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聂绀弩旧体诗的研究可以归纳为"聂绀弩其诗其人的整体性评价"与"基于具体作品的诗歌形式与风格讨论"两个方面,虽然现有的对聂诗的研究已关涉形式、主题以及风度等方面问题,但却没有研究者关注到聂绀弩旧体诗创作的动因问题。对聂诗创作动因开展研究可以完整地发现作家的独立人格及其诗歌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仗,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汉学多为单音词,分四声平仄,易于对偶,这是汉诗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杜甫极精此道,极多创新,极富成果,这者代不乏人,而当代作家聂绀弩早有功底,晚愈精研,以杜为师,大器晚成,本文分八个方面论证聂绀弩在对仗手法上对杜甫的继承和宏扬,后何从聂绀弩学杜有成的经验中受到启迪。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中使杜甫“属对律切”这一艺术成就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著名革命作家聂绀弩,有一段传奇式经历。对于他,胡乔木评价:“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杂文家。”夏衍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绀弩为第一人”。舒芜更是用“匕首投枪、贞心劲节”写进哀悼聂绀弩的挽联。  相似文献   

4.
聂绀弩是杰出的杂文家和诗人,也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鲁迅杂文的精神本质,其乡土小说是鲁迅所开拓的乡土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表现.本文以杂文、小说和部分诗作为例,探讨了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扬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之后的一位杰出杂文作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一批优秀的杂文力作表现出对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他晚年借古典小说的研究,创作的几篇包蕴人学思想的长篇史论性杂文却少为人关注.将他晚年的杂文创作作一阐述,可见其浓厚的"人的觉醒"意识,表现出对鲁迅精神本质的深透理解与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6.
聂绀弩的旧体诗于旧体中注入新的内容与词汇,谓之"绀弩体"。表现为:灵活采用各类词性的词汇及语词、方言词、音译外来词和成语、俗语等入诗,体现其词语运用的开放性;对仗工稳,炼句精巧自然;精心运用某些表层形式特征明显的修辞方式,娴熟运用同字或间隔反复的手法,使得诗句的主旋律回环往复,韵律和谐;重内容表达而不拘泥于形式,在格律上常有突破,多有创新,这些创新构成了聂诗的"新声"特色;语言风格亦庄亦谐,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聂绀弩     
聂绀弩(1903—1986)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杂文家,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被誉为“论武略可以为将,论文才可以为相,弃高官厚禄如敝履”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生死场》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家肖红的代表作品.聂绀弩先生在悼念这位具有十足艺术气质而又不幸早夭的女作家的诗中,有这样两句:“生死场慓起时懦,英雄树挺似君风”.可见,这部中篇小说问世之时曾“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它在肖红的全部创作中显示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0.
《论申公豹》和《再论申公豹》是作家聂绀弩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两篇著名杂文,由于取譬奇特,含蕴隐晦,世人对其写作背景及讽喻对象存在着误解。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看来,这两篇杂文的写作背景都与1944年延安指派何其芳等人来重庆宣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有关:前一篇杂文侧重于批评胡风对延安"文艺特使"何其芳的态度;后一篇杂文侧重于挖掘胡风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无政府主义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潮之一,曾影响了一代学人.聂绀弩接受元政府主义,既有时代的原因,又有个人的独特之处,并且因之形成贯穿其一生的自由意志,成为独立不倚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伍锡学先生的独特诗歌语言和诗歌风格,是继聂绀弩先生而后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散发着一种江天野地的泥土芬芳,而且洋溢着一种赤膊锻剑的正气豪情.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对其语言风格进行过评述.[1-4]  相似文献   

13.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相似文献   

14.
聂绀驽先生是三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位很有成绩的杂文家,几种权威性的现代文学史对他在三四十年代杂文创作方面的贡献都给予了应有的评价。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他还写得一手好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虽然数量有限,却是他全部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作家的这一部分有成效的劳动,后来的研究者无疑地也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是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一针见血的评价.周汝昌对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转世人物贾宝玉与林黛玉关系的错解,造成了他以后研究<红楼梦>的步步错.企图改变宝玉、黛玉相爱的事实,极尽歪曲"木石前里"和"金玉姻缘"之能事;曲解<红楼梦>诗词,生硬地把描写人物性格的诗词变成胡适早已批评了的猜笨谜;...  相似文献   

16.
这是作者主编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三段节选,分别是“旧体诗与聂绀弩的‘三草’”,“王小波的小说”,“网络文学:痞子蔡和安妮宝贝”,这些内容,在当下流行的文学史当中,通常很少论及。作者力图扩展当代文学史的覆盖面和强调对文学新现象新媒介的关注;在行文中,不求面面俱到,以文本解读为主,注重感性经验,将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放在重要位置,凸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情节的类型化是小说创作趋于成熟的一个表现,道理很简单,没有相当数量的积累,不可能出现对情节的模仿进而形成某种类型;而情节之类型化作为创作的规律性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为迎合接受者欣  相似文献   

18.
比较丁玲与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为主题;都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都极力渲染知识青年的性苦闷;并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个人的印记;也都强有力地冲击着封建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性别身份、个人经历、栖身环境、创作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构造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另外,如果将两人初期小说创作放在他们整个小说创作当中去考察,还可进一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预示了其后来小说创作不同的具体走向。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确保小说传统的稳定延续,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小说创作缺乏新意、平庸雷同的佐证。以“清官折狱”类型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常规性模式和非常规性模式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20.
在军旅题材小说创作中,辽宁作家曾剑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审美追求。他的小说以东北边防地域作为文学的地理疆域,将军旅生活作为小说情节建构的背景,在繁复的日常生活中展示着小说底层人物的存在状态,揭示着普通士兵的内在复杂情感。曾剑小说在底层叙事的建构下,形成了独具诗意化、柔和之美的创作之风,同时又具有探究心灵的理性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