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公元1371~1435年),十五世纪初期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世称“三宝太监”。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因跟随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姓郑。晋封为内官监太监。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故历史上称他为建文皇帝。建文元年七月,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即正式起兵,号称“靖难”,所以历史上就把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称之为“靖难之役”。当燕王率兵进入南京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之“建文逊国”。这次事变对有明一代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这场战争很少有专文论说,尤其是建文逊国的原因以及李景隆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更是无人谈及。  相似文献   

3.
据史料记载:郑和故居在北京新街口的三不老胡同六号院。 郑和本姓马,真名三保,他的祖辈是西域居住在中亚一带的 维吾尔族贵族,元世祖忽必烈时,被派往云南。1382年,明太 祖朱元璋派兵攻取云南,当时11岁的马三保被俘,遭阉割后献 给燕王朱棣,后受到燕王的信任。燕王为了帝位,与其侄建文帝 发生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逼近京城,宫中失火,建文帝 不知去向,燕王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是为成祖。马 三保在此次战役中"出入敌阵",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燕王的宠 信之一,后在燕王封赏有功之臣时赐马三保姓郑名和,并被擢升 为内官监太监,掌管国家营造宫殿皇陵、分封藩王府第以及御前  相似文献   

4.
明成祖朱棣生于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宋龙凤六年),死于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他十一岁封燕王,二十二岁就藩北平,至建文元年(1399年)发起“靖难之役”时,已经四十多岁。尽管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靖难之役”及即位后的二十二年之中,但是以前的这四十年,不仅占了朱棣一生的大半时间,而且与他发起“靖难之役”及即位后的许多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这一点过去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加上朱棣夺位后,对这段历史颇多忌讳,特意改窜《明太祖实录》,至使史实湮没,面目多非。我们从一些有关资料中搜集综合,分析他在这一段时间里的活动概况,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朱棣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寿终正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极(是为建文帝),诏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命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同参政.又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凡大政多所咨询。是时,朱元璋诸子皆以皇叔之尊,拥重兵边陲,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建文帝在齐、黄等臣僚支持下锐意削藩,打击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致使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借口“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而“靖难”兴师.四年六月,燕师兵陷南京,推翻了建文朝。朱棣篡位称帝,这就是明成祖。这场战争,史谓“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6.
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姓回族家庭里。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遭到阉割,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朱元璋病死后,其长孙朱允嫂即位,称建文帝。  相似文献   

7.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到四年(1402)六月的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漳死后皇族内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军事集团与建文帝朱允(火文)争夺皇位的流血战争,也是明初历史中极为令人注目的重大政治事件。靖难之役前后延续四年,双方用兵达数百万之多,战火延及冀鲁至江淮流域广大地区,暴殄天物,涂炭生灵,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这是不言而喻的。就战争本身来说,确无积极意  相似文献   

8.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9.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曾二次改修《明太祖实录》,渲染明太祖末年有心传位其人之假象。前贤王崇武、黄彰健等史学大家曾对此进行揭发。但其中一篇论文,根据《毓庆勋懿集》所载敕书,论定《明太祖实录》中所载朱棣于洪武末年曾受命统率诸王备边防秋的两篇敕书,系伪造史实。而从明初诸王受命共同出军必用兄长担任统率之惯例考察,该文所持论点难以成立;现存史籍中亦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说明《明太祖实录》的两篇敕书并未造假。该文之失误似为史学大家之偶出一失。此两篇敕书之是否造假,关乎对明太祖逝世前夕燕王朱棣政治地位及其与朝廷关系状况之了解,亦关乎对靖难之役发生背景及当事双方责任之评估,不可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因嫡长子朱标早逝,年轻的嫡长孙朱永炆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起兵反对,于建文4年6月攻陷京师(今江苏省南京市),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历史上称朱棣为明成祖。 建文帝失位后,是死是活,历代众说纷纭。清代官修的《明史》这样写的:“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  相似文献   

11.
张群 《金陵瞭望》2010,(7):50-51
距今600多年前(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即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冤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篡夺建文帝皇位的朱棣攻陷京师。当他坐在皇位上命建文帝遗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时.遭到方氏的拒绝与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之际,竟下令灭掉方门九族!为泄私恨,又将其朋友、门生凑成一族磔于市,史称“诛灭十族”。  相似文献   

12.
林子 《金陵瞭望》2007,(6):59-60
建文帝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的叛乱,虽然成功地攻入京城,夺得了皇位。但建文帝却在朱棣攻入皇宫时神秘失踪,只是在宫中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于是建文帝的生死成为了千古之谜,作家林子查阅典籍、融合各派学说,对这一千古谜案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七月十一日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五百八十周年,我们隆重地纪念这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人,少年时入宫充侍卫,明成祖赐姓郑,世称三宝太监。明成祖朱棣王朝,国力兴盛,大开海禁,建立友好邦交,钦命郑和为正使,率领商船队下西洋。船队由宝船、战船、粮船、马船、坐船等大小船只共二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从一四○五年(明永乐三年)至一四三三年(明宣德八年)七次远涉重洋,历时  相似文献   

14.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成为大明王朝的永乐皇帝,他开始筹划修建北京城。公元1420年,北京皇城基本修建完成。农历八月下旬的一天,主持修建北京皇城的姚广孝拜见朱棣,报告说:皇上承继祖宗大统,盛大礼仪指日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7,(2):12-17
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久有夺位之心的燕王朱棣决定挥师南下,历时三年多从当时封地北平(今北京市)打到南京,从侄儿朱允蚁手中夺取政权。临行前,他问他深为倚赖的“国师”——大和尚姚广孝有何嘱咐。姚广孝说“殿下到了南京,一定会顺利取得皇位,忠实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会有许多人不肯同你合作,这些大臣中有一个叫方孝儒的人,他是建文帝的老师,这个人你万万杀不得。”朱棣问他为何杀不得,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原有一条王驸马胡同。那是由 于这条胡同里曾经有驸马王宁的住宅。王宁于明代洪武十 五年(公元1382年)成为朱元璋女儿怀庆公主的驸马。明 成祖朱棣为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发动“靖难之役”,王 宁暗通朱棣,朱棣继皇帝位,封王宁为永春侯。随朱棣迁 都北京后,王宁建住宅于北京东城南小街路东的驸马胡同。 驸马是皇室女婿的泛称,始见于《汉书》,汉武帝设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洪武朝的政治遗产,建文时期,洪武勋贵家族积极参与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决策过程,并直接执行了对燕王朱棣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对勋贵家族态度的日益转变,以及洪武勋贵家族身为武臣集团核心同燕王朱棣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一群体日益失宠并受到打压与怀疑。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难之役”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下走向崩溃,洪武勋贵家族自身也在随后的清洗中瓦解与重组。从而证明,洪武勋贵家族在建文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建文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同时,洪武勋贵家族对建文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7月22日,当太监王景弘率领没有郑和的船队抵达南京,历史便永远被定格了这一刻。这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浩荡的东方船队在西洋已然变成了遥远的传说。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为迎接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召开,在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了江苏省纪念郑和筹委会,着重搜集、整理有关郑和在江苏的文物和史迹,在南京筹建郑和纪念馆,馆址选在原郑和府邸所在地——马府街的太平公园内。郑和原姓马,封官后即居于此,他原籍云南昆阳,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后因得宠于明成祖,赐姓郑。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派重兵镇守,设南京守备。洪熙元年(1425年)即命郑和  相似文献   

20.
陆蛰(公元七五四——八○五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十八岁进士及第,为华州郑县尉,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公元七八○年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陆蛰议论纵横,析理深刻,又深谋远虑,善于筹划,“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①当时虽然有宰相,但事无大小,德宗都和他商量。所以有“内相”之称。贞元二年(公元七九二年)被任为宰相,他直言敢谏,无所隐讳,结果触怒了唐德宗,加上腐朽势力裴延令等的谮毁,贞元十一年春,被贬为忠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