进人们用更科学全面的眼光看待电视产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电视也在多元化媒介生态大环境下,进入本土化时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走本土化营销道路,依托民生新闻和咨询服务等类节目形态,形成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其本土化趋势和基本策略具体有三个方面,即新媒介生态下城市电视的本土化应对,城市电视本土化要在地缘文化、媒介理念和传播语态等三方面实现突破,城市电视本土化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功能、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4.
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转变,反观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我们理性地发现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演变律动,即电视民生新闻是社会转型期媒介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电视媒体“新闻立台”战略抉择的路径之一;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所寻找到的突破口;也是电视媒体在竞争中以内容取胜的策略性考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媒介事件作为一个特定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其1992年出版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提出.他们认为,电视和直播是媒介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电视进行直播才能提供最大范围观众的邀请式观看;电视天然地扮演中立和公平的角色;媒介事件可以达成类同于宗教式的社会氛围,即媒介事件的萨满教化.对《媒介事件》梳理可以发现,从"媒介事件"的原始概念出发,媒介事件的内涵和外延过窄,大量的重大新闻事件不能被定义为媒介事件,而电视作为媒介事件的介质,天然的中立无法令人信服,这削弱了此概念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的电视传媒业经过飞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发展,视频网站、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迅速得到普及,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面对新的挑战,传统电视媒体应当积极与新媒体进行媒介融合以在共赢中求发展,然而摆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传统的电视媒体管理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电视媒体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电视在体育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媒介话语权。文章以电视体育传播为例,分析了媒介话语权的两个基本层次:信息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信息内容所能发生的现实作用,认为电视体育传播的话语权主要来源于传播变形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传播中媒介话语权的异化及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过去对电视权力资源的配置,只是单独、交替或同时运用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其实,对电视产业的善治,政府配置、市场配置和受众配置“三位一体”的多元配置模式,才是理想的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全球的商营、国营和公营这三种电视体制分别是在三种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观念支配下诞生的,并形成了电视体制的一元模式、二元模式或三元模式。当前中国的电视体制选择不仅要在产业化中找到国营体制和商营体制之间的平衡点,还应考虑受众配置的作用,因此,“三轨制”的构想切合理想的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过去对电视权力资源的配置,只是单独、交替或同时运用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其实,对电视产业的善治,政府配置、市场配置和受众配置"三位一体"的多元配置模式,才是理想的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全球的商营、国营和公营这三种电视体制分别是在三种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观念支配下诞生的,并形成了电视体制的一元模式、二元模式或三元模式.当前中国的电视体制选择不仅要在产业化中找到国营体制和商营体制之间的平衡点,还应考虑受众配置的作用,因此,"三轨制"的构想切合理想的电视权力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