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难点。马恩的“跨越论”提出一个重要的前提 :“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试图解决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时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虽未获成功 ,但其首创“间接过渡”的思想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共。毛泽东师承列宁 ,设想用“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来夯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地基 ,但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的巨变促使毛泽东放弃“间接过渡”的想法改向社会主义直接进军 ,之后20多年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经坎坷。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 ,邓小平创立“初级阶段理论” ,成功地闯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最佳路径。实践证明 ,这是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必经之途 ,它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新任务、新使命。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全面”二字,着力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做到科学理论“全面”指引,战略安排“全面”实施,本质要求“全面”体现,系统布局“全面”延展,有利条件“全面”利用,精神动力“全面”激发,主体力量“全面”凝聚,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更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虽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一些新困难、新挑战,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全面”这一“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者极力丑化无产阶级专政,企图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南共纲领在论到社会主义国家专政的任务时,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矛盾,但它对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不加区别,一律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通过国家的威力强制地……消除这些矛盾。”这就是说,对阶级敌人,也不要强制。在论到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时,南共纲领认为:“在行使经济职能的同时,国家具有一种使经济丧失内部动力的倾向。”它认为,“仅仅通过国家机器管理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会导致管理的日益集中”,会产生“社会主义关系发展中的官僚主义和官僚国家主义倾向”。它认为“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权巩固后,国家逐步消亡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的和具有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新计划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明确肯定社会主义能与市场经济“联姻” ,并提出利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市场主导论”。然而 ,他们结合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 ,又明确肯定了计划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应当是“指导性计划” ,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就在于用“看得见的手”解决“看不见的手”的弊端 ,以保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逻辑起点探索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其晚年短暂而有限的社会主义探索当中,经历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历史转变,现实促使他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问题。经过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他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阶”的著名论断,确定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报刊和书籍中,几乎千篇一律地都把希特勒的纳粹党名称写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此种译法与德文原文和历史事实完全不符。这不仅是译法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两个政治概念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80年代后半期,若干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打出的一面纲领性旗帜.从今天的现实情况看,自一些国家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来,社会局势迅速恶化,民族骚乱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政治反对派峰起林立,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群众思想混乱,社会剧烈动荡,有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发生了分裂和解体.实践证明,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已经破产和失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所以破产和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鉴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还有影响,以及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理论上未彻底划清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因此本文拟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试作一些分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国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原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中国新型政党关系且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历史“跨越”,包括理论“跨越”与实践“跨越”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较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后者是指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非科学地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理论“跨越”与实践“跨越”的区别与联系,不能正确地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导致现实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屡次出现“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时期,在国际范围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活跃,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纲领的政治实体。对此我们的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少的疑问,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是不是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好,难道社会主义不需要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术主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而属于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重要目标”相提并论,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  相似文献   

13.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本文论述了法治理念的概念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司法为民”理念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实现“司法为民”理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     
一、恩格斯的论述和有关争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统购派购”的形式,给社会主义生产涂上了一层“国家色彩”或“革命色彩”,即“为革命种田”、“为革命做工”、“为国家多作贡献”等等。为此,宣传媒介一直向人民群众灌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黄牛”精神。大力提倡“甘当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个人都应当做党的‘驯服工具’”。这样,“国家”与“革命”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对象,而人民群众则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生产的“老黄牛”、“铺路石”和“螺丝钉”了。这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而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会说话的生产资料”来看待。  相似文献   

15.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一些调整,表现为分配领域的福利制度的加强,特别是“福利国家”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关注。国外有些学者对“福利国家”评价颇高,甚至将它视作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和平超越,称之为“社会主义”。“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它真的是走出了一条与我们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吗?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分析。一、从历史起源来看,“福利国家”的产生是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它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经历了一…  相似文献   

17.
王国金  张镭 《东岳论丛》2006,27(3):95-98
宪政的基本要素为民主、法治和人权,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针方略以及“政治文明”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目标,从而在宪政理念与原则、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制度与国家统一诸方面,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因此,研究江泽民对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而且也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走向成熟。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以往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体现出我们党认识上的深化和对法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人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充分认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对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相似文献   

19.
“断带”说之由:社会主义在非充分资本主义化国家的“超前”胜利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立足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实践,由此得出一个著名公式是:社会主义可在若干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简称“多国共同胜利”说)。这个公式至今尚未被实践所证实。列宁则以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实践为基点,揭示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从而修正、补充了马克思的学说,得出一个著名公式:社会主义可在一个国家首先胜利(简称“一国首先胜利”说)。十月革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运动着、发展着,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个先进的社会形态也是如此。在前一个时期,有些人竟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出现的失误,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有的人还直截地认为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历史的误会”,甚至是“空想”;最多只不过是列宁、毛泽东利用战争的“机会”所造成的“偶然”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究竟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率先步入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在40年前在理论上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