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隐喻化是语言词汇产生新义的有效机制。通过隐喻化手段,语言的词汇派生出与调的本义相关的意义,即扩展意义。意义创造是新异表达方式理解的一种程序,通过概念的组合读者或者听记者理解语言新异表达形式的语境意义,在此过程中,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得到整合。这种表达方式反复使用,其组合意义逐渐稳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词汇的扩展意义,进而成为词汇固定的义项。  相似文献   

2.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重塑经验和认知世界的工具。本文以Halliday的语法隐喻为基础,探讨英语词典自指义项的设立,指出自指用法其实是一种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主要导致动词、形容词化后的自指。尽管语法隐喻中变化的主要是语法意义或词类,但词汇意义并非完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从理论上看,在词典中应设立独立的义项。本文通过调查两部英语词典中30个涉医词条表明,英语词典不仅设立了自指义项,而且在释义方式上有特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汇"以物指人"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而产生。隐喻通过心理相似把事物和人联系在一起,转喻通过人与物的相关性联系人和物,它们都是通过对物体的认知揭示人的特征借以指人,少部分特征得到突显,大部分特征被隐藏。"以物指人"现象一部分是原有词的义项增生,另一部分则是短语词汇化产生了新词,来源于不同性质的词汇现象。这些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英重量类词汇语义延伸机制进行探讨,发现此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通过此研究进一步印证:一方面,隐喻具有体验普适性;另一方面,受认知主体文化模式和语言系统的影响,隐喻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语词的汉英对比隐喻分析上,对一类词的多义研究关注较少。将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英"光线类"词汇语义延伸机制并展开探讨,发现此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印证了隐喻一方面具有体验普适性,另一方面受认知主体文化模式和语言系统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系统功能语法创始人韩礼德首先提出关于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意义表达的不同变体不只是在词汇层,还应该在词汇语法层。词汇隐喻包含在语法隐喻之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类型。对文学名著《雾都孤儿》的原著与简写本之间概念意义表达的变体进行对比,同时研究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原著中的实际运用及其发挥的语言学和文学的功能;归纳典型的一致式在简写本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隐喻理论、隐喻认知过程及隐喻的运作机制入手,探讨隐喻的两个主要语义特征:多样性和连贯性(包括概念系统内部的连贯性及其与文化的一致性)。文章最后论述隐喻的这两个语义特征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词汇及语篇教学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是极其活跃的词,是语言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范畴的模糊性出发,阐释颜色词的模糊性,并通过对隐喻和转喻两种重要认知模式的论述,展现颜色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源,最后指出颜色作为基本范畴,借助这两种认知模式发展了众多的引申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讨颜色词更容易使人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隐喻与委婉语的实质,对词汇,语法隐喻在委婉语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语法隐喻中分析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隐喻与委婉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词汇隐喻中的委婉语是自下而上的思维模式,而语法隐喻是委婉语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词汇习得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环节。语词认知涉及语词的语音认知、形态认知和意义认知。本文就汉英语言的语音和词形认知特点作了比较分析,运用隐喻理论对英语词义的产生和演变进行阐释,并进一步指出在词义习得中了解隐喻对词义作出的贡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譬"一词在我国古代应用广泛,备受推崇。"譬"是比喻还是类比?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大多认为是比喻。实际上,"譬"一词含有两个意义,可指比喻,也可指类比。严格区分二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方法论意义在于:如果运用"譬"的某个实例是类比,我们对古人论证的思想观点或许可以接受;如果是比喻,是修辞,我们对其论点则不必信从。通过界说比喻和类比,考察"譬"的歧义以及"类"与类比意义的"譬"的关系,明确区分二"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隐喻产生的原因,认为隐喻有时也会对词义发展造成负面效应。首先,在语言发展的初期,人们受当时词汇量所限,被迫借用一事物描述另一事物,有时会把属于不同种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当作是相似的事物,在某种情况下会造成隐喻的不恰当。这种隐喻一旦约定俗成,人们往往不愿意去寻找或者使用更为贴切的喻体,从而导致语言中一些令人费解的表达方式存在。其次,由于语言、文化、地域、教育背景、年龄和行业等差异,人们在选择喻体时,如果出现选择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玄学派诗歌领袖约翰·邓恩诗作笔法奇特,妙想连篇,似非而是。这种"新奇的" 玄 学诗风往往借助隐喻。如按传统修辞学的观点把隐喻视为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把隐喻 两个项的相似点局限于对词语的分析,邓恩式隐喻显得"牵强附会,荒诞不经"。理查兹博士的"互相作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指出,隐喻是思维的互相交流而非词语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对邓恩的奇喻有很强的解释力。文章试用这一理论分析邓恩爱情诗中圆形意象的隐喻意义,为解读邓恩爱情诗再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隐喻的主要分类方法,系统分析了隐喻的认知结构。不同文化之间在隐喻表达上存在差异,通过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隐喻基本上是一致的和隐喻是用词语超常规搭配来实现意义的创造性表达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6.
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按照辐射型或链型方式排列,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模式和认知个体的不同,英汉隐喻的喻义具有差异性,并出现喻叉模糊与缺损现象,隐喻翻译也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规约和认知倾向性。该文例证分析了隐喻喻义模糊与缺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详述了喻体替换、喻体弥补、喻体词的词类、功能转换、词汇喻化等隐喻翻译的相应策略。隐喻翻译需保持原\译文中的喻体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一致性,但喻体的意象一致性比形式一致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了隐喻和话语认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论证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合理性以及含隐喻话语的意义;另一方面进一步论述隐喻在语句中抽象性整合.着重讨论隐喻句的科学含义以及指出隐喻是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证明,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9.
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隐喻理解过程中本体、喻体、认知语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分析认为,本体和喻体的概念确定、认知语境的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都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考察与隐喻理解关联这几个因素发现,隐喻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化则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在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其语言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论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词义民族性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研究了语言特别是词义中具有的明显文化特征,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语言上的文化特征对于跨文化交际会造成"交际短路、交际失误、交际障碍"的影响,认真分析、准确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