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孟子对孔子的圣化,从改造孔子的圣人观开始,以讨论"德"和"位"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强调崇高的道德是圣人的主要特征.孟子认为:圣人作为道德楷模,教化后世.孑L子是圣之时者,道德的集大成者;孔子作<春秋>为后世立法,继尧、舜、汤、文王之后成为圣人.孟子对孔子的这种圣化,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人性伦理早已被人们视而不见,道德失陷的裂缝日益扩大。面对社会种种困境,怎样拯救人性,怎样重拾被日益忽视的道德,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管仲的品德、品行颇有微言,而对其才能、功业大加肯定;孟子对管仲,无论是其品德、品行还是其才能、功业,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差异,主要由他们的个人性格、自我评价以及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5.
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代有巨大影响。文章从《论语》和《孟子》入手,通过对孔子和孟子教育观、道德观两个方面的比较,总结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孟子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系统的探讨。从心理学角度看,他的人性论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决定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在性与习的关系上,孔子还认为学习或习染的结果会和性一样,成为机体的自然性能或机能。他的性三品主是对其性与习关系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辩自战国学术分天下裂始就有,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哲学或思想界论争的基本命题。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之一,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在众多人性理论探讨中,以儒家人性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但同为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荀子,在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观点上却不尽相同,二者均对人性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具有合理的成分,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局限性,其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要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二者的人性学说,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孟子最崇敬的人物,孟子通过对孔子"仁"的推演、对孔子事迹的述评和对孔子的高度评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奠定了孔子圣人地位的基础,全面地反映了从孔子到孟子的发展理路,揭示了孟子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深层面联系.  相似文献   

9.
《性自命出》是先秦时期郭店楚简中极为重要的一篇有关人性思想文章,它填补了由孔子到孟子之间人性理论的空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中天、命、性、情、道等一系列有关人性论价值范畴有条理地相连在一起。它承接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思想并对"性"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性与心、性与情、性与物,情与乐等各种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因此可以说它为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发展及其价值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系统的探讨.从心理学角度看,他的人性论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决定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在性与习的关系上,孔子还认为学习或习染的结果会和性一样,成为机体的自然性能或机能.他的性三品说是对其性与习关系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1.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孟子所谓的人性的善主要指人性的"四心",即四个"善端"。孟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性善论"作了规定和论证,并指出了后天道德修养对保持人之善性的必要性;"性善论"思想中对人的社会属性、道德自觉性的重视等思想,为后世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入,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在主体工夫层面,孟子提出“思诚”联结“诚”与“思”直接面向后天习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开显主体的切实道德践履。同时,这一过程也即是孟子人性论的生成与完成,其潜存面向也为孟子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为了建立性恶论,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批判。这反映了他们两人在人性判断上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根据现存的《孟子》一书,可以看出荀子的批判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孟子言性有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顺随众人言性而言性,性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另一方面是孟子自己对性的全新的理解与规定,即认为性不仅应当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而且还应当有能力真正实现它。孟子性命之分在于:既是本能又能真正实现的是性,是本能但无法真正实现的是命。如此规定,仁义礼智就是性,耳目之欲就不是性而是命,孟子正是在此意义上言性善的。  相似文献   

15.
刘清平先生近年来对儒学的批评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举出仁者爱人、推恩、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天下养、父子不责善等五个例子,证明刘先生对<孟子>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性问题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孔孟荀三人的人性思想固然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特点,甚至是截然相对立的,但是从他们理论的核心来说,三人的理论是一个有着内在精神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三人的思想应该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人注目的重要问题。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即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适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便是孔子未曾明言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9.
柳素平 《南都学坛》2002,22(2):20-25
孔子的治史态度是严谨的、科学的 ,孟子在治史方面却过于主观化、片面化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不同的修史原则 ,对待史料的不同态度 ,历史评价的不同标准。孔孟不同的历史观、身份和经历 ,是二人治史态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